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2022年出版的小说集《多瑙河峡谷》,与其创作于新时期的津味小说相比,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作家审美视点由地域风情和传统文化转向充满现实性的当代社会人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消费文化语境中描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审视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的变形生活和扭结心灵。他以短小精悍的体制、辛辣讽刺的手法剖开当代社会的横断面,揭示出社会转型期人生百态及复杂心理图景。这种审美嬗变体现了冯骥才从文化遗产保护现场重返文坛以后,叙事的现实化转向、对“俗世奇人”叙事范式的突破以及对当代城市文化变迁的跟进式思考。深入解读这些文本的共性思想观念和艺术特质,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纵深中勾勒其审美嬗变轨迹,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当代经典作家的创作面貌,深入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思想演变,并为新时代城市文学书写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从传统文化反思转向当代社会伦理批判
《多瑙河峡谷》收录作家从2019年到2021年发表的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同名小说《多瑙河峡谷》曾摘得2021年《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中短篇小说总冠军”,《木佛》摘得2022年第七届“汪曾祺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桂冠,这些骄人成绩昭示出这位文坛宿将从文化遗产保护现场重返文坛以后再次爆发的艺术才情和创作实力。五部小说结集成册,有创作时间接近和体量近似方面的考虑,但真正把这些小说凝聚在一起的是阶段性文化思考以及艺术探索。作家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回眸当代中国社会人生,以多样化实验性叙述形式探索短篇小说的表达艺术,以动态城市文化观念开拓着津味文学书写的广阔空间。
众所周知,冯骥才以伤痕文学在新时期文坛崭露头角,但真正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是富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津门系列”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以及后来收录于《俗世奇人》中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在津门商贾人家赏玩小脚的陋俗畸趣描摹、寻找金匣子的家庭内斗揭示以及身怀绝技的市井小民发迹的故事讲述中,生动呈现出近代天津历史文化驳杂多元的风貌特征。“《神鞭》写的是文化的根。我不是寻根而是对根的反思。《三寸金莲》写的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我们的文化有把丑变为美的传统,丑一旦化为美,便很难挣脱。《阴阳八卦》写的是文化的自我封闭系统,这是面对开放时代最大的不自觉的精神束缚。”(1)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当时立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思想前沿,在近代历史背景下反思传统文化痼疾,意欲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观念障碍的忧思情怀。
从新时期到21世纪,中国经历了重要的社会转型,冯骥才的审美观照已经从反思传统文化转向聚焦当代社会伦理,深入思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市民社会逐渐富裕以后的价值转变和心理震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还存在物质主义、拜物教以及信仰缺失等庸俗社会现象。物质富足但精神贫瘠、经济发展但道德滑坡的文化失调状态成为作者的聚焦点,也构成其作品社会道德批判的主题。作家曾表达过自己的叙事立场:“我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这是探讨生活真理之必需。”(2)作品所反映的种种变形生活都包含着对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庸俗价值观的批判倾向。
《多瑙河峡谷》讲述了两个怀揣梦想的青年男女无力抵御命运不测的爱情悲剧。表面看江晓初和肖莹的爱情悲剧源于一场意外事故,江晓初在法国遭遇意外灾祸破坏了原本美好的爱情童话,但实际这个悲剧的发生关联着现实社会因素,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作为阶段性社会现象,其隐含的幼稚与盲目性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导火索。充满不确定性的出国梦背负了太多爱情、生计和前途命运的沉重期许,使出国打拼的故事充满励志色彩、戏剧性,同时也脆弱得不堪一击。牙医江晓初在国内本来有很好的前途,但在狂热的出国梦想驱使下,他想尽一切办法辗转来到奥地利,不顾一切地奋力拼搏使他无暇顾及人身安全,意外事故几乎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他无法接受自己毁容的残酷现实,也不想让国内的女友肖莹等来没有光明的结果,于是假扮成出国以后移情别恋的负心汉形象,让彻底失望的肖莹在国内嫁作他人妇,自己则躲在孤独黑暗中过完悲惨的余生。这个作品的悲剧意味不仅在于盲目出国造成的爱情梦想破灭,而且还在于不明真相的肖莹后来的庸俗化蜕变。自认为遭受背叛的肖莹彻底放弃真情和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转而投诚她先前反对的金钱和世俗,嫁给一位大龄富商过上了毫无自我的贵妇人生活。多年以后“我”出国得知真相但并没有告诉肖莹,宁可让她始终蒙在鼓里过着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也不愿她再承受任何愧疚和苦涩,“我”的隐瞒就是要让江晓初的付出换来肖莹永远的心安理得。这让人感动也充满悖论的爱情悲剧,照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生活和社会伦理之一隅,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变迁中蕴含的情感创伤和伦理扭结。“嫁‘洋人’、傍‘大款’,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的婚姻期望朝着一个又一个的山峰攀延”,(3)社会研究者对20世纪80年代婚姻现象功利化的概括也正是小说中肖莹的人生经历。作品生动描述了轰轰烈烈的出国潮、把理想碾压粉碎的拜物教、年轻女孩如飞蛾扑火般的傍款婚姻等社会现象,草蛇灰线般隐约暗示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曲折复杂。
《跛脚猫》以追踪电视台知名女主持人蓝影的生活为线索,刻画了她外表光鲜但私生活混乱、为名利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的分裂人格。她一天大起大落的生活浓缩了部分都市职业女性的空虚与痛楚,也揭开了商业社会大行其道的金钱、权力、美色之间的交易内幕。《木佛》表现了一尊木佛由发霉“古物”到珍贵“礼物”,再到价值不菲的“文物”流转过程和种种奇遇,由此揭开文玩市场、生意场、官场和文物走私市场的神秘面纱和惊人内幕,对隐藏其中的尔虞我诈、权钱交易以及信仰危机等不良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嘲讽。“有文化无文明才是中国民间文物市场的恶性绝症,构成对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挑战。《木佛》晾晒的正是这些霉毒和虫蠹。”(4)《我是杰森》讲述“我”在国外遭遇车祸后“失忆”“易容”,在巴黎民间救援组织帮助下到上海和天津两个城市恢复记忆的奇幻故事。当“我”终于在天津恢复记忆时发现已经物是人非:“我”做家教的孩子正是儿子小伟,领他来的男人罗金顶是他的继父,暗示没等杰森找回记忆,妻子已经“成功”再嫁。“我决心拒绝回忆。我更需要的是保护好自己当下的真实生活”,(5)透露出杰森对世道人心庸俗化变迁的失望与无奈。作品只用“油光满面”和“阔绰富有”两个词语来形容妻子的再婚对象罗金顶,令一位物质富足、以金钱为本位的“成功人士”形象呼之欲出。作品中很多细节以“互文性”印证了社会充斥的物质化以及拜金现象,如杰森在上海遭遇漂亮女子搭讪,当她们得知杰森不过是个没钱的“老外”时便起身离开。这些一闪而过的小人物,让杰森在功利主义文化的浮光掠影中已经深深体验到沮丧和不适,小说通过这样一些充满暗示性的小细节烘托出严肃的伦理批判主题。
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并未止于当代社会伦理批判,他还试图从人文知识分子视域挖掘产生问题的深层根源,并从精神心理向度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冯骥才曾说:“我认为现实问题有如大海的涌动,但并不都来自风;还有其内在的根由,这根由的一端藏在人的内心,一端深藏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上,需要深挖。”(6)如果说新时期《怪世奇谈》系列小说是对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痼疾进行深挖,那么《多瑙河峡谷》中的短篇新作则试图打开“藏在人的内心”的症结。作者力图从心灵向度解决经济时代道德滑坡的社会问题,这是人文知识分子应对社会问题所给出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解决方案。《枯井》以隐喻方式表达了忏悔的主题,作品中老实本分的二表哥掉进枯井,自觉生命即将结束,便向“我”剖析了他内心的阴暗扭曲:他告密班主任和火车上逃票的穷女人,让他们都遭遇了厄运;他与大嫂将错就错的偷情行为毁了大哥一家的生活,也让他终生笼罩在羞愧悔恨之中。戏剧性的是,当我们被救出枯井以后他神奇失踪了,别人都不知他失踪的原因和去处,只有“我”明白,“他准是回去了,又躺在那枯井的烂泥里”,“那口枯井是他人间的出口”。(7)《枯井》的隐喻性和心理探索意味不同于其他几个作品,虽然它并没有脱离现实批判性主题,但是作家在批判现实以后开出治愈良方,即人类要能够对自己内心的邪恶欲望和贪婪人性进行忏悔,这是现代人摆脱心理顽疾并获得自我救赎的首要途径。这样的意图也表现在《跛脚猫》中,蓝影白天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满足自己贪婪的物欲和情欲,但在深夜却陷入“不安与缭乱中”,“翻来覆去一直不能入睡”,(8)或者服用镇静剂,或者起来读小说,这种焦躁状态是她否定自己、承受煎熬的表现,最后她抱着收养的跛脚猫纵身坠楼也就显得合乎情理。作者以梦境的荒诞夸张抵达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反省和毁灭象征着心灵的自我救赎。
二、“俗世奇人”体向奇幻体的叙事转换
新时期的《怪世奇谈》《俗世奇人》系列小说是以奇制胜,不过那个时期冯骥才的作品侧重展示市井小民的各式绝活儿以及老天津的奇风异俗,如拥有绝世辫子功的傻二,刷完屋子浑身上下纤尘不染的刷子李,一边喝酒看戏一边袖口里捏泥人的泥人张,浸透妇女血泪的裹脚陋习和病态的爱莲癖,等等,作品以“俗世奇人”叙事彰显清末民初天津市民文化底色。但在《多瑙河峡谷》这些小说中,作者观照视野是当代社会的人生百态,本事的现实主义特征决定了作者须摒弃市井奇风异俗的叙事模式,把追求奇幻效果转移到叙述形式探索上来。作者调动传统以及现代的一切奇幻艺术元素来增强故事的陌生化和可读性,在一波三折、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中为读者制造紧张又惊艳的阅读体验。作者突破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独辟蹊径地尝试了“物叙”“灵叙”“双拼叙”“套叙”等多种实验性叙述视角,大胆运用奇遇、梦境、巧合等奇幻艺术形式,创作出颇具现实主义内核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内蕴古典气质又散发出现代主义气息的“奇幻体”小说,展示出他对叙事技巧的不倦探索和自觉追求。
叙述视角独特奇绝是这些中短篇小说的共同特征。从早期的《怪世奇谈》《俗世奇人》系列,到21世纪重返文坛以后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几乎都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但是《多瑙河峡谷》中的这五个中短篇小说却都在叙述角度上自觉做出改变,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有限性叙述视角。《木佛》选取了以物拟人的叙述角度,赋予古物“木佛”以人的思想情感和表达能力,通过木佛自述传奇经历以呈现从国内到海外、从普通吃救济的市井人家到尔虞我诈的商场老板等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木佛既有人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保留了木佛的独特物理属性,这使整个叙事过程充满独特的情感判断和陌生化趣味性。《跛脚猫》以知名作家的“游魂”作为叙事人,这虚幻的灵魂能够穿墙破壁地进入任何空间,“我能看见一切,别人却看不见我”,(9)这些特异功能赋予了它窥视名人隐私的最佳视角,在游魂的跟踪中女主持人奢靡、堕落、分裂的生活被尽收眼底。小说最后把“游魂”经历还原为“梦魇”,作家被手机铃声惊醒以后回到现实,从电视里看见蓝影竟然戴着作家梦境中看见的她的情人送的水晶耳坠,这诡异的一幕拆除了虚实界限,使两个平行时空犹如蒙太奇般交融重合,这样严肃的现实讽喻被包裹在轻松愉悦的叙述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智慧。《我是杰森》是以遭遇车祸后失忆又易容的“杰森”作为叙述人,他寻找点滴记忆来逐渐构建自我的过程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揭秘,使故事情节始终在遮蔽、未知和神秘中推进。《多瑙河峡谷》中作者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两个叙述人共同参与故事讲述,肖莹的表哥“我”叙述国内肖莹的生活变化,国外江晓初的意外遭遇由老乔来讲述,两个叙述人既阻隔又联系的状态,让两个年轻人的跨国恋爱在误解中断裂又在联系中黏合,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因为这种“双拼”讲述方式而变得扑朔迷离且感人至深。《枯井》实际有两个故事主体,一个是“我”和二表哥野外狩猎意外掉落深井又获救的历险记,另一个是二表哥在枯井中向“我”讲述他的“黑历史”进行灵魂剖析的忏悔故事。二表哥的个人故事包含在“我们”的历险记中,形成两个故事的“套叙”关系,这为小说在紧张刺激之外增加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艳感。
这些作品中的叙述者富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意义。首先,这些叙述者是作者颇具匠心设计出来的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宋代的木佛、知名作家的游魂、被易容的杰森、从死亡线上被救回来的“我”和二表哥,等等,他们都不是普通的叙述人,他们或者深谙某个行业领域的套路内幕,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如木佛),或者拥有特异功能,能够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游魂),或者拥有的独特生命体验,能给读者以心灵开悟和思想启迪(如二表哥)。短篇小说重要特质之一就是以奇制胜,就像王安忆所说“短篇小说要有奇情”,它“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开启了缝隙”。(10)这些叙述人承担了开启生活缝隙的重要功能,他们种种奇特遭遇和体验引领读者突破庸常人生边界,进入多姿多彩的别样审美空间。
其次,这些叙述者赋予作品“有限”叙事角度,作品只能呈现它们能够讲述的部分。这些叙述者的物质属性、受限的行为能力在作品中被作者大加渲染,如木佛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容易发霉生蠹,它有类似人的思想情感却没有一点力气,因而遭遇不公、危险和交易都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被封在锦盒中就对外面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这种设计符合木佛的真实物理属性,也使事件发展过程有呈现有隐藏,制造出“冰山一角”的想象弥补效果。再如作家的“游魂”能够穿墙破壁到任何地方,但是只能是跟着别人走,它自己则上不了电梯,开不了柜子和抽屉,连翻看一张纸条的力气也没有,对蓝影最后选择轻生也没有任何办法阻止。作者在惜墨如金的中短篇小说中反复来描摹他们的“不能”,就是为了强化遮挡以制造部分可见的有限叙述视角,让故事在时隐时现、开合有度中推进。“短篇小说既是呈现的艺术,更是隐藏的艺术”,(11)作家张楚曾强调“短篇小说要有留白”,(12)评论家李敬泽说:“世界能够穿过针眼,在微小尺度内,在全神贯注的一刻,我们仍然能够领悟和把握某种整全”。(13)尽管有限叙述视角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已经不算新鲜,但是作者还是将其发挥到极致。作者剥夺他们的能力犹如捆绑了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不能中放弃一些改变,在看不见中遮蔽一些更有现实感的情节,它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弥补,和作者一起完成整个创作,因而这种有限视角对打开更大想象空间和调动读者积极性具有探索意义。
再次,这些叙述者不仅是讲故事的人,还作为重要角色参与了整个故事发展。如作品详细描写木佛发霉生蠹时奇痒无比的感觉,在遭受抢劫、贩卖、流转海外过程中的复杂情感体验,整合起来共同构建了外形古朴、情感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木佛形象。作者描述游魂为穿墙破壁而惊喜欢愉,为自己没有一点力气而着急沮丧,为不能阻止蓝影轻生而惋惜,一位好奇、俏皮、充满正义感的游魂形象鲜活欲出。木佛、游魂、失忆的杰森等形象极大丰富了当代文学长廊中的艺术形象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篇小说创作更加繁盛,令短篇小说难以在鸿篇巨制的森林中凸显其影响力,但短篇小说创作困局中也暗藏契机,那就是它往往承担着文学实验性功能,是演绎文学创作各种可能性的试验田。张颐武就短篇小说发展前景做出过分析判断:“短篇小说依然会有自己的天地,但这一天地已经不再是文学的中心。短篇小说一面有纯文学的各种可能性的实验,另一面也会有更多的通俗的形态出现。”(14)对冯骥才来讲,21世纪重返文坛以后推出的《单筒望远镜》和《艺术家们》这样的长篇创作,表现出宏观把握社会和时代的史诗性质,而这些制作精巧的短篇小说则更多承担了艺术探索的重要使命,体现了作家从细部观望全局的艺术驾驭力和不拘一格的创造激情。
三、对津味小说的新开拓
新时期津味小说以天津作家冯骥才和林希的创作为代表,在地域文化自觉的时代背景下,突出近代天津市民文化与地域集体性格特征,诙谐幽默的叙述语调和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也系统性增强了地域文化表征。他们的小说与当时邓友梅、陈建功的京味小说,王安忆、程乃珊的沪味小说,陆文夫、范小青的苏味小说,等等,一起构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地域文学创作潮流。但是津味小说不能成为本质化审美模式,更不能成为作家的审美束缚,伴随社会发展和生活习俗演变,那种被称为典型性地域文化和城市性格的因素终将成为历史化存在。正如冯骥才所说:“一种经过年深月久生成的文化形态,不管怎样的浓郁、深厚和牢固,渐渐都要被无尽无休的时间一点点溶解开,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而同时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又渐渐形成。”(15)文学创作是否有勇气直面这种社会历史变迁,是否有智慧对城市地域文化发展做出审美回应和艺术表现,成为津味小说继续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关键。
冯骥才敏锐感受到这种时代社会变迁对文学自我更新的要求,“一年来,市场经济劲猛冲击中国社会。社会问题性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等变化剧烈,改变着读者,也改变着文学。文学的使命、功能、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和确立,作家面临的压力也不同了。如果说,‘新时期文学’是奋力争夺自己,现在则是如何保存自己……作家将面临的,很可能是要在一个经济时代里从事文学。一个大汉扛着舢板寻找河流,这是我对未来文学总的感觉”。(16)作者基于时代变化做出对新时期文学的判断虽不无悲观,但确实反映当时部分作家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产生的文学危机意识,这也是他突破津味文学叙事成规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的开始。其后多年,作者沉潜在民间,奔波于田野,投入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中,为重新投入创作做了必要的思想沉淀和艺术积累。当《艺术家们》《多瑙河峡谷》等作品带着鲜活时代气息和独特城市文化风貌出现的时候,它们重新激活了沉睡已久的津味文学,为新时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建立连接提供了审美启示。
在《多瑙河峡谷》这些创作于21世纪的中短篇小说中,那些标本化的津味已经不再浮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津味写作,即聚焦当下天津市民日常生活和市井生存哲学,在地域性与日常性的胶着状态中勾勒出天津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作者落笔于天津高档住宅公寓、神秘的电视台大厦、灯光璀璨的演播厅、真假参半的古董行、充斥财富欲望的市场等新城市景观,描绘出现代都市白领、舞蹈家、私营业主、主持人、作家、古董商、小偷、收藏家、鉴定师、国际走私商贩等商业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遇。作者在“全国城市都在大拆大建”(17)的现代化背景中,深入城市内在肌理,描绘传统人情习俗和理想主义消逝后,在一幢幢“方方正正、呆板乏味的大楼”(18)里演绎的鄙俗狎邪和权色交易。这些作品基本脱离了早期创作的地域性风情再现,而是以整体写实与讽喻性奇幻交织方式直面经济理性强势来袭的残酷现实,犀利指向社会文化反思和伦理批判。因而冯骥才的新津味小说是以经济时代文化反思取代新时期地域文化认同的必然的文学选择,是新城市文化与新表现文体的有机结合,它打破其个人创作史上的某些叙述成规和限度,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启示。
在《多瑙河峡谷》中,津味小说的情感结构发生了时代性调整。作者依然怀着深厚的乡情在创作,“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它哺育我的不仅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的精神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19)但作者并没有因为这种浓厚的乡情而固守景观化和民俗化生活场景,而是通过深入生活肌理和褶皱处检视变化中的大都市,勾画出社会转型期当代无数都市发展困境的缩影,触摸到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创伤和情感震颤。其中《多瑙河峡谷》中有一段关于老街拆迁的隐喻性描绘,书写了老街的变化是城市从传统人情社会跨入现代商业化社会大门的隐喻,虽然忧伤无奈但也没有其他选择,现实把个体挤压到逼仄的墙角让他们认识到冷冰冰的经济至上法则。这包含了肖莹人生转变的某种社会根源,她搬离老街是人情凉薄和经济窘迫的双重压力造成的,这为她最终果断放弃舞蹈梦想选择庸俗化人生埋下伏笔。她无法逃离经济时代的裹挟,独自背负情感创伤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梦想,毕竟嫁给一个富商,生儿育女更符合商业社会对成功女性的定义标准,它能帮助她摆脱情伤的耻辱感,还能切实帮助她逃离经济拮据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最后,她向现实妥协了。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演变和价值观变迁承载着一代人的复杂情感和心理波澜。作者对天津城市味道的体会不再是寻找刻板印象中的场景和民俗,而是观照城市变迁带给人的心理困惑和情感创伤,这是天津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表征,也是当代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的在地化显现。
《多瑙河峡谷》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从传统津味向新津味的转变。创作于新时期的《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作品,对近代天津租界中蕴含的“洋文化”、官僚政客与上层文人中流行的“雅文化”以及植根于市井民间的“俗文化”都有整体结构性把握和细腻描绘,重点呈现近代天津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对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生活哲学的塑造。作者对城市文化的理性反思中纠缠着痴迷欣赏的复杂情感,是融合反思与认同的理性扬弃态度。在《多瑙河峡谷》中,作者处理的不是如何对待城市传统文化,而是城市现代商业文化问题,矛头所向是消费社会中商业文化的经济理性和功利主义原则对精神情感的伤害。作者对消费社会单向度物质膜拜、漠视精神情感价值的现象给予讽刺性描绘和道德批判,从人文知识分子角度树立起抵御消费社会的重义轻利的道德理想,这是带有津味特色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多瑙河峡谷》中,作者表现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应对现代商业文化冲击的民族文化自信,这是对津味文学传统的自觉延续,同时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消费文化的主动应对,是本土文化面临现代商业文化和拜物教侵袭时知识分子做出的必然选择。作者常常是寥寥几笔勾勒出商业大潮冲击下拜金和拜物的人物形象,如《木佛》中白天不苟言笑、夜晚则烂醉如泥的粗俗老板,整天烧香拜佛但心里只有一己之私的“肥婆”老板娘,“一边在电视上捞名气,一边在市场上捞钱”的文物鉴定专家。(20)通过这些漫画式人物形象,作者对商业文化的信仰庸俗化现象予以讽刺和鞭挞。同时,作者让那些在商业化社会中堕落的人物都承受心理煎熬或者付出代价,彰显以精神救赎干预社会的济世情怀。比如《跛脚猫》中的蓝影,白天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物欲和情欲,但在无人的深夜则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作品中的理想人物形象都能不计个人利益得失选择坚守情感和道德,折射出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如《多瑙河峡谷》中江晓初严重受伤以后对肖莹隐瞒事实并果断割舍,宁可自己背负“负心汉”的骂名也不要让肖莹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这个隐藏真相的爱情悲剧包涵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善良人性,为抵抗现代商业文化的个人主义和利益至上原则提供了价值参照。冯骥才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汲取使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独特审美特征,充满了人文知识分子以精神文化济世的理想主义情怀。
结 语
《多瑙河峡谷》表现出作者重返文坛以后的现实主义题材转向、叙事形式探索以及对津味小说的重新思考。从作者个人创作经历来看,它是代表作家最新审美观念的艺术精品,即使将其放置在整个21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脉络来看,它也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收获。小说中蕴含的时代之殇、作者所标举的知识分子价值立场以及审美姿态都对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作者曾将经济时代的文学创作比喻为“一个大汉扛着舢板寻找河流”,(21)这种形象比喻可能一直都是作家投入创作的某种心理暗示,它提示作家时刻保持知识分子的忧思情怀以及社会担当,即使身处困境仍不改理想主义的终极追求,这种肩负重任上下求索的浪漫主义精神画像使其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1)冯骥才:《关于〈阴阳八卦〉的附件》,《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5期。
(2)冯骥才:《序言:写在前面》,《艺术家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3)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74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4)向云驹:《晾晒木佛身上的毒霉》,《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
(5)冯骥才:《我是杰森》,《多瑙河峡谷》,第21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6)冯骥才:《激流中:1979-1988我与新时期文学》,第20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7)冯骥才:《枯井》,《多瑙河峡谷》,第92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8)(9)(18)冯骥才:《跛脚猫》,《多瑙河峡谷》,第136、99、112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10)王安忆:《短篇小说的物理》,《书城》2011年第6期。
(11)张宝中:《主题·故事·人物·结构——浅谈短篇小说的拆解与建构》,《当代小说》2022年第1期。
(12)宁肯、张楚等:《短篇小说如何思考》,《时代文学》2021年第3期。
(13)李敬泽:《格格不入,或短篇小说》,宁肯、张楚等:《短篇小说如何思考》,《时代文学》2021年第3期。
(14)张颐武:《短篇小说:困局或可能》,《艺术广角》2021年第1期。
(15)冯骥才:《文学记录文化》,《冯骥才分类文集:案头随笔》,第6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6)(21)冯骥才:《一个时代结束了》,《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3期。
(17)冯骥才:《多瑙河峡谷》,《多瑙河峡谷》,第33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19)冯骥才:《灵魂的巢》,《冯骥才散文》,第16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0)冯骥才:《木佛》,《多瑙河峡谷》,第17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