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 冯子平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冯子平 陕西榆林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七五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作家报》《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延河》《飞天》《青年作家》《希望》《北京文学》《作品》《广州文艺》《长江文艺》《山东文学》《青年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青醇的泥土》《乡村众生相》《风流的黄土地》《风风雨雨四十年》《爱是人类的太阳》《千万别出声》《陕北芙蓉》散文集《我家就在黄土高坡》《滚烫的年华》诗歌集《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共四百余万字。先后荣获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奖、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优秀作品奖、中国当代小说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诗歌创作奖。《风流的黄土地》荣获图书一等奖。
悸动的心
走进书店,急匆匆的步子停了下来。站在一方书柜前,我踌躇着。望着那些进进出出,容光焕发的顾客,我将手悄悄梢插进自己的衣袋,呵,带在身上的10元钱安然无恙,我舒了口气,暗暗叽笑自己,为了自己喜爱的书,跑了三回新华书店,竟然没有买回来,我穷到了这种地步?
是的,我有家,两个孩子都在中学读书,自己又自费在大学里读本科,这可要付出一大笔款项,唯一的经济来源得靠妻子每月辛辛苦苦所得的薪水。生活的严酷告诉我,我不能不加思索地随意动用一分钱,因我现在没有收入呀。我的妻子,真是个贤妻良母,她把家庭安排得里里外外有条有理,能使我心情舒畅地拜师学艺,教化自己;孩子们进入了中学时代,做父母的怎能不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学好功课,这一切,都是妻子无私无怨的奉献。
我想着想着,把手再次伸进衣袋,轻轻拈动着那10元钱。
前不久,正是开学之际,父子三人都要付学费,用去钱的数字,远远超过妻子半年的收入,妻子每天精打细算,一点一点的节省,一分一分的计算,才算勉强地应付这个与众不同的家庭。
我在柜台前走动着,10元钱在我的手中又一次拈动者。青业员走了过来,地热情地问我一句:“要哪一本?”我红着脸,指了指放在玻璃框内的那本厚厚的书,她很快将书拿了出来,搁在我面前,随口说了句,“10元5角,数量不多了”。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手轻轻地翻动着书的插页。书柜的那一头,又来了几位购书者,他们高声招呼着营业员,营业员一边答应,一边看了看我问道:“买不买?”
我的心颤抖着,小声告诉她:“先看看吧。”营业员走到那头去了,我将书捧在手中,又轻轻地贴在我胸口上,心里重复着,“10元5角,数量不多了。”
孩子们放假回来了,他们很勤奋,每天起得很早就跑到河边背诵英语,要不就躲进房子里看书,写字做作业,省得做父母的管教,他们很懂事了。在我这个家里,拿不出象样一点的东西敢和别人媲美,但孩子们的好学和自己苦读却是令人赞不绝口的。
一天,儿子要上街去,我同意了,走时郑重地告诉他:“骑车要注意安全。”他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对了,”忽然,我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可一瞬间,我又压住了话头。我打开抽屉,拿出两元钱给他:“买点自己要用的东西吧!”他没有拿钱,只说了句:“想上书店看看。”
晚上,家中的事妻子都安排好了,儿子和女儿都睡了,我打开书房的门,室内静静的,每天这个时间,正是我的所有权。我泡了一杯浓茶向桌边走去,打开台灯,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纸包,我匆匆打开纸包,呵,正是我几次要买的那本书,怎么回事?我摘下眼镜,揉了揉双眼,万分激动中翻开了书的扇页,里边夹着一张纸条:
“爸爸,请原谅我,未经过您的允许,偷看了你的日记
……
你心爱的书我给你买回来了,你别多想,我没有用别人的钱,钱是我这学期省下来的,半年里,我没有买过一分钱的零食…”
我真不想继续看下去了,眼前出现了儿子消瘦的脸颊,我的心再次悸动着,顿时,眼睛模糊了……
——选自《文学报》
附评论:
一个独特的感情世界
——读《悸动的心》
/ 石英
散文题名《悸动的心》,显见是作品中的“我”和作者的心都悸动了;而我读着这篇千余字的短文,也不禁有些悸动。可见文中情之真,情之深。
父子三人都在刻苦攻读,一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依靠“我”之妻、孩子的母亲工资收入,其拮据可想而知。作品设置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中展开,也许在我们国家里并不十分典型,但也不能说完全不真实。我觉得,读者在读它的时候,其心思的焦点并不在苛求这样的生活格局在我们全部家庭中所占的百分比,而重在这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溢射出的人情美。而作品的主要感染力也还在于此。
作品并没有从正面展现它的社会意义,好象只是家庭内部亲情之爱。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因为,作品所叙基本上是国绕着一本书的主线而选行发展。那么,他们所学知识除为个人“深造”外,也不可能不为报效祖国而奉献。从总的方面看,是基于一种崇高目的而追求,而非为卓微私利所经营。从这一意义上说,作品的格调是不俗的。
但作品写得并不那么直露。譬如美子,除作必要的交待外,基本上没有正面出现,但仍在我们面前闪现着一个劳绿奔波,忍苦负重的“深明大义”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儿子要上街去,父亲只嘱附他“骑车要注意安全”,儿子只“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含蓄地将去书店买书的伏线点出。全篇都置串着一种蕴藉自然的清气,而无剑拔弩张的造作。
或许有的读者会感到,这篇散文也有某种小说的味道,有贯串人物,有情节发展,有放有收,等等。但我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来读。在历来的散文苑围中,常有这种特征不“纯”的品类出现,而人们习惯地将其列入散文。因为它具有散文的含蓄、清雅、自然和独具的情致,简言之,它倾向于“散文味”。
此文也有不足。严格说来,一位妇女养活全家四口还要供给上学,倘无别的积蓄,恐竭其全力亦勉为其难,本文设置在“主人公”无收入而致的困难境遇展开情节毕竞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典型意义。还有,作品的某些环节连结处欠紧密,跳荡突兀。如父亲从书店回来与孩子们的活动之间,纽带性的交代文字就是不能省略的。总之,细节的破绽是存在的。
石英(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悠悠故乡情
转服不惑之岁,所惑之事依然甚多,不免回过头来,顾影自怜。
我童年无知,少年少望,青年时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中年考进西北大学作家班第三届。
由于农耕出身,视线和角度选的很小,总看见世界大大,真正属于我的,只有我的故乡,我的那一片土地——黄土高坡。
爱故乡,故乡很奇丽,古代范仲淹诗句中写到“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的,提起故乡,眼前展现的是黄土国积,经过历年的天雨割裂,造就这破碎的泥土。
在这块土地上,人们死死生生,悲悲欢欢,耕种和行走了许多年。
贫困和思变,派生出炎黄子孙的勇敢和行侠好义、舍身成仁的精神。李自成的揭竿和纵横中原,杜斌承的舍身成仁,正气磅礴,给中国这部历史增加了奇异的色彩。
我爱故乡,因故乡是一块富有的士地。艰难和贫困是人关走向适步和繁来的激素,这里所拥有的最大财富是心智和年院以及千百万卓越的父老乡来,创造了具有中华文化代表性意义的无定河文化。这文化将使这块土地发生了巨变。地上地下都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神府煤田的开采,靖边天然气的开发,引黄工程的兴建,造林治沙、水土保持,简直就象童话一般叫人不可思议。故乡变了,乡亲们现眉开眼笑。他们和贫困作了永远的告别。
我爱故乡,那里有我住惯的窑洞,在窑洞里,坐在那贴满窗花的热炕头上,观看那些心灵手巧的大婶大嫂在青石板上擀着又薄又软又细又长的面条,听着扎着羊肚子手巾的大伯大叔,抽着旱烟,讲着又古老又现实的故事。我爱故乡,那里对我留下悠悠恋情,乡梦永不休,那每一点一滴的感怀,激起我的无限缠绵和风狂,一颗跳动的心怎能不献给故乡呢?
这些年,我虽然远离了家园,而执著的还是故乡的情愫,依恋的还是故乡的景致。我只有踏向这黄土高坡的山道中去找寻自己的家园,只有去踩老黄牛刚刚翻松的新土,留下一个又一个的脚印。
我觉得,土路非常亲切,亲切而辉煌更富有历史感,从而唤起我心中潜藏的原始的土地情结。由它引寻着令人再踏实不过的,从它的泥土上走进一座自己的家门是再亲切不过的。在土地上走,有一股醉人的力量从地下传递上来,通过脚掌,穿透鞋底和袜子传递上来,顺着血脉和脚下筋络往上走,升腾如雾,弥漫如气。它使人获得一种舒坦,陶醉和放松,进而胸胆开张,魂魄飞扬,无所畏惧。
当我回到故乡,看到奇丽的农家小院,看到可爱的父老乡亲,他们倚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农事而劳累操持衰老,但土地回赠他们的是邻里和睦,家庭温暖,精神宁静,使我感到无限喜悦。
虽然通往故乡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可那黄土地上最容易留下鲜明的足迹。我愿长期留在那里,去丈量土地的幅员,丈量人生和自己的高度。
——选自《作家报》
成功赋
文学创作需要天赋和技巧。天赋和技巧都是以先天的自然素质为生理基础,在后天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
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他的人间喜刷共写了九十余部,他每天都是当着人们都进入沉睡的时候他却开始伏案写作,一写五六个小时,只有喝点咖啡提提神,每部作品都改过十五六次。
俄国的托尔斯泰,从事创作六十多年,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他写《复活》时前言部分就写了一百另五次。从他的亲身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只有在每次蘸墨水的时候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创作,他对自己创作写下几条规则:
1、任何一篇文章的目的必须是有益的。
2、文章的对象必须是高尚的。
3、不墨守成规。
4、文章草稿写成后,要重写几遍,从中除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当他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然后才写出《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作品才慢慢拉开。
每一个做学问者,都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这里引用成功的“铁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二十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三十六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四十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三十七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十五年。
左思写《三都赋》花了十年。
洪升重写《长生殿》花了九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二十七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十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三十四年。
从以上数字看,要成功一项事业,需要多么持久的恒心啊,用着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特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辞艰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在临终的前一天对妻子说:“……无论你在那里工作,无论你做什么,也不要放弃学习。”“不学习,不能进步。”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六岁就参加苏联红军,后来由于健康恶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了。
病残后,由于不能直接革命斗争,他非失塑,曾想过自杀。
一天夜里,他独自走到一座花园里,想到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战斗力,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光作一个软弱无能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在战斗中前进,想到这里,他难过极了,不知不觉从衣袋里掏出了勃朗宁手枪,把枪口对推了自己的眼睛……
这时候过了一会,他又把枪放在膝上,并且骂起自己来“小伙子,这都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杀死自己,这是懦弱,也是最容易的摆脱困难的办法。活着有困难一一自杀。”
想到这里,他把枪放回口袋,回到家里,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顽强地学习,读书,并开始了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创作出来的,成功地塑造了保尔的形象。
身处逆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痛苦和不幸的。可对有志者来说,逆境是熔炉,它能磨炼人的意志,催人奋进,促人努力去创造惊人的成绩。
学习应该博学多知,读历史使人能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读文学作品使人净化心灵。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求知能促成才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要求知,必须集中精力,聚精会神,造忘一切其它事物而集中意志以求完美的热忱,这是走向成功的重要点。
也许有种同感吧!小时候,我非常喜欢读高尔基的作品,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高尔基,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学堂,为了维持生活,从十一岁起,到一家鞋店当学徒,接着又到一家画师铺里干活,还做过洗盘子的小伙计。
他从小爱读书,长大以后,看人家上中学读大学,心里十分羡慕,后来他在作品中描写这时期的心情时说:“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但是贫困使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后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使他走向了文学创作道路。后来他总结到:“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现在把笔转向陕西的文学创作成功者。
建国初期成长起来的柳青,他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他为了深入生活,自愿离开北京,扎根陕西农村几十个春秋,使他成功地完成了《创业史》。
著名作家路遥同志,他的性格是内向、深沉、严肃,常常是默默的,有一种雨中白桦林般的忧郁。在中午的阳光下,他爱在空院孤坐。夜里常常一个人在树下转悠。或久久仰望夜空。他把创作看作一种劳动,他说过:“艺术创作这种劳动的崇高决不是因为它比其它人所从事的劳动高贵。它和其它任何劳动一样,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象牛一样的劳动,象土地一样的贡歌。从他的作品《人生》到《平凡儿的世界”体头曲观点。他在写“人生”时说:“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艰苦的劳动。”接着说:“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点上的。一个人要是对政治、社会、事业等儿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不具有性格的坚定性。
他的成功可不容易。他在13岁那年,小学华业后考清涧中学,当时家庭贫困,无力供他上学,父亲给他买?套农具叫他缀学务农,他哭着,求告着,最后在气之下,无农具抱在一个高崖畔上丢到山沟后逃出,后来到了县城装到了从小在一起的小伙伴们,靠他们帮助使他每月承负4元的生活费而上了中学。
在19岁那年,年轻的路遥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对未来有-个憧憬:如果这辈子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定是在40岁以前,他努力奋斗,用顽强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考进了延安大学,后来又成了一名作家。30岁的时候,他的中篇小说《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成功地获奖。从此又开始完成他的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用了三年的时间读了一百多部多卷体的长篇巨著,翻阅了1975年到1985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作为创作准备阶段,然后用了四年的时间写出来。当他完精的时候,他的手已经象鸡爪一样无法合拢,根本再握不住笔。当时他把自己全封闭起来,当他写完走出外界,见到第一个人便放声大哭,哭着大喊“我还活着。”回在房间他走到镜子跟前,看出两发诊出的几缕白发和浮肿的脸,外貌儿平变了形,青春光泽全褪尽了,他不禁泪流满面。两年以后的今天,在全国六百多部长篇小说中,他的《平凡的世界》得到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成功来自他艰辛的劳动,也实现了他十九岁的宏伟志向,为全国人民争了光。
不幸的是这位成功者却英年早逝。
文坛上的奇才贾平凹,他的创作是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开始的,到现在已结集出版各种专集41部。
他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童年、青年阶段都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现在发表的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评论,造旨很高。
现在他虽然有病,仍不停地创作。用着他的话说:“公元一九九一年,这一年多雨,水星值日,什么都淋淋地湿,文学应该与水的关系亲近,我却害病了。西施害病我害的什么呢?卧在病床上想有的人员里应当官的,可福份太浅,只能在戏台演官,我或许是要蹲几年牢的,念我善良,改作住院了。写文章挣钱,挣了钱吃药,这一身的肉都发苦,杨七郎死于箭下,若将针眼比箭眼,计算起来我早已箭穿身了。生病到了这个份上,也是体验人生的一个法门,回首近四十年的月亮太阳,能给我的只是这一支笔,出在门外,人们唤我是著名作家,听了觉得心酸,常常坠在无名状的惆怅里。生不尽的狐寂,我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值得让人知道我?即使小小名气,成名岂是成功。”
他在病中坚持创作,当着当代的《废都》问世的时候,这位成功者,更大的抱负将一定能实现。
文学创作的成功者,都是从艰辛和苦闷中冲出来的,他们将自己的苦闷宣泄出来,从悲伤、痛苦、艰辛的磨炼中提高自己,执着地追求下去,达到成功之目的。
——选自散文集《我的家在黄土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