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报》社、广东省作协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协办的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暨《广东文学通史》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创联部主任彭学明,社联部主任李晓东,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胡友笋,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纳杨,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出席座谈会。潘凯雄、徐剑、贺绍俊、李建军、陈福民、张莉、杨庆祥、张晓琴、丛治辰、陈汉萍、饶翔、李蔚超、付如初、岳雯、李晓晨等专家学者、评论家,以及《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团队代表等与会。座谈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主持。
座谈会现场
“修史是一件庄重和困难的大业”,李敬泽在讲话中对《广东文学通史》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性认同或者地方性文化日益成为文化和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互联网时代,伴随人口大规模流动,新的地方意识也在流动、交换、比较下产生,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现象。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新的空间中认识广东,并重新获得一个地方性视野、一个文化位置和批评位置,《广东文学通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他希望广东文学界进一步挖掘湾区文学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以便更清醒、准确、自觉地认识广东文学。
邓凯在致辞中指出,《广东文学通史》刷新了人们对岭南文化、岭南文学的认知,显示了广东文学的历史脉动,凸显了广东文学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的文学品格,突出了广东文学兼容并蓄、求新求变的文学特征,表现了广东文学勇立时代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他强调,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上的改变和空间上的位移,而是批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文学批评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需要我们拓宽视野,重新调整评论的焦距,探寻历史纵深,感知现实温度,以获得新的广阔文学空间。
何向阳在致辞中肯定了近年来广东文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理论批评方面,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理论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她表示,《广东文学通史》在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内,对广东文学进行历史梳理和现实定位,呈现了多元兼容、融合创新的风貌,对广东文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张培忠在致辞中强调,通史的编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之作,是坚持立足本土,面向湾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粤派批评”向“湾区批评”转型的创新之作,也是着眼于独特地域,着眼于岭南文化,着眼于改革开放新时代,构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探索之作。他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湾区路径,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锻造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一极,以新气象新作为谱写新时代广东文学、湾区文学的新辉煌。”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广东文学通史》总结了广东文学的概貌、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学术性,在地方性通史编撰和文学史研究方面具有典范作用。《广东文学通史》的出版显示了广东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文学空间的拓展、区域文学的新质和面向未来的文学机遇。
与会专家合影
据介绍,《广东文学通史》分为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上)、当代卷(下)5卷,约240万字,2023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新的史料的发现、新的理论的概括、新的方法的应用,梳理厘清广东文学与湾区文学特质,着力打造有信息含量、思想容量、情感力量的文学史,填补广东文学通史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