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杨献平:生命的敞开与心灵的深描

杨献平:生命的敞开与心灵的深描

2022-09-19 13:49:33
浏览量:

杨献平的散文集《黄沙与绿洲之间》(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书写了西部绿洲与沙漠间的各种生命形态,呈现了个体生命在时代风潮中的心路历程,是作家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自然生态伦理的持守与诗意精神家园的找寻。

《黄沙与绿洲之间》是作家对西部边地生命存在的诗意探寻。“沙漠戈壁表面无物,荒凉千里,可内里蓬勃、丰满和妖娆。”骆驼草、胡杨、芨芨草、蜥蜴、蚂蚁,甚至于沙粒、漠风、阳光都是作家生命画布中的重要元素。天地自然,万物共语。对话就是万物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的存在方式。杨献平把沙漠中各类生命存在纳入作家自身的生命网络与情感空间,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深情地描摹出沙漠生命朴素、真实的面相。自然生命或边地民众既是作家文学创作中审美观照的对象,又是作家生活中命运遭际的见证。《黄沙与绿洲之间》是作家与沙漠生命对话的产物。

物色之动心亦摇,物容之变情随迁。作家是万物生命的观察者,也是生命之美的诗意敞开者。《黄沙与绿洲之间》是杨献平生命伦理观的温情表达,其中《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人事物》《巴丹吉林:落日与废墟》等篇章蕴涵着深厚的生命伦理思想。天地厚德载物,生命值得敬畏,万物皆会感恩。弱水河对两岸的草木、动物及栖居的人们有润泽灌溉之恩,额济纳、鼎新、巴彦淖尔等绿洲对胡杨、沙枣、杨树等沙漠植物有养育之情。杨献平说:“我们的作家和诗人,首要的方向是给人以生命的温暖、精神的关照乃至灵魂上的安慰。”作家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每一种生活样式和生命抉择,并以真诚、同情、理解、悲悯、鼓舞之心为沙漠中的人、事、物代言立传。牧民那斯腾、青格勒、巴图、格日勒、多琴,农民张如常、何红秀,出租车司机赵有良、赵怀金,军人安志勇、张安斌、朱建林等人的生命足迹都呈现在他的这部散文集中。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律令与节奏,与沙漠中稀少却各有生命和尊严的动植物相互关照与扶掖,这对杨献平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散文集中充盈着作家对河流伦理、大地伦理的沉思。《秘密的河流》是弱水河的自然生命史与文化生命史;《沙尘暴中的个人生活》是西部沙漠生态变迁史与生态忧患史。可以说,散文集《黄沙与绿洲之间》中乡土生命、历史生命、沙漠生命的共同存在,皆蕴蓄着作家的敬畏生命的情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创作是作家对心灵版图的深描。黄沙与绿洲之间飘扬着思想的猎猎旌旗,涌动着情感的滚滚激流。《简史或自画像》《夜行者》《乌鸦或幻境》等篇章中镌刻着作家的思想轨迹。巴丹吉林沙漠的青春记忆、边塞体验、军旅生活是作家散文世界的文化谱系构成,南太行乡土之子、西部大漠之子、边塞军旅之子是作家在创作时的主体身份特质。杨献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自然和文化的载体和具体“反映面”。个人的心灵地图、精神版图与一个时代的风潮是相关联的,这种精神版图不是心灵独白,而是“相看两不厌”的思想交流,是物我同在的最美生态风景。在杨献平看来,巴丹吉林沙漠是“适合我以生命和灵魂客居、旅行的地方”“它所具备的无边的澄明与混沌、雄浑与精微,都是其他地域所没有的和不可能具备的。”《黄沙与绿洲之间》中“巴丹吉林沙漠”就是富有张力的话语场域,作家的沉静又激越、宏阔又细微、杂糅又纯粹的思想情感涌动其间,彰显出杨献平散文独有的美学特质。由此可见,西部边地散文因其刚健雄浑的西部风骨,而成为思想表达的“高地”。

《黄沙与绿洲之间》是作家对独特地域景观与文化精神的诗意传达。杨献平说:“沙漠教给我的,或者一片地域,甚至整个西北在我身上和精神内里镌刻与涂抹的东西,一是大气苍凉,二是悲天悯人,三是孤独与寂寥,四是柔软与刚韧。” 在杨献平的散文中,自然之道与社会之理相互融通,地方空间意识与人文历史情怀双向成全,万物本真面相与作家精神版图相互映照,形成一个独特的审美景观。沙漠的神奇赋予其散文以梦幻与奇崛的色彩,沙漠的现实赋予其散文以素朴和真切的情感质地,《盛夏的沙漠,秋天的沙漠》《在沙漠失声痛哭》《黄沙中的城与乡》等篇章无不体现出魅力独具的“沙漠的味道”。

散文的生命力不仅源于作家自身充沛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还源于作家散文话语与创作的艺术素养。《黄沙与绿洲之间》的话语具有质朴、真切、原色、透彻的特点,也具有“沙漠的味道”。状物写人时如沙漠的沙粒,细腻鲜活;抒情议论时如沙漠的风暴,激扬猛烈;反思内省时如沙漠的夜空,沉静悠远。“我们热爱的,是这世界上那些鲜活的事物,是诸多的鲜活事物在一起时候的碰撞,乃至和谐、互助。” 杨献平以一种诗性体验的方式切入生命与大漠,其至情至性的文字当中,常常充满了颗粒的质感、生命的温度及思想的深度。比如,“沙漠里的细水微光”就折射出一个有关生命意义的深邃命题。

作家有大情怀,其散文才有大境界。写作是一种信仰践行,也是一种灵魂跋涉。无论是“原生态散文”的创作实践还是与沙漠边缘的诗意栖居,《黄沙与绿洲之间》体现着作家对审美“境界”不懈追求。“沙漠之书”的“境界”有空间的“辽远感”,也有历史的“纵深感”。河西走廊、弱水流域、居延汉简、匈奴居地、西夏黑城遗址等无不渗透出一种时代印迹,老子、玄奘、王维、冯胜、左宗棠等人的西行故事都显现沙漠深处的人文脉息。这种“境界”中也有心灵的“澄澈感”,沙漠之思的背后是作家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觉解。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