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散文 >> 姚鼐《〈泰山道里记〉序》

姚鼐《〈泰山道里记〉序》

2025-05-09 11:03:12
浏览量:

原文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2),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3),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4)、上元严东有侍读(5),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6),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7),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8),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

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9),颇有舛误。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10),故古登封(11),入奉高境西行,度环水而北(12),至天门(13),历尽环道,跻岱(14),乃得封所,马第伯记可覆案也(15)。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16),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17),后人多为之名耳(18)。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余浅学又偶过臆度(19),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是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


注释

(1)道里:道路、城市。此处犹言“地理”。

(2)病:不满,责备。地志:记载和研究地理的书籍文章。

(3)舛(chuǎn):彼此相违背,错谬。

(4)钱辛楣:钱大昕,字晓征,一字辛楣,江苏嘉定人,后与姚鼐一同主讲紫阳、钟山等书院。学识渊博,精于校勘考订。曾官内阁侍读学士。

(5)严东有:严长明,字东有,上元(今江苏江宁县)人。官侍读。

(6)聂君:聂剑光。姚鼐《游灵岩记》:“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

(7)比:近来。岱宗:泰山。泰山古称岱山。

(8)核:翔实正确。

(9)《水经注》:北魏人郦道元的著名地理著作。汶水:即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的原山,流经泰安,分右汶水、左汶水。

(10)奉高:古县名。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泰山至此,置县以奉祀泰山。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齐时废。

(11)登封:登泰山封禅。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12)环水:泰山有东、中、西三溪,中溪称环水,又名梳洗河。

(13)天门:泰山有东西南三个天门。

(14)跻(jī):登、升。

(15)马第伯:东汉初人。著有《封禅仪记》。覆案:再作考证。

(16)霁(jì)本指雨止,引申为晴。千佛山:一称历山,在山东济南市南郊。山中岩壁多北魏及隋朝时石刻佛像。

(17)历城:县名,为济南府治,今属济南市。

(18)为之名:给它们起名。泰山山脉的一些山峰如灵岩、琨瑞等山因为不属泰安境域,过去地志没有把它们归于泰山。而聂君的著作为之补阙,与作者的看法相同。

(19)臆度:凭主观揣度。臆,胸。


译文

我曾对天下地方志中的谬误深感忧虑。这些典籍不仅错误引用古代记载,甚至对当代山川道路的里程、方位、远近的记录也大多与实情相悖,令人愤慨叹息。假若每个州县都有专心治学、热爱古迹并能实地考察之人,各自考据记录当地真实地理情况,相互参校订正,天下方志又怎会不臻于完善?我曾多次向友人提及这一观点,嘉定钱辛楣学士与上元严东有侍读听后,便向我推荐泰安聂君所著《泰山道里记》堪称典范,我深以为然。后来游历泰山时,特往聂君山居拜访,求得此书研读。书中对古今地理的考证详尽确凿,读来令人欣喜,方知两位学人的赞誉绝非虚言。

我对《水经注》中关于汶水左右支流水系走向的记载存有疑问,同时认为古代奉高县应位于今泰安城东汶水西岸。根据马第伯《封禅仪记》的记载,古人举行封禅大典时,自奉高境内西行,渡过环水北折,经天门险道,历尽盘山石阶方能抵达岱顶封祀之处。往昔在济南时,秋日雨后登临千佛山,遥望泰山群峰连绵相接,私以为历城以南诸山实为泰山余脉,后世不过另立名目罢了。今读聂君此书,其观点多与我不谋而合,而其辨伪存真的精妙考据尤能启发深思。

聂君嘱我作序以增其书声价,然我学识浅薄,所言不过偶然臆测,所幸者唯与这位长年跋涉深山、笃志考据的学者见解相契。实乃聂君之著作为我增色,我岂能为聂君增添荣耀呢?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