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国庆特刊丨
中国作家 曾茶香
作品展
作家简历
曾茶香 笔名:梦竹,福建省南靖县人,长期从事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有许多文学作品发表在书刊、报刊和微刊上。小小说《一块土地》在“帆船杯”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散文诗《心语》在“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获二等奖;诗歌《荔枝海公园》获“三亚杯”邀请赛金奖。现在是县级革命研究会会员。
★ 作 品 展 示 ★
父亲的光荣之旅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好几年了,他生前非常喜欢给我讲一些他的往事。现在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聊聊他自认为人生当中最光荣的一段经历。
一九四七年农历六月十八日,由于家道贫寒,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土匪和恶霸地主的逼迫,父亲和几个老乡偷偷跑去山上找共产党要求加入红军队伍。他们在一个叫北坑小南坑仔的村庄住了五天,我父亲被安排在三连当战士。
父亲第一次参加打仗是在一个叫崎岭的地方。那天父亲他们连队几十个人潜入到敌军所在地,把敌军的电线剪掉,然后躲在附近等候敌军出来维修。后来,有十几个敌军过来接线,父亲他们从山上冲下来喊道:“缴枪不杀!”敌军有的扔下枪仓皇逃跑,有的被乱枪打死,也有的举手投降。其中,有个女兵最顽固,她见势不妙,居然把机关枪踩入田地的烂泥里,结果不知谁开了一枪,她被子弹打中了肚子,痛得哇哇叫。后来,这个女兵被我军带回队伍治疗。这次战斗共缴获了一把机关枪(被踩进烂泥里那把)、三支步枪和两把手枪,收获不少。
父亲第二次参加打仗是在平和县大溪那个地方。那天是农历八月初五,他们连去攻打大溪联防队,这次敌军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大约伤亡了三十多人。我军也有牺牲了两名战士,而且受伤的也有好几个。这次战役吓坏了许多新兵,有三个新兵打了这次仗之后逃跑了。父亲的领导怕父亲思想动摇就问他要不要回去,如果要回去领导要派两个人送他回去。父亲坚定地说:“既然我走上了革命这条路,就是死在战场上也不当逃兵。我们现在只有解放出来,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领导欣慰地说:“你意志这么坚定我很高兴,那吃饱饭就跟上队伍。”于是,大家吃饱饭后队伍就往漳浦方向开拔。
同年农历十月十五日,父亲他们连队杀了一头小猪,三个人吃一小盆的肉。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侦察员飞快地跑来,急切地向连长汇报:很多敌军正朝队伍这个方向扑来。连长一声令下,大家扔下饭碗,抓起枪就跑。原来是,上次被我军打得惨败的联防军跑去别处招引了大批的敌军来报复。当时父亲他们连只有六十多个人,敌军有两百多个。人多势众,怕打不过敌人连长为了保护队伍命令大家后撤。父亲他们往一个叫柴头埔的山上跑,枪声、炮声、叫喊声响成一片。连队里有个名叫陈新峰的指导员,结婚刚刚三天(父亲也吃到了三颗喜糖),在跑到柴头埔山下时壮烈牺牲了,后来头还被敌军切下来挂在大溪的城楼上示众。另有一个陈氏女兵,人长得非常高大硬朗,在这次战斗中被敌军的子弹射中耳朵下面的脖子,子弹从她脖子中间穿过,她昏倒在一个土坑里,第三天父亲他们连队去收拾战场掩埋战友的尸体时,她才从土坑里慢慢爬起来,被战友救回队伍。这一仗,父亲他们连由原来的六十多人,只剩下了三十几个。在这次的战斗中,父亲虽然没受伤,但在奔跑的过程中水壶、鞋子、雨伞、杯子都掉了个精光,以致后来没有东西可盛食物,只好用一节竹筒当饭碗。这次战斗之后,父亲他们连在一个叫红仔山的山上靠一些野菜和山下工团送来的粮食渡饥,在山上休养了好几个月。
一九四八年五月初一,父亲他们队伍在一个叫笔架山的山下休整,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三石糯米和许多猪肉,大家正准备包粽子。突然,有侦查员来报:“敌人包围过来了。”大家扔下手中的活,端起枪就跑去打仗。父亲和几名战友突出包围,从一畦畦梯田往下跳。突然,跑在父亲前面的一名战友停下来脱外套,“砰”的一声倒在我父亲的身边鲜血瞬间染红了内衣,父亲把他抱起来一看,他胸部受了重伤已经牺牲了,便放下战友继续跑。父亲拼命地跑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趴下来,这时候他发现枪里没有子弹了,就躺在一个凹地里装子弹。突然,“砰、砰、砰”的巨响,几十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混带着泥土飞向半空,又掉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和周围。父亲浑身被泥土、石子埋了起来,好在没有被大块石头砸到,等枪炮声减弱的时候,父亲从泥坑里爬起来,浑身酸痛,嘴巴、鼻子都是土。这时我军的冲锋号响起来,父亲顾不上什么,抓起枪就跑去杀敌。待战斗结束时,父亲发现脚上有许多血,这时他才想起:刚才冲锋时脚踩到烂泥坑里鞋子没拔出来,光着脚跑了几十里路被锐利的石子树枝给扎了几道口子了。
有一次,在天宝的一个山上。父亲他们藏在一片长满学名叫“桃金娘”的树的山中,山下是一条大路,他们在山上等待敌军路过消灭敌人。父亲刚开始是藏在一棵桃金娘树边,桃金娘树矮矮的,很容易暴露目标,有个战友示意他移到旁边的一块墓碑。父亲刚到墓碑后躺下就听到一声:“打!”枪声、炮声响成一片。父亲刚才躲藏的桃金娘树被机关枪扫得连根拔起,整个地面像被野猪刨过一样:一片狼藉。
天宝战役结束之后,父亲他们又在平和县地名叫小芦溪、大坪、小坪的地方打了好几天的仗。
后来,在小坪的一次战斗中,父亲趴在一个土丘上正侧身装子弹,“唰”的一阵钻心的痛传遍全身。父亲往脚上一看,他的两只脚后跟都少了一块肉鲜血正不断地往外冒,原来他的脚被敌军的子弹打中了。在父亲旁边的连长看到我父亲脚受伤了,就把他背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战斗结束后,父亲被救护人员用箩筐抬到小芦溪南山下的工团去医治。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推翻旧社会的“三座大山”,不知牺牲了多少中华好儿女!父亲说:在打仗、行军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靠野菜或南瓜充饥,很多战友老是拉肚子、水肿,苦不堪言;在他参加革命那会儿,很多战友才十五六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他的身边倒下——牺牲了;我奶奶也因为我父亲参加革命,被反动派抓去严刑逼供昏了过去,敌人以为她死了拖到野外扔掉,才捡回了一条命;……父亲还说,他参加革命不到两年的时间,小的战役不说比较激烈的战斗就有了十三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珍惜老前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美丽。战争,有时候也是为了和平,我们要把老前辈的红色基因——为了祖国的安宁和昌盛,不怕吃苦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井冈山之行
2019年的9月还没有出现疫情,我们革命研究会的部分会员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
我们乘坐的大巴在蜿蜒盘旋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忽然导游一声“到高速出口了”。我往前面的车窗一看,一座巨大的红色雕像出现在眼前,雕像上面刻着“井冈山”三个大字,红色雕像下面是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刻着“天下第一山”。汽车一停稳,我就迫不及待地下车拍照。
汽车再次启动时,上来了一位江西这边的导游。她个子虽小,但长得很标致,而且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声音又很甜美,令人倍感亲切。她一路上向我们讲述了许多井冈山的红色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我边听着故事,边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路边,树木郁郁葱葱,一棵棵翠绿的毛竹从窗外一闪而过,我们仿佛进入了绿色的海洋。此时,我感到这里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有着心旷神怡的感觉。
终于到达井冈山市区,只见绿树掩映下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拔地而起。快到下班时间了,我们迫不及待地直奔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建在一个斜坡上,三层楼构造。在博物馆门口,随处可见穿着当年红军穿的灰蓝色军装的人群。他们有的是来参观学习的学者,有的是当地的工作人员,也有的是为了拍个照而穿上的游客。我们进入博物馆,只见里面珍藏着许许多多当年革命故事的资料,还有一些井冈山几十年来变化中的图片,以及国家领导人视察工作时的照片。这么多珍贵的物品,令我感觉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夜幕降临时,我们十几个人结伴同行逛天街。这里的夜景真美呀!美得仿佛是仙界。只见道路两旁路灯的灯罩都是火炬形的,红红的灯罩里发出了微红色的光,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道路两边各有五颜六色的商店,卖着五花八门的东西,还有很多穿着整洁华丽的大妈在路边的空旷处跳着广场舞,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视觉。我们边走边看左右两边的景物,不知不觉已到了“天街”。天街真是个繁华的地带,这里卖什么的都有,尤其是那些革命纪念品、土特产,更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我们往回走,在一段路的右边有一个大水湖,灯光在湖面上闪烁着。忽然,我看到湖面上有一个大大的喷水池正喷着水,这个喷水池喷出的水是圆形的仿佛是一面圆圆的大镜子,而且这“镜子”里面正在播放着一片革命电影。我第一次见到了喷池也能当电影屏幕,惊诧得张大了嘴巴,禁不住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起照来。那个喷水屏幕电影,居然被我拍成了犹如一轮明月冉冉升出水面的美丽画面,漂亮极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毛主席旧居。在毛主席旧居纪念馆,我初次见到毛主席用过的物品——有床被、餐具和木桶等等。屋里还有一些毛主席当年写下的诗词,各种纸质的文字铺、挂在桌上、墙上。我看到墙上挂着一篇题目叫《餐室》的文章就靠近读一读,里面的内容大致是说:当年红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吃的是粗糙的红米饭和缺少油盐的南瓜汤,有时还要靠野菜充饥等等。我从中体会到,当年红军的生活是相当艰难困苦的。
从毛主席旧居出来,在导游的带队下我们去参观黄洋界哨口工事。
在路上我听导游说,黄洋定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当年红军打仗以少胜多,不到一个营的人打退了敌军几千人的多次进攻。当时毛主席率领大部队离开井冈山到湘南打仗,敌军得到这个消息,就派兵来攻打井冈山,我们留守军队和当地老百姓团结起来奋勇抵抗。当时军营里只有一支能打得较远的土炮枪,我军见敌军从黄洋界山下进攻井冈山,就把那支土炮枪抬到黄洋界哨口上,对着敌人的住所开炮。敌军的住所旁边有一座弹药库,住所着火了点燃了弹药库,炮声、爆炸声响彻云霄,把敌军炸得尸体乱飘,吓得魂飞魄散。接下来,井冈山的妇女、儿童,在山头插遍了红旗,然后点燃了爆竹,还边敲锣打鼓边呼喊“红军回来了,大军回来了”。敌军以为红军的大队伍真的回来了,吓得屁流尿滚,灰溜溜地跑掉了。现在那支土炮枪还在黄洋界山头供游客观赏。我听得入了迷,恨不得立马飞到黄洋界山上,见识一下哨口工事的模样。
终于到达黄洋界了,这里停着好多大巴,看来到此参观的人还真不少。我们下车之后直奔接待中心。在接待中心,我们与毛主席的特效演员合了影,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然后就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山上爬。终于到达山头了,我们先看到了战壕。战壕是一个不长也不深的坑沟,从这可以看出当年这里藏不了多少人。再走不远就看到了土炮枪,土炮枪架在另一边小山头,是一个半径有十几厘米,长度大约有两三米左右的圆筒铁罐,底下用铁支架支撑着,后部靠着地面使炮口斜对着天空。这么简单的设备,当年能把拥有几千人的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真是太神奇了!
我站在土炮旁边放眼望去,四周群峰起伏,地势险峻。我想:那一座座巍峨缠绵的山头,当年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牺牲在这里哪!
从黄洋界下来,我们又去参观了“小井第四军医院”的旧址。在这所医院里,我们目睹了当年医院的设备。医院设备极其简陋根本没什么用具,只有一些床板、橱子、木桶、煤油灯和两条当年医生用过的听诊器。有一个房间的墙上挂着一些草药标本,另有一个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幅简介。我从简介中获悉:这家医院建于1929年1月,当时取名叫“红光医院”,建好不久就被反动派烧掉,在离这家医院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里,掩埋了当年130多名被反动派从医院里抓走的医务人员和伤员。当年他们被抓走之后,受到了敌人的严刑逼供,敌人想让他们说出红军的下落,可大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都没一个当叛徒,就这样被敌人用机关枪射击英勇就义。从“小井第四医院”出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午三点多,我们来到大井毛主席旧居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是在一片很宽阔的平地上,四周用围墙围着,要到里面只能从一个大门进去。我们来到纪念馆门前,只见大门框上写着“毛主席旧居纪念馆”。从大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景色,平坦的地面上绿草如茵、树木茂盛,不远处有几座小平房,房顶盖着黑色的瓦片,房子旁边有几块稻田,稻谷熟了金灿灿的仿佛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在纪念馆里,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还在毛主席当年经常坐着读书、看报、批阅文件的石头上坐一坐,拍照留影。据说,由于当年遭受反动派的“三光”政策,那些房子都被烧光了,是为了纪念才又建起来的,而那块“读书石”是当年遗留下来三处实物之一。
傍晚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井冈山。望着车窗外清秀挺拔、郁郁葱葱的毛竹我心潮澎湃,忽然想起上初中时读过的一篇文章——《井冈翠竹》。里面有一段文字: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腥风血雨,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的风格,不正象征着井冈山的人民和我们的红军队伍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是革命根据地,我爱井岗山。
红土地
小时候读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知道江西瑞金有个地方叫沙洲坝,沙洲坝有一口井,因为是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和乡亲们挖出来的,所以称它为“红井”。今天我来到瑞金才知道,原来这里不仅有“红井”,还是一块传承红色基因的“红土地”。
在沙洲坝,能够喝到甜甜的“红井”水,还能欣赏到一幅幅不同的雕像,这些雕像记录着一个个不平凡的红军与老百姓的故事,处处展示着当年军民的鱼水情。我默默地舀了一瓢水,轻轻地尝了一口,清凉、甘甜的滋味传遍心头。
我们一行人来到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会址是一个有八个角的大礼堂,大礼堂的门首上方写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大字。大礼堂共有两层,楼面为回廊式,并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整个礼堂大约可容纳2000多人。听导游介绍,大礼堂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大礼堂的回音效果很好,在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大家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特别多,大礼堂四周共有17道双合扇大门,四十一扇窗户,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我放眼望去,对面是主席台,主席台靠墙,比台下高出一米左右,三边围着一圈护栏,台中央有两张桌子: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方形的,正方形的比长方形的高一点。主席台后面的墙壁上挂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条幅,下面贴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画像旁边各挂一面红旗。主席台的上空挂满了三角形的彩旗,两边的柱子前各斜插着一面党旗。我收回目光,眼前是一排排摆得整整齐齐,没有靠背的长条木椅。坐在椅子上望着主席台,仿佛自己也是一名红军战士,正全神贯注地倾听毛主席的讲话,光荣的滋味瞬间塞满心头。
在叶坪红色旅游基地上,有许多砖土混合结构的瓦房,据说这是当年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革命领导人的住所和一些记念馆。在一座房子的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樟树裂开了还折断了一边的主干,在断裂的主干上还挂着的一颗炸弹(仿制品)。据说,当年毛主席在屋子里办公,敌军过来轰炸往下扔炸弹,有一颗炸弹落在这棵被雷劈倒的樟树主干空间,卡在那里。因为没有掉到地面炸开,所以毛主席在屋子里安然无恙。真是太神奇了!仿佛是老天爷在保佑着毛主席开创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叶坪临时中央政府广场,放眼望去:西北端是“红军检阅台”,东北端是“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它们的侧端是“红军烈士纪念亭”。在广场周边,有一棵棵高矮、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古樟树。他们合围在“检阅台”和“烈士纪念碑”四周,有的独立于草坪,枝叶舒展繁茂盛开,有的整齐排列犹如红军战士列队待发。我仔细观察一下,红军检阅台是由砖木构造,像一个简陋的舞台,可以供演讲和文艺汇演;红军烈士纪念塔是像一粒巨大的子弹立在一块多角的台面上,塔上写着“红军烈士纪念塔”,塔的正前方地面上铺写着“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红军纪念亭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为五边形,五脊撰尖顶,像颗五角星。听说红军纪念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望着这些革命纪念标志,我心潮起伏: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知牺牲了多少中华好儿女呀!
哦,瑞金——红色的土地,新中国的成立有您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