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江南》:一切从新开始

《江南》:一切从新开始

2025-04-07 12:16:36
浏览量:

春节上班第一天,《江南》杂志社全体员工开了个会(所谓“全体员工”也就十来号人),我设定的主题是“从DeepSeek聊起……”,我让每个人都谈一谈,从各自岗位出发,DeepSeek对我们的启示、警惕以及合作。召集这个会议,还有一个原因,开发DeepSeek软件的深度求索公司所在地——汇金国际大厦,距离我们杂志社的直线距离约两百米。我们整整聊了一个下午,会议还聊出一个选题——我们有个“非常观察”栏目——立即邀请包括DeepSeek在内的国内外八大AI模型,做一期同题问答。专题策划刊登在2025年第二期《江南》杂志上,八大AI模型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现在说回2025年《江南》第一期。

新年开始,我们首先对杂志定位做了微调,设定为:倡导文学跨界意识,关注全球华文创作。这一点,我们在以前办刊过程中也大力提倡,但没有提高到刊物定位的高度,执行得也不够“坚决”。为了贯彻这个思路,我们对刊物选稿标准做了明确规定:注重现实性、艺术性和未来性。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在选题策划、约稿选稿、编辑过程、作品呈现包括装帧设计上,都会严格按照这个思路执行。

对于一本文学刊物来讲,内容永远是核心,是根本,是出发点。不过,在网络时代,如何让一本传统优良、特点鲜明的文学杂志被更多人看到,还要让更多人接受,这大概也是从业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想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聊一聊我们《江南》杂志在新一年里的设想和具体执行情况。

形式之新

首先说一说AI短片。从2024年第五期开始,《江南》杂志在原来公号、短视频、小红书、抖音基础上,在全国文学期刊中率先使用AI技术,以两个编辑小青和小白串联全片,每期做一个2-3分钟的AI短片,尝试将文学和现代传播形态结合。一期一个主题,将刊物里的重点文字内容转化成图像影视作品,实现文字和影像互动,让更多读者以更新颖、快捷和直接的方式了解我们刊物所要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所要传递的价值观,以期将这些“观众”引导成“读者”。包括在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之前做的AI短片,我们将郁达夫先生的文学精神和革命精神与八位获奖作家的作品结合起来,体现出郁达夫小说奖的独特气质和品质。

2025年第一期,我们做的AI短片主题是人居和乌托邦,主要介绍李停长篇小说《水在岛中央》、智啊威短篇小说《魔居》和学者卢敦基专栏文章《终南山麓念杨过》。有读者看完短片后,在我们官网留言:“有电影大片的感觉”。

到目前为止,AI短片线上播放量已超过10W+。我想,AI短片的尝试,不只是一种宣传形式,对于我们杂志内部来讲,更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叫创新。文学是古老行业,但文学从来都是时代新声。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主动拥抱和挑战新事物,也是文学工作者特别是我们文学期刊的本分。文学和文学刊物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觉得转型和AI短片都是新的尝试和改变。纵观我们的文学,一直处在自身的变革和进步之中,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变。

内容之新

运用最新的科技与文学刊物有机融合,是传播方式之新。作为一本文学杂志,内容创新才是根本。

2025年第一期,《江南》在原来的基础上,于内容的宽度上做出一点尝试,开出四个新栏目。

第一个是“东鸣西应”。这是一个评论栏目。评论杂志和评论栏目已经够多了,“东鸣西应”想做一点尝试,在原有的评论模式基础上,能不能引入新的评论方式?譬如,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评论文学,从哲学或者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文章不论长短,言之有物即可。我们第一篇刊发的是孟繁华评论黄德海新著《史记今读》,讨论黄德海如何将历史与评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意义又在哪里?

第二个栏目是“比邻阅读”。我们第一篇刊发的是作家汤汤的三篇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年,文学杂志上基本构成的体裁是小说、散文、非虚构和诗歌,很少刊发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尝试着做一点内容上的拓展,刊发儿童文学、戏曲、电影剧本、调查报告,甚至有意思的学术论文。

第三个栏目是“域外此时”。这是一个专门刊发其他国家作家新近发表的翻译作品的杂志,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我们要求,被选发的是正在成长的作家,他们能够代表他们国家文学的未来力量。更主要的是,我们特别看重在场性,他们的写作,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学现场息息相关的。

第四个栏目是“金庸地理”。这是一个专栏,由金庸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者卢敦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书写金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书中出现的著名地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终南山麓念杨过》,写的是杨过与终南山重阳宫和活死人墓的特殊关系。

表达之新

这里的表达之新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层指的是选发作家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有新意,有当下性和未来性。《江南》第一期刊发李停的长篇小说《水在岛中央》就有这个特质。这是一篇带有未来性质的小说,是一篇带有前瞻性的小说,所探讨的问题是当下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问题,所探讨的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带有未来性。这一期的杂志中,罗伟章的《对一个细节的延伸性阐释》、智啊威的《魔居》等作品,都有这种特质。

表达之新的第二层意思,指的是即时性。文学刊物由于周期原因,更因为文学特性,不太强调即时性,甚至有意无意回避这个问题。《江南》有一个栏目叫“非常观察”,邀请专家主持,由专家邀请相关专家,分析和讨论和文学有关的热点话题。第一期,我们做的话题是《中国书价,高还是低?》。第二期,因为春节期间DeepSeek推出,我们编辑部立即组织讨论,由华师大黄平教授设问,邀请包括DeepSeek和ChatGPT在内的八大AI模型,就相同话题,作出各自答复,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我想,在杂志的表达层面,至少也包括封面设计和封二封三的呈现。我这里想特意说一说封二封三的表达,第一期,我们做的是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的图片,属于“传统项目”。从第二期开始,我们邀请艺术家邵文欢主持,发表一组他的摄影作品。我想说的是,这些作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作品了,作品所有题材来源于中国传统古画,截取一段山体作为基本元素,并对其写生素描,然后导入计算机,利用3D成像技术(包括材质的数字化)完成最终的山水影像。这些作品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诠释,更是艺术家对虚实本质与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作品带有浓烈的未来性。

附记

新与旧是相对的,特别是对于文学和文学刊物来讲,新与旧在很多时候是统一的。日新月异,法轮常转。但是,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学刊物,新与旧都是在自我的反照中追寻与确立的。旧是我们的基础,新是我们的日常。对于《江南》杂志来讲,对于我和我的同仁来讲,每一期都是旧的,也都是新的。我们就在每一期的过程中全力以赴,寻找和确立自我。在新春第一次会议上,我跟杂志社同仁约定: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做让自己满意的杂志。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