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时代变迁,描绘普通人的精神新变,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旨归。观照现实、坚持真实,是紧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的内在追求。
津子围的《苹果红了》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题材作品。小说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将代际差异、城乡变迁、市场经济转型、农村产业数字化升级等充满历史与时代记忆的话题,通过刘宝贵、梅子、雪芳三代人的生活铺展开来,充分展示了三代人身处时代大潮中的不同选择。作者用细密且真实的细节与快节奏的叙述方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书写杂糅进故事的讲述之中。
小说分两个部分进行交叉叙事,一是刘宝贵一家人在世纪之交的生活经历,二是生物学海归女博士雪芳去山顶村种苹果创业的故事,重点聚焦三代人生活观念与时代变革的碰撞,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中普通人的生活新愿景。家族里的第一代从农民到工人,第二代从工人到知识分子,第三代又回到农村,从知识分子变成“新型农民”,展现了三代人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折射出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城乡变化。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家族第一代刘宝贵是工厂退休老劳模,他的四个子女——大儿子刘跃进、二女儿石青、三女儿梅子、四儿子小革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转折。刘跃进作为长子,却缺乏凝聚一家人的担当;石青作为家庭中沉默的存在,虽有些人性中的自私,但也有对家人的关心和保护;梅子与长期两地分居的丈夫出现了婚姻问题;没考上大学的小革子,在社会上闯荡,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从街坊邻里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家长里短,到婚姻与爱情面临两难选择的人生难题,再到在利益面前失去理性判断的人性弱点,小说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以普通人的故事反映时代变迁,用平民化的视角写尽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百态。
与小洋楼往事相对照的,是“正在进行时”的果园创业故事。如果说小洋楼往事是一部群像剧,那么雪芳的故事则更突出“大女主”的形象。身为海归博士,承载家族期望的雪芳并没有留在大城市,做人们眼中光鲜亮丽的高薪工作,而是毅然决然回到农村,开辟一片新天地。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以及现实条件阻碍等种种困难,雪芳内心也曾经历过困惑、彷徨、动摇,但她最终顶住压力,决意到山顶村承包果园,通过引进高科技设施、改良苹果品种、打造新的品牌基地、网络直播带货等一系列新举措,使“牛顿苹果园”完成了从逐渐走下坡路的传统生产模式到拥有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华丽转身。
作者津子围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可以看出他在讲述小洋楼一家人的故事时,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时代的细枝末节都非常熟悉,因为是他熟悉的时代,是同代人的故事,所以写起来特别得心应手。难能可贵的是,在面对“90后”的生活时,作家也写得非常真实,比如对“90后”“00后”生活态度的概括,不知能否让他们产生共鸣呢?
小说中最真实鲜活的,莫过于人与人观念的碰撞。首先是父母一代与子女一代的差异,对于家族的第三代——“95后”的雪芳,小说重点突出了母女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差异和碰撞。母亲将人生的重心全部倾斜在女儿身上,期望她能按照自己规划的理想方向生活,甚至将女儿的成就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就。但随着不断长大,开始独立思考的女儿拥有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逐渐脱离母亲预设的轨道,加上两代人生活时代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产生了很多摩擦与碰撞,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真实写照。其次是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的差异,当雪芳决定用现代化科技改造老屋时,村民们多是不理解,在雪芳改造果园的过程中,小说也涉及了当前农村及创业公司所面临的诸多内生问题。传统乡土小说更注重以细腻笔触构建牧歌式的乡土伦理社会,津子围改写了这一范式,写出了反映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小说故事时间跨度较长,故事情节发展与叙述节奏较快,读来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故事涉及的人物众多,却都富有个性,没有流于扁平化、“工具人”的缺陷,关键就在于作家对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的把握。不同年龄、职业、出身的人物,所说出的话都是契合人物性格的。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频繁出现“苹果”意象,从苹果的起源、种植、生产,到伊甸园禁果、牛顿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再到艺术作品中的苹果,小说叙事由“苹果”意象生发,进而升华为融艺术、哲学、科学为一体的现实与想象之术。
自写作以来,津子围始终坚持对小人物的刻画、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对人性深度的开掘,《苹果红了》既是一部回望时代变革的记忆之书,又是一部注目新时代发展的探索之作。作家将普通人的精神成长与时代脉动相连接,勾勒出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现实主义新世相,聚焦“当下”,演绎出平民百姓的又一部“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