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刘江滨散文集《大地烟雨》(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掩卷抬眼,面前似乎幻化出一幅画面,若隐若现。一方陡峭矗立的岩石,粗粝而坚硬,但岩壁湿润阴凉,有丛草附壁而生。忽然一缕阳光照射过来,草叶间便有水雾氤氲,时或闪烁出悦目的光彩。
这一种印象,其实也是我多年来读他的散文的感受,经由这部新作获得了进一步强化。该是与这部散文集所归列其中的“一方丛书”的宗旨有关。《大地烟雨》所收录的作品,大多与他的故乡冀南平原为主的燕赵大地有关。这一方水土之上的风景和物事、历史和现实等众多内容,都被作者收入自己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感受和思考,便显得格外开阔和深入。几十篇散文中,有土地和季节中的美及诗意,有风土与民俗中的情致和韵味,也有不少生动传神的人物写照。
对故乡平原大自然风光物事的描写,我以为是散文集中最为生机勃发、辞彩华茂的部分,让人沉浸和迷醉。《青纱帐》中,一望无际茂密厚实的玉米和高粱,是“夏日平原大地上最葱茏的风景”,穿行其中的闷热难耐,手臂被叶子划破又被汗水浸泡的火辣辣的疼痛感,被写得惟妙惟肖,如同置身其中。萧瑟、安静和僵滞,则是《北方的冬天》中展现的冬日原野表情,天地运行无极而有道,收敛和肃杀的背后,是在为下一轮的生发舒放蓄积能量。大自然生机蓬勃而又趣味盎然,《乡野上的昆虫》中的那些蚂蚱和螳螂、蜻蜓和蟋蟀、蝉和蝈蝈,正是其中最为生动活泼的细节。《农事情稠》中,那些犁铧、纺车、石碾、提灯等,作为农耕时代的物证,“如同古玩的包浆,浸进了个人的体温和感情”,连接了温馨的记忆。大地的诗意自文字间汩汩流淌,仿佛初春时分在远方地平线上飘荡的缥缈雾霭。我同样也有过童年农村生活的经历,故乡距作者老家不远,读着他的描绘,我暌违已久的乡野记忆瞬间重返脑海,鲜亮如草叶上的露珠。
在另外一些时刻,他的脚步迈向某处遗存、某个废墟,目光投向烟云模糊的历史深处,思接千载。《大陆泽梦寻》是对湮灭已久的北方第一大湖大陆泽的探访考察,站在一道河沟、一片旱洼旁,他想象当年的烟波浩渺、帆樯林立、荷叶接天,追寻沧海桑田背后的原因,思索生态文明,呼唤绿色关怀。《沙丘平台》中,则弥漫着浓郁的兴亡之慨。村外农田间一片稍微隆起的土丘,毫不起眼,却曾经是巍峨奢华、连绵弥望的宫殿。它是商纣王沉湎于淫靡之乐的酒池肉林,是赵武灵王因宫廷政变被困饿毙的离宫别馆,也是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染病驾崩之处。三代帝王在此折戟沉沙,因此这里被称为“龙困之地”。残破的土台遗址上,灰黄的枯草在寒风里抖瑟,诉说着世事变迁。
这些作品分为“风”“物”“志”三辑,命名中有着摇曳的韵致。阅读时有一种感觉,是似乎望见作者写作时的目光,不停地在两个层面之间巡行往复,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有序地打理着相邻的两处园圃。它们种植的是不同品种的花木,但同样都让他看重。
这种关切首先投注在众多的目标物象之上。眼前的风景和器物,色彩和声音,眼观耳闻的诸多对象,都诉诸各司其职的感官,被真切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像摆放了一张张高像素的照片。但很快,目光被思索牵引着进入物象的背后,那是属于理性的层面,仿佛透过树木繁密枝柯的缝隙看到的一处农舍。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后,有着思想的结晶体,是对于前者的升华和抽象。
这样,诗情与智性,感受和思考,在许多篇章中都达到了一种浑然无间的结合,如同盐溶化于水,如同鸟鸣啭于树林。《一只哲学蝉》篇幅不长,却将这种运思特点体现得颇为突出。对从洞穴中捕捉蝉蛹的经过,蝉蜕的整个过程,幼蝉碧绿的躯体和薄而透明的蝉翼,都有工笔画般精细的描绘,而由此生发出的感受及憬悟,则分别连接了《史记》和《庄子》里的表达,楚辞和唐诗里的诗句,《西游记》与佛教《心经》里的记载,其中涉及成长的,则是一种自在的生命不为心役不为物累、高风懿德的传播不需要凭依外力的感悟。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作者试图“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审美观照,增添了一份触类旁通的贯穿力度。
这篇作品显示出的作者腹笥的充盈,尤其是文史哲修养的丰厚,也体现在很多别的篇章里。这使他在取譬征事时,能够连类比物、左右逢源,也让他在发掘描写目标的内涵时,往往比别人能够抵达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入的层面。这有时仿佛是抽丝剥茧,是一种阐幽抉微的功夫,有时又仿佛树木的开枝散叶,是一个伸延扩大的过程。
出于特定的心性和关怀,一个作家的众多作品,其实可以说都围绕某一个重心而展开,仿佛一块磁石引得周围的铁屑吸附其上。在这部散文集中,一个十分着力的方面,是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滋味的品尝。《大地的滋味》描写了多种食物果蔬的滋味,酸甜苦辣,既诉诸味蕾的感受,又与人生的体悟相连。这个内容并不算新鲜,但因为作者的用心,一些地方却颇有新意,道他人所未道。如关于酸味的一些话,“酸大半就是甜的少年时”“那些拈酸弄醋的男人或醋海生波的女人,其实就是心智不够成熟的人”。物性其实也与人性相连,“五味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觉和自然的生命之需,更投射黏附了丰富繁密的人生况味”。对于“人生况味”的瞩目和沉浸,在这部集子中随处可见,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写作旨归。
作者以评论家身份踏上散文写作之路,因此文字间有一种理性的准确和清晰,所言必有所据,所思必有所附,情感发抒、想象驰骋的风筝,被一根结实坚牢的线绳牵引,收放自如,进退有度。一种诚笃庄敬的为文态度,“修辞立其诚”的美学追求,贯穿了这些篇章。没有言不及义,没有浮夸矫饰,也没有故作险怪。这样的姿态体现在文字上,则是一种锤炼之后的自然,一种朴质之上的灵动,一种熔铸了古典辞采的雅正淳厚的趣味。
与许多散文集以其中某篇的题目作为书名不同,这部集子里并没有题为《大地烟雨》的一篇。短时的疑惑之后,我试图为作者的命名赋予这样一种理解——这个书名,其实也是作者对全书美学风格的一个隐喻式的概括。大地坚实,指代了所表达内容的真切和质朴,有一种可以触碰扪摸的生活的质感,而烟雨空灵,是作者感受的丰饶,思绪的飞扬,是文字的摇曳而悠长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