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散文 >> 曾国藩《原才》

曾国藩《原才》

2025-02-19 12:24:29
浏览量:

原文

风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欲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译文

风俗的淳和薄是如何产生的呢?源于一两个人的心中向往罢了。天地孕育众生,平庸弱小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个既贤能又智慧的人出现,那么众人就会以他为领袖而听他的命令;特别智慧的人,那么拥戴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往仁义,那么众人就会和他一道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那么众人就会和他一起追逐名利。众人所追逐的,就会形成大的趋势,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逆它,故而说干扰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更厉害的。风俗对于人的思想影响来说,从微弱开始,而到后来是不可抗拒的。

先王治理天下,使那些贤德的人都身居要职,他们教化人民也都靠的是道义,因此社会规范统一、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以后,所被认为的那一两个人不能尽处要位,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必然会通过讲说流传开来。而众人便欣然而从,蔚然成风。于是,党徒兴起,而一个时期的人才就涌现了。有以仁义为倡导的,他的党徒也便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有以功利为号召的,他的党徒也便会为功利而死,决不回头。如同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靠近干燥的东西烧,无一没有得到应验,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了。现在那些掌握权势的君子,总说天下无才。他们自己身居高位,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过来说没有人才,岂不成了虚妄之语?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慧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出十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慧足以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出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

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能做,凡是有管理职责的都有责任参与其中。如果主宰国家的人听到我的这种说法并去实行,那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士大夫听到我的这种说法并去实行,那就会小心谨慎自己的思想言行,恐怕自己言行不当而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种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