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山西文坛上一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包括成一、周宗奇、张石山、韩石山、王东满、柯云路、李锐、张平、钟道新、蒋韵、哲夫、燕治国、赵瑜、王祥夫、吕新等。这些作家既继承老一辈作家的优秀传统,又锐意求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主题深刻、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的作品,对当时的全国文学界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当大型文学刊物《当代》1985年第二期集中刊发成一、李锐等山西作家的一组重点作品时,便明确提出了“晋军崛起”的口号,并很快得到了全国同行以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应当说,“晋军崛起”不但是对当时山西青年作家创作成就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对山西所有作家的最好鞭策与鼓舞,而且也展示了山西文学创作在“山药蛋派”之后的再次辉煌。
“晋军”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当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作家们曾经长时间地生活在基层。像李锐、柯云路、钟道新等人,是从北京等地插队落户到了山区;成一、周宗奇、韩石山、王东满等人,是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基层;而张石山、张平、蒋韵、燕治国、哲夫等人,就一直生活在普通群众中。因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有着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并且能够用较强的理性思辨力去加以阐释。他们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集中笔墨表现具体的场景、情节,而是抓住生活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努力从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人性的等多种角度去审视,显现出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理性意识;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表现出多样化的追求,既有传统的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描写,也有现代的心理结构、文化寻根、情感展示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时代主潮,“晋军”作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特点,已经成为事实。他们通过20多年的创作实践,艺术素养、知识积累、思想观念、素材准备等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不再局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在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诸方面,形成了多元的、个性的、现代的风格。应当说,关注“晋军”作家,就找到了山西文学创作的主体。
因此,我在30年中,跟这些“晋军”作家个人交往密切,阅读过他们的许多作品,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态度、文学观念、写作特点,自然也就写了不少关于他们的文章。我体会到,关注“晋军”作家的动向,撰写关于“晋军”作家作品的文章,其实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过程,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许多做人的品格,更学到了许多作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