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上海市作协主办的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上海市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等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上海市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毕胜主持。
阎晶明在讲话中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在抗战期间发生了很多值得铭记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抗战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文艺在上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创作,推出了一大批鼓舞民族士气的抗战题材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抗战历史的书写和记录仍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不断延续,这种精神脉络的传承感人至深,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今天我们写抗战,既要真实表现战争历史,也要关注同时代人的生活,既要有坚定的创作方向,也要细腻呈现生活的复杂多样。要在自觉承担责任使命、厚植家国情怀的同时,将历史史料转化为出色的文学表达,充分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
何向阳表示,上海抗战文学有着良好的创作传统,观察近年来上海推出的一系列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会发现其中既有对抗战历史的正面书写,也有对抗战时期日常生活情形的深刻反映。作家是创作者,而不是一般的历史记述者,今天的抗战题材文学创作,既要准确抓取那些民族记忆中宏大壮烈的事件和人物,也要充分体现艺术的原创性、创新性,做到两者的有效融合,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文学的魅力,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希望上海作家能进一步发挥创作特色,拿出自己最好的文笔、最好的艺术感觉来记录历史、书写英雄。
马文运谈到,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抗战时期的生活和斗争,有对战斗场景的关注、对英雄主义的讴歌,也有对战时生活的描绘,特别是近10年来的一批作品,延续海派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模式和艺术表现上不断革新,持续拓宽抗战文学的表现边界。上海市作协一直致力于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断推进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希望大家以严谨敬畏之心创作出文学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用文学为历史铸魂,为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出应有贡献。
孟繁华、吴俊、王宏图、刘大先、项静、李伟长等专家与会,围绕小白《封锁》、吴海勇《起来》、马伯庸《大医》、高渊《诺曼底公寓》、简平《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路内《山水》等重点作品展开研讨。大家认为,上海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与文化重镇,其抗战记忆既包含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也涵盖不同群体在动荡中的生存抉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赋予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特质。参加研讨会的这些作品突破了单一叙事模式,从多重维度展现战争中的复杂人性与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凝聚的团结力量。传承弘扬抗战精神,文学创作责无旁贷。新时代的写作者们要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以贴近当下的艺术表达守护民族记忆,推动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抗战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