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纸上万物浮现如初》:一卷书香贯古今

《纸上万物浮现如初》:一卷书香贯古今

2023-05-06 10:15:52
浏览量:

一笔纸上过,墨迹照古今。用来形容作家王芸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纸上万物 浮现如初》最恰当不过了。

《笔赋》有云:“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作者王芸手中握着的正是蔡邕赋下的笔。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的书。王芸坦言,是为那些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式微,却又具有独特魅力和中国味道的文化元素、民间技艺,保存一份文学档案。作者前后历时8年,采取田野调查、实地体验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一个清新而厚重的散文世界。

情感的丰沛和语言的张力

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王芸写剪纸艺人、木匠、制笔匠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历时时间长,心中酝酿久,是岁月溢出的书香。她笔下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感觉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之作家语言唯美、神思飞扬、句式齐整,让读者常常流连在语言中,回味无穷。

比如《看这台上春色如许》,几乎通篇文字来自独特感受,所见景物与所思感受交融,细密如织,漫天而坠。“脚下的地砖面目方正、青黑,因浸泡了水气而发亮。砖缝里的苔藓、细草,绿得青翠、灼目。两厢长廊的瓦檐上,亦缀满了翠色草束。古旧的气息,与新鲜的春色,在这团闭的空间里结为一体。身后的祠堂素朴端庄,只红黑两色。前方的戏台翘角双飞,木质肌理上满布锦绣。”

细致的描写使得戏台纹理有了情感的追忆,精致而富有节奏的语言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灵动飞扬的神思引领并开启了阅读者思绪的邈远,似有一种“苍茫随思远,萧散逐烟微”的意境。

传统文化及“非遗”的面纱

这本散文集的内容极具吸引力。那由来已久的古拙、粗犷、神秘的傩舞,那散落于乡间阡陌中的宗祠,那跨山川、越千年的一脉清音的笛曲,那散着古朴木香的村庄,那道不尽世事轮回的“木叶天目盏”……作家笔下的风物都是历史遗落在祖国大地上一枚枚蒙尘的珍珠,作家重拾诗情的文字,慢慢濯洗擦拭,渐渐透露原始的光泽。历史的印迹历历在目,步履足音铿锵有力。

如果你喜欢历史,喜欢古老而神秘的非遗文化,更不会错过这本散文集。

老曲唱出新意 枯木恰逢新春

我们为什么喜欢那些老去的事物?不仅仅是有文化传承的原因,还因为在“老”“旧”中能够体会出“新”的东西。这些“枯木逢春”的道理,会指导我们的生活,治愈我们的烦恼,填充我们的枯竭。我们会穿越到那些曾经的繁华,看到现实的冷寂。所以,心生怜爱、怜悯,反省自己,敬畏生命,爱惜生命。

阅读她的文字,我常能看到隐晦的生命,像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告诫,如她写毛笔“四德”,有一句很漂亮的话:“德是看不到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形。”与其说这是一管毛笔带给我们的启悟,还不如说是作家深入体会的悟道。还有“字的品性与毛笔的品性相依相存”,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时,忽然感到毛笔就是一个人,人的品性和自己走过的路相互依存又冲突,它能使生命顺畅,也能置于水火之中。正所谓,“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品性是看不见的,只有外在的形式可见。所以阅读时处处留心文字里藏着的“品性”,我的理解就是所谓文化的另一种“书香”吧。

一卷书香贯古今,是她文字最好的写照与诠释。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