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友农|金龙贺岁
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作家简历
★
廖友农 号巫峰山人。籍贯北京,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世界》杂志社常务理事、中华文化旅游诗词学会理事。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客座教授、贵州学派学术委员会专家。曾任《人事世界》杂志社副主编,《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副主编。出版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集《谁持彩练当空舞》《夏之味》《巫峰山人诗词集》《吾以观复-巫峰山人同题诗书画集》《沧笙踏歌》多部。《这里的世界真精彩》荣获全国短篇报告文学三等奖。2020年荣获全国战疫诗先锋和“爱国诗人”荣誉称号,获中华诗词家杂志社颁发的“2020中华诗词百花奖”,荣获“红船百年”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胡杨礼赞》荣获2021“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2022年入编《国家诗人档案》。获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华诗词研究会,中华诗词传媒中心评定为“国家一级诗人”。2023年荣获“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六届百家诗会一等奖,作品入编《中国当代诗人精品大观》。诗词作品荣获“向未来”首届全国散文、诗词、书画大赛诗词类金奖。旅行国外散文集《自在行走的灵魂》已于2023年岁末与华夏长鸿出版集团签订出版协议。人才学专著《人才,西部大开发竞争的焦点》,荣获国家人事部第三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和贵州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石钟山的名气
在我到过的名山中,石钟山实在是显得太平常了。既不高,更无险竣可言。
石钟山有双钟之称,分前后两座。遗憾的是,前石钟山比后石钟山还要矮小,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它是山还不如说像个小岛屿。
作为名山。如果仅仅以小巧著名,哪怕再玲珑,恐怕也难以服众。石钟山之所以享誉千年,其功劳记在宋代大学士苏东坡身上也不为过。石钟山名闻天下,不在其美,而在于别具特色。说得直自一些,石钟山的名气,是靠打笔墨官司“炒作”出来的。
石钟山位于江西九江湖口。恰处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山名唤作“石钟”,究竟始于哪朝哪代,恐难以说清。原本也没有人特别注意。谁知到了北朝,有为《水经》做注的学者郦道元,在考察了石钟山后,认为《水经》所言:“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都是因为石钟山的地理位置下临深渊,微风鼓浪,水石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如洪钟,故名。
对这种说法,当时就有许多人表示怀疑:即使拿铜钟和磐石放入水中。虽然有大风浪也不可能鸣响,何况是把石头置于水中呢?
到了唐元和年间,洛阳人李渤试解石钟命名之谜。他在潭上找到两块石头,用鼓槌敲击。南面的石头声音浑厚沉闷,北面的石头发出清越洪亮的声音。鼓槌停止,石头还余韵袅袅……李渤自以为找到了根据。挥毫写下《辨石钟山记》记中说:“次于南隅,忽遇双石……询诸水滨,乃日: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之奇石乎!”。并大言不惭地宣称:“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然而,对李渤之刊谬.苏东坡冷眼旁观,存有置疑。他著名的《石钟山记》就是由以上怀疑写起的。试想,敲击而发出铿镪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为何独独以石钟命名昵?于是,借送自己的儿子苏迈赴任江西德兴县尉之机;船到壶口,苏东坡决定亲自上石钟山造访,考察一番。
夜暮时分,明月初照。苏轼与儿子苏迈乘小舟于绝壁下,只见岸边怪石嶙峋,如猛兽奇鬼状,森森然怪吓人的。正欲返回,忽闻江面上声响灌耳,犹如钟鼓声骤起。仔细观察,原来是石钟山的山脚下巨石间有许多裂缝,还间杂很多空孔与洞穴。江水涨潮,涌进石缝洞穴,加上风的惯力,三者交汇撞击,所以才发出洪钟般的巨响。苏轼父子顿悟,这才是石钟为山名的真正来由!
问题的关键是,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复杂。但如果不目见耳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又很可能误入歧途。
于是,苏东坡捻着长髯,面对明月发出了感叹:打鱼和摆渡的渔民船夫,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可惜他们知而不能言,所以还是无法使世人知晓。郦道元虽然也到实地作了考察,但言之不详不能使人信服。而李渤的结论则是典型的伪科学。
试想一下,一个原本很平常的山,就因为以石钟命名,才惹出了许多轶事。从汉朝桑钦或者晋代郭璞,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再而唐宋的李渤、苏东坡,纵横几百年的笔墨官司,才基本算廓清了石钟命名的秘密。如此纷纷扬扬,加上众多的名人效应,石钟山的名气能不响么?
所以,上下逾千年这么几弄几炒,把本来不甚出名的壶口石钟山,“炒”得声名远播。
说实话,如果不是知晓苏轼的《石钟山记》,我恐怕也不会趁兴游石钟山的。而游石钟山的最大收获有二:
其一是矗于临江的石钟山山腰上的“清浊亭”或者叫“怀苏亭”,可谓一绝。绝的不在于亭而在于伫立亭中所见江天一揽的壮丽景观:鄱阳湖与长江刚好在这里分野,湖水清江水浑一目了然。若非遇大暴雨,这江面分界线可延续十几公里不混杂。在这里,你尽可以对照鲜明的领略什么是江,什么是湖?潮水南来而清,江水西入而浊;咸汇于前而后朝宗于海。难怪现代学者钱伟长撰联赞叹:“江湖两色,石钟千年”。
其二是新石钟山之说颇耐入寻味。据现代科学考察,石钟山的石头,多为石灰岩溶的钟乳石构成,故多洞穴。洞与洞明接暗连,容易产生声渡频率共振的立体声响效果。如果乘飞机从高处往下俯视,石钟山的形状还是酷似倒扣的铜钟。所以石钟山应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再则,苏轼考证石钟山是在六月天气,江水恰淹至洞口,故发出“咚咚”之声,响若洪钟。但如果苏轼碰上枯水季节,恐怕石钟山之谜的破译又不知怎样了。
无论如何,由置疑到破译,尤其是符合实际,忠于事实的破译;循环往复,正是促进入类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这才是真正值得庆幸的事。
龙门浩老街有九座门楼
巍巍南山峰峦叠嶂,连绵长江浩浩荡荡。千百年来,无数历史的尘埃湮灭在这烟波浩渺之中。山环水绕,百川归海,河山带砺,生生不息,重庆老街旧巷龙门浩就在这山与水之间。来到龙门浩老街,青砖黛瓦寻前世,千万不要忽视错落在老街中的九座门楼。
第一座门楼是鼓楼。鼓楼坐落在涂山脚下龙门浩老街的入口,从占据的地理位置来说,应该是老街的最高处。老街依山而建,18栋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古建筑错落其间。顺着山势下行,看到里外巷子的时候,就基本到了江边的南滨路口。
跃上曲折的台阶,迎面耸立着青灰色高大巍峨的牌楼就是龙门浩鼓楼。牌楼中间架设着一面大鼓,鼓楼因此得名。青砖门楼上方,用金色字体雕刻着”龙门浩”匾额,墙柱两侧对联呼应。对联是:”里藏今古乾坤大,外揽中西天地宽”,形象地概括了龙门浩开埠繁荣的建筑风貌。门楼里悬挂着大红灯笼,老街的画面瞬间鲜活了起来。经过皓月广场,远远看见蓝色的玻璃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一览重庆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
第二座楼是观江揽月门楼。顺着长长的石梯往下走,又见一道青砖砌成的门楼,门楼上题名“观江揽月”。门楼两侧有楹联。上联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下联是:万里无云万里天”。透过门楼的楼洞,可以看见川流不息的江水刚好在楼洞处构成绝妙的半圆形,好似半轮新月。门楼正前方的平台,是绝佳的观江台。尤其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低头,是江面的波光粼粼;抬头,是江对岸的璀璨万家灯火。
第三座是江天星门楼。江天星门楼,坐落在一个石梯的拐角上。与观江揽月门楼一样,门内门外皆为风景。门楼为花岗石打造,显得古朴端庄,颇具庭院风格。门内是老重庆建筑美学的文物,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美国大使馆武官住处旧址。一砖一瓦,皆是老重庆的难忘记忆。
原先这里是山城观景台,故门楼的对联也以此为题,对联是:”字水霄灯万里,龙门月耀千古”。透过门楼往外看,恰似苏州园林造型的镂空砖雕花窗,花窗里正好看见东水门长江大桥的剪影。正是一窗一景,桥景与错落有致的高楼汇于窗前。穿梭于此,真有门里门外,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感觉。如果遇上湛蓝星空的夜晚,肯定会有穿越流年的惊艳。难怪有人将江天星门楼誉为“山城画框”。
金山红门楼便是第四个门楼了。沿着石梯而下,到了老街最开阔的地段,也是中西合璧建筑物最集中的街道。路面是沧桑的石板路,路的两侧是各具特色的店铺,经营的餐饮也是中西混搭。临江一座红砖欧式风格的建筑,典型的西餐料理。往前走两步,则是白石沙和磨盘青石铺成的曲径,曲径深处是魚作坊,名称也是中式的,换作“万物间”。还有可之可艺术空间、金石拓印、有福记,洞中洞手工坊,林林总总。被高大枣树包围着,俨然就是寻它千百度的金山红门楼。门楼照例是青砖影壁,拱形的门楼里,是金山红艺术茶的展示地。金山红茶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佛山。这种出世珍品,以千年古树茶鲜叶为原料,滋味醇厚,香气隽永。走进门内,茶室陈设尽显中式韵味。不妨在此稍事歇息,观杯中清幽颜色,品半盏岁月留香。
走到老街平坦路的尽头,被青砖墙围住的一侧,就是重庆的拾己书局门楼,算起来,这是老街的第五座门楼。站在这里,可以看见整个长江两岸的风光。不远处的长江索道从空中划过,波涛起伏的江面,时不时驶过游轮和小船。江对岸的朝天门码头和来福士独特的建筑也尽收眼底。
在这水光山色间邂逅拾己书局,的确是不一样的感觉。走进木质感浓厚的店内,时光仿佛慢了下来,窗外的喧嚣与来往的索道也成了背景。在这里,选上一本好书,点上一杯自己喜欢的饮品,坐到窗边的位置。阳光悄悄溜进窗内,此刻,只觉时光恬淡,岁月静好。
福门是老街的第六座门楼,大概取六六大顺的吉祥数字。福字选自清代康熙大帝的手书。福门也是一个半圆形的石拱门。因厚重的城墙上镌刻着康熙的“天下第一福”而得名。福门两侧是黑地金字的楹联。楹联的内容是:”龙门福聚月耀南山岸,字水寿延灯明东海福”。不同的是,福门正好建在老街平台的最高处,从平台往下看,是重叠的灰色房舍和远处的红色的轻轨桥梁,往上看,则是老重庆典型的梯坎步道。更为奇妙的是,福门靠近江边的地方,修建了苏州园林式的砖雕花窗。观景窗的样式各不相同,有方形的,圆形的,菱形的,梅花形的;从不同造型的窗口往出去,不同的视角看见不一样的风景。窗口墙面之间的间隔,还镶嵌着历代诗人吟诵长江和龙门浩的诗篇。眼前的这首宋人余玠的《黄葛晚渡》颇有意境:”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第七道门楼是久负盛名的龙门皓月门楼。沿着福门拾级而下,便可见又一道门楼,镶刻着龙门皓月几个大字。镶上两侧灰色墙面上的对联“流水丰泽南岸,烟波映润人家”,充满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门楼一壁依山,一壁沿江。可以从门楼通过前往景区,也可顺着石阶继续爬坡,寻找下一个经典去处。门楼建的特别高耸,顶部是半圆形的,门楼的门洞也是半圆形的,好似上下两个圆月的叠印。“江水西南来,必扫碛澳徐折而出,水脉横涌江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描写的便是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龙门浩月景色。站在老街高处的台阶往下看,层层石阶延伸,酷似当年的东水门码头,连接里外巷子。灰色建筑的美国大使馆办公楼旧址蓝红玻璃窗,遥想当年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沿着靠边的山路攀爬,可以重新回到鼓楼起点。
望耳巷门楼便是第八道门楼了。望耳巷门楼也是老街里最窄的门楼,经过的巷子也是窄窄的。青砖城墙和青石板路,辅以红砖镶嵌的拱形门楼,让人眼前一亮。青砖翠竹黛瓦,别有一番老重庆民居的韵味。
相传,大禹为治水离家远行,其母日夜思念,在东水门江边小巷搭建了一座简易的小楼,终年倚窗遥望,盼着某一天,儿子的身影能出现在眼前。过往行人称之为“望儿楼”。一些常年在长江拉纤的力夫在望儿楼的岩坎上搭起吊脚楼,远看像人的耳朵,因形生义,天长日久,“望耳楼”家喻户晓。
通过望耳巷可以走到望耳楼,望耳巷其实是一条巷道,一条普天下母亲盼望游子回家的路。
里外巷子门楼,是老街第九座门楼,是唯一耸立在南滨路上的门楼。如果从山上下来,顺着石梯一路往下,便到达最后一道门楼——里外巷子。里外巷子分成里巷子和外巷子两部分。其实这里才是老街的经典处。经过复旧装修,还原老重庆民国风的味道。
里巷子,老街城市记忆馆,就像老重庆的历史缩影,一间间展厅、一件件老物件儿,将那段鲜活的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在人们眼前。收音机、缝纫机、青花老茶壶、铁皮暖壶、雕花木床、小人书、弹子棋、洋画片……
漫步其中,仿若流转的时光停留,归来还是懵懂的少年。开埠历史、抗战文化、巴渝故事等元素点缀在一起,浓郁的岁月气息让人感叹沧桑,千年山城历史,在记忆中缓缓地流动了起来。
外巷子,飘散的都是满满的重庆味道。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和传统小吃汇聚一堂,勾引着游人的味蕾。每当走到这儿,几乎都迈不开脚步。到“龙门茶馆”,坐一坐,喝一碗冒着热气的盖碗茶,还有久违的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重庆有民谣:”朝天门,卖开水,买票赶船在沙嘴。上合川,下涪陵,喝碗开水好心情。炒米糖,荷包蛋,还有茶叶煮鸡蛋”。
敲麻糖,是20世纪70年代孩子们的最爱。每当听到走街串巷的小贩沿街叫卖,那特制的钢刀敲打声,是那么的动听。”叮叮当,叮叮当,大家快来买麻糖。买块麻糖含在嘴,不流鼻涕流口水”的吆喝声,渲染着历史,也制造出浓厚的乡土氛围。
饿了,随便来一碗猴哥酸辣粉,尝尝老外婆春卷。约上三五好友,到里巷子搓一顿火锅。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重庆人说,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江湖菜。大渡口的牛串串,董婆婆冲冲糕,好又来酸辣粉、军屯锅盔、黔江鸡杂、怀粮生前、豆花饭、烫豆糕、烤苕皮、鬼酥肉、留香排骨、鸡翅煲饭;美蛙,肥肠,耗儿魚;五花八门,软软糯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你完全可以相信,正宗的重庆美食,其实就藏在巷子里。
老街蕴藏的历史风云,正是龙门浩的底色。游客在不经意间,就会与这些充满故事的老建筑、老物件和心仪的传统美食撞个满怀。龙门浩老街的这九道门楼,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风情。透过每扇门窗,都能看见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如果你来过重庆,到过龙门浩老街,一定不要忘记无意中走过这九座门楼。因为每一座门楼都有不一样的历史故事。感受每一段记忆,才算真正到过了龙门浩老街!
新十二生肖“草甲”遐思
甲子纪年据说从黄帝时候就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是先秦的《世本•作篇》“容成作历,大侥作甲子”。以天为主,以地为从。把天干地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十二地支代表了十二种生肖属相,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到第五天干轮回,人生就进入花甲之年。所以从古至今,基本上都把六十岁作为一个甲子年的终结。
从婴儿哇哇坠地开始,什么时辰出生就属于哪一年属相。等第二个属相到来的时候,就应该是自己第一个本命年了。这个本命年标志着已经十二岁了。本该热闹热闹,但正是学习读书的年龄,一般不会特别的重视。二十四岁,应该是学习基本告一段落,进入工作时期,开始恋爱岁月,恰是人生最宝贵的本命年。家人与朋友定会好好地庆祝一番。自己也会有成家立业的打算和安排。到了三十六岁,则一般是工作稳定,事业有成,养育子女的黄金时期。最不济的,也应该完成谈婚论嫁的人生大事了。四十八岁,已经是步入中年的信号,是人生最稳定的时期,也是人生最繁忙的时期,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层次的长辈,中年层次的小辈,也是人生格局和自身价值基本尘埃落定的分水岭。如果人生到了这般年龄,还没有明显建树,除非奇迹出现,一般来说,想要咸鱼翻身是比较不易的。
而六十岁,人生不管是不是功成名就,也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所以,圣人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也。”六十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试想,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十呢?除非极少数特别长寿者,恐怕人生很难有第二个六十岁了。
这不是人生的悲哀,其实这是生生相息的自然规律。物质不灭定律,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否则历代圣贤不会发出“逝者如斯”和“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慨了。
既然如此,在有限的人生旅途,除了享受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花甲外,为何不可以进入草甲阶段呢?
试想,花甲的分类,是以生肖来进行。有花就有草,花草密不可分。如果说,人生在经历了花甲之年以后,再以草甲论寿辰,我认为也是人世间的一件乐事。
花甲的生肖是以动物来象征的,除了龙以外,其他都是具象的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品种。有意思的是其排序竟然从最小的开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与之对应的属相自然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草甲既然是列在花甲以上,应该是更为具有富贵形象的动物来支撑。
依旧以花甲的原属相顺序天干地支进行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但将与之对应的属相进行变更,以便突出人生的岁月新境界。
可以大胆设想:子鼠调整为白象。象是吉祥物,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属鼠的人,过了六十以后,宣称进入草甲之年,属起白象来了,有点意思。
丑牛,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忍辱负重的象征。根据特征,调整为骆驼。比牛的外形高大了许多,性质特征相同,只不过更稀有罢了,特别在南方更不多见。
寅虎,威武雄猛,具有震慑力。与之对应的,恐怕只有矫捷的狮子了,对于狮子和老虎到底谁是百兽之王,让当过老虎属相的人,来属狮子,同享王者风范。
卯兔,温和善良,又极其可爱。如果赋予它一个招财的外貌,那就是貔貅了。况且,貔貅的造型也比兔子酷了许多。
辰龙,腾云驾雾,是腾达的征兆。如果再赋予它一副更加神奇的外表那就是麒麟,稀罕的祥瑞之物。
巳蛇,土龙,一生都想腾飞,但未能实现。仙鹤有飘然之气,应该是不错的设想。
午马,一生奔腾,永不停歇。到了晚年,应该适当地调剂调剂。以独角兽命名,既能继续奔腾,又能威镇一方保平安,保天下太平,保道义公正。
未羊,喜爱绿草,喜爱大自然,再给属羊的美化一下,变为梅花鹿不是更喜庆吗?
申猴,同属灵长类,再给猴加上美丽的外衣和漂亮的眼睛,非金丝猴莫属。在世界范围,金丝猴只有两个品种,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无论哪种,都是很珍稀漂亮的。
酉鸡,拥有漂亮的羽毛,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能够飞翔。到了草甲之年,应该了却其年轻时的心愿,升格为百鸟之首,凤凰,让鸡也享受一下被百鸟侍奉的快感。
戍狗,忍者神龟,就是属狗的最好的诠释。到了属神龟的年纪,也应该是值得自豪的年纪了。
亥猪,猪的形象历来有些憨厚,但如果加上可爱的因素,那就是大熊猫了。
关于新一轮生肖设想的诞生,其实并不是笔者一朝一夕的奇思异想,而是关于人生轮回的另一种诠释,这与《周易》的八卦演算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是一种文化探索,关于人生哲学的新思考。试想,如果推广应用,活了花甲活草甲,一辈子就有了两个属相。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去寻找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自娱自乐的方式,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说不定或许还能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肖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