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朱家雄在其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中,不仅再现了作者求学时北大的校风、学风与精神氛围,也将沧桑厚重的北大历史娓娓道来,以文学的方式为读者认识和理解北大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该书的第一辑“燕园深处的气象”,集中书写了进入北大校园讲学的许多著名人物,诸如刘半农、傅斯年、汪国真、汪曾祺、魏巍、姚雪垠、谢冕、莫言、西川、陈建功等等。朱家雄不仅着力描写出身北大或与北大有缘的学者、作家、诗人的动人形象,还追忆了北大学生辩论队、北大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北大寻梦族”等日常校园生活,将对北大校园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难得的是,朱家雄还站在社会历史进步的高度来观察北大,书写了“北大精神”。众所周知,北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最先在北大被宣扬,进而传播到五湖四海,“北大精神”至此获得了其核心含义。朱家雄深刻理解了北大历史与北大的人文血脉,他对“北大精神”十分认同推崇并维护,由此深沉地思考当下逐渐失落的“北大精神”。在《“北大精神”今安在》一文里,朱家雄特别指出“北大精神”不是北大专属,而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属于一切中国人乃至全人类,他还提出了当下“北大精神”不断丧失的时代原因,在如何解决“北大精神”广泛缺位的社会现实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可贵的是,朱家雄跳出北大人的身份,置身事外般地对“北大精神”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阐述。
该书共六辑,第三辑“文学写作的体悟”,第四辑“天马行空的诗思”,第五辑“真诚用心的阅读”和第六辑“两代新锐的奋斗”,均从不同向度与层面,表达与凸显出“70后”作家朱家雄浓烈的文学情怀。2013年,朱家雄在接受《新华书目报》采访时曾这样说过:“文学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朱家雄作为“70后”作家,其文学情怀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文学的关注、热爱与执着态度上,而这一点又突出表现在作者撰写文学评论文章,展示其难能可贵的文艺学素养与文学史意识。例如在《语言、感觉与情感》一文里,说到艺术“感觉”,作者认为一个人天生具备敏锐的感觉,并不意味着他就具备捕捉新事物、洞悉其意蕴的能力,必须要阅尽既有的风景,经受不断的历练,才能找到新的写作领域。他还认为“情感”和“生活”是创作者必备的素质,投入情感,倾情之作方显真诚,但也要懂得节制和控制情感;一切虚构和想象都是“沿着生活的等开线滑翔出去的飞行物”,要让生活在写作的底盘起关键性作用。此外,朱家雄还梳理了北大与中国新诗的渊源关系;分享了阅读的艺术与经验;指出了文学史上作家群命名存在的问题;思考并分析了“70后”与“80后”两代作家的创作现象,不时亮出真知灼见。不难发现,朱家雄身上浓郁的文学情怀与其扎实的文学理论修养构成了一种美妙的对应关系。
《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一书还用了不少篇幅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书中第二辑“追梦路上的咏叹”,收入16篇文章,主要借助“追梦”的方式展示了朱家雄的理想精神和信念追求,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见解与思想感悟。其中,有从历史反照当下的文章,如《张骞:开创古代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一文,站在历史的“丝绸之路”展望新时代“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朱元璋:伟大的反腐皇帝》一文赞扬了朱元璋反腐行为对于人民生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发人深思。《殷墟:三千年后的文明出土》一文则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发出赞叹。有的文章从作者自身的生命经验出发,在日常生活行为与场景的叙述中悟出人生哲学,如《品茶》一文,从喝茶谈到了茶文化与茶艺术,《保持距离》一文基于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结构的观察,作者悟出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维护彼此心灵独立的重要性。
作者的语言叙述很有特点,例如,书的第一辑里,作者在描写与刻画人物形象时,他并不因为这些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文艺大家而刻意去修辞、美化,而是以朴实、优美的笔调勾勒人物形象,如作者描写西川时这样写道:“长发、胡子、很粗犷,脸型开阔,目光深远,雄放而深沉,着装是一派现代诗人的随意。”短短几句,就将西川的诗人风度与气质由内而外地生动描述出来了。再比如作者这样描写汪曾祺对王朔的印象:“与王朔在一起并没有觉得他是有些人说的那么糟糕,尽管有时说些狂妄的话,年轻时不说什么时候说,狂妄是年轻人的特权!”在这里,朱家雄直接引用汪曾祺先生的话,将汪曾祺幽默风趣的形象以及王朔“愤青作家”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这些叙述性语言,整体上是流畅、简洁、鲜活、生动的,富有诗性意味。
总之,《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结构设计别具一格,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是一本值得静心阅读与领悟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