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王海宁 作品展】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王海宁 作品展】

2023-09-08 13:58:12
浏览量:




当代作家 王海宁 作品展







艺 术 简 历




  王海宁,1952年6月生人。1968年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8年。1976年进入安徽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工作。采编拍摄了大量电视专题片和记录片。电视片数次在中央电视台和本省获奖。七十年代喜爱上业余文学创作。在《萌芽》《安徽文学》《东海》《安徽日报》等报刋发表小说,散文四十余篇,作品收入安徽人民出版社小说集。1982年2月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退休后于2023年六月七十一周岁重拾写作兴趣。三个月在《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国诗歌网》《诗刋》等发布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三十多篇。散文“湖畔遐想”获《中国散文网》“第二届最美中国散文诗歌大赛”一等奖。成为《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诗歌网》会员。当下古稀老朽笔耕不歇,以写作为退休生活最大爱好。

作 品 展 示 





夜   雨


  夜,深夜。

  熟睡中被滴滴嗒嗒声敲醒。迷迷糊糊睁开眼,下雨了,是夜雨落在阳光房玻璃顶的滴嗒声扰我清梦。

  都说夜雨助人入眠,可我在夜雨声中睡意全无。思绪透过丝丝夜雨,飘向那无边无尽的黑夜。

  夜雨充满神秘的诱惑,給人遐想,给人灵感,是文人墨客的最爱。我读书少,记不了多少描写夜雨的经典词句,可也知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能想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好像还在哪看过有人这么说夜雨:想要倾听雨声,想要寻找记忆中的记忆,想要倾听雨声,想要拨开记忆中的一层尘埃。

  昏暗的夜灯微光布满卧室,我静静的躺着,让尘封的记忆浮起。

  我不喜欢下雨,更不喜欢夜雨。夜雨曾让我处于无穷恐惧中。

  八十年代初,我去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拍摄电视记录片。我们一行三人,加上九华山管理局一位配合拍片的宣传干部陈干事,四人每天奔波在各个寺庙之间。那时电视刚展露风彩,还是很稀罕的。我们每次拍完,都要用5吋的彩色监视器回放检查录像效果。此时最热闹,年轻的和尚尼姑放下出家人的矜持,围挤在我们身后,眼也不眨的盯着5吋彩色屏幕里的图像。不时响起阵阵惊叹声和快乐的笑声,给庄严的寺庙殿堂增添了一点尘世活力。

  拍完九华街庙宇,我们进山去拍九华山景风光。山峦起伏叠嶂,满目苍松翠柏。镜头里的秀丽美景让我们激动惊喜,不断寻找更美的场景,更美的角度,要让我们的记录片大放异彩。在一间小庙解决晚餐后,决定再取景夜色九华后收工。

  我们在九华山里越走越远,当录象机电池耗尽准备返程时才惊恐发现,天巳黑,而我们不知不觉中已进山太深,居然找不到来路,我们迷路了。

  陈干事并非山村居民,他也找不到路。我们四人如同无头苍蝇般乱窜,随着夜幕越来越沉,每人心中都无比惊慌。到午夜,我们巳在山里转了几个小时,高一脚低一脚,又累又饿又渴。更糟糕的是飘起了丝丝小雨。此时哪有半毫欣赏夜雨的浪漫,只盼早点出山。

  走着走着,发现脚下不对劲了。不是土地也不是山石,感觉是踩在树枝上。陈干事用颤抖的声音问我们辅助拍摄的照明灯还有没有电。录像师开机见还有点电。一开灯,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我们竞窜到悬崖上树枝缠绕的山路,往右一点便是悬崖边缘,强烈的灯光下黑黝黝深不见底,仿佛张开大口的巨兽要把我们吞噬。这山路大约是当地山民所开,作为进山通道,寻常人哪敢行走。看罢,直让人头皮发麻。四十多岁的陈干事毕竟在管理局工作多年,深知前行危险,坚决要求原地不动等待天明。

  夜雨依旧,山风凛冽。我们携带的日立小型摄像机和索尼背包录像机当时在台里还是很贵重的设备。为防淋雨,我脱下外套裹住机器。录像师也脱下衣服包住录像机。我们顶着细雨,靠山壁蹲下,无一人吭声。想到脚下是悬崖绝壁,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身上愈湿愈冷,心中恐慌不巳。埋怨都找不到对象,后悔万分。

  战战兢兢中又煎熬了几个小时,夜雨已停,遥望天边泛白,渐渐能看清脚下山路。此刻哪顾上身疲腿麻,连滚带爬退出这险峻山路。跌跌撞撞中又是两个小时,终于在树稍上看到露出的寺庙屋檐,这才把心放回肚里。

  深山夜雨留给我的是恐惧,是埋在心底的恐惧。每次回想夜雨中悬崖上的等待都不寒而栗。

  世间经历总是那样矛盾。记忆中另一场夜雨却又给我留下甜蜜的回忆。

  也是拍片,也是拍山。

  那年,省电视台拍摄《歌声中的黄山》电视记录片。我担任记录片摄影师。

  省市文艺团体二男三女五位演员配合拍片。我们这个小型剧组奔赴黄山,拍摄大本营驻扎在黄山宾馆。

  这是我第一次来黄山。一下车便被美不胜收的黄山风景深深吸引。奇松怪石,瀑布云海直叫人如醉如痴。山峦起伏重叠,翻滚的白云中露出挺拔的险峰让人荡气回肠。打开摄像机,取景框里,黄山处处是景,黄山无处不入画。

  在这拍音乐风光记录片,纯粹是唯美享受。小型专业磁带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颂美黄山歌曲,演员随着美妙的音乐放声高歌。两位女舞蹈演员翩翩起舞,水袖轻摆,彩带飞扬,九天仙女般的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是日,黄山方面告知,傍晚会有雾雨,适合我们拍组歌之一《细雨濛濛》。

  我们早早来到山顶,架好摄像机。演唱《细雨濛濛》的歌手也换好服装准备就绪。

  雾雨如期而至。不知不觉中,丝丝细雨,淡淡云烟让一切都融入朦胧之中。歌声响起“雨濛濛,洒满天,又象雾,又象烟,……树儿隐,山儿掩,七十二峰看不见……啊,遮住你那美丽的脸……”

  近景,女歌手的脸上一片深情。中景,女歌手的面容已渐模糊。远景,雨雾中的山峰,峭壁上的苍松,蜿蜒向上的云梯,歌手身上亮眼的红披肩,尤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丹青。

  太美了!歌声应景,画面如诗,所有人深深沉醉其中。

  拍摄完时天色已暗。收拾好设备,下山返回基地。此时雨大了些,雾浓了些。两个舞蹈演员不知疲倦的在下山台阶上连蹦带跳。我怕下雨路滑,小心慢行,渐渐落在尾后。女歌手佇立片刻与我并肩前行。望着身边美丽的歌手,我关心的提醒:“穿好雨衣,别淋湿了”她抿嘴一笑:“这点小雨,没事”近在咫尺的歌手眼里闪着喜悦。我知道她还沉浸在刚才的演唱中,于是陪她边走边聊。

  雨渐渐停了。我们也像老朋友般越聊越开心。走到山脚,离宾馆不远时,她停下脚步,静静的望着我,幽幽地说:“我现在不想回去,我想看黄山的月亮”虽知天色已晚,还是神差鬼使的答允:“好,我陪你去”。

  找到一块平整的岩石,我们挨着坐下,两人都笑了,本是阴天,哪看见什么月亮。天空灰蒙蒙一片漆黑,全不见月光繁星。远远看见宾馆房间的灯光,似乎在善意的调侃。我们丢掉矜持,放开拘束,漫无天际的聊着,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流逝。此刻又下起丝丝小雨,慢慢的在她发稍形成水滴,顺着一头长发淌下。夜雨下,聊着聊着渐渐无声无语。静默中越靠越近,-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随着雨丝飘浮。夜雨下的浪漫尤如绽开的花朶,夜雨让两颗陌生的心灵碰撞……

  我静静的躺着,耳边是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脑海是昔日黄山夜雨的情景记忆。

  我想,夜雨会洗绿青草,夜雨会冲淨柳条,也会冲刷我停在楼下爱车的灰尘。夜雨还能洗滌心灵,拨开记忆中的尘埃。黄山夜雨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夜雨中的邂逅,无需刻意去追求完美。人生历程中能有这段温馨的记忆足以慰藉遗憾。

  夜雨如禅,似得道高僧在谆谆教诲:人生并不总是晴天。我们要学会在夜雨中回忆昨天,品尝今天,幢憬明天。

  夜雨如师,让我们在人生的教堂上得以启迪。人生坦途崎岖伴随,我们要学会在坦途时审视,在挫折中前行。

  夜雨如歌,让我们对看喜乐悲哀高吼一曲。让笑声冲破夜雨的屏障,让泪水溶入夜雨在脸上流淌。

  夜雨的感悟让心境愈发趋于平静,静的象一泓无波无澜,荣辱不惊,悲喜不乱的深潭清泉水。夜雨中感受生命的美丽和生命的价值。让我们去珍惜生活,去珍惜亲人,去珍惜朋友。如今,贤妻相伴,痴儿孝顺,孙女可爱,以往的一切恩怨情仇大可轻轻放下,在平静祥和中默默走完人生旅途。

  夜雨,让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写滥。可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眼里的夜雨带给我恐惧,带给我欢愉。夜雨中刻骨铭心的感受让我豁然开朗。夜雨中憾人心魄的顿悟让我日愈成熟。

  夜雨总是那样神秘,夜雨总是那样难以捉摸。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一探究竟。

  我静静的躺着,窗外夜雨滴嗒声依旧。我觉得我已放下,别去管他天明后是大雨滂沱还是艳阳高照,总归又是新的一天……



黄   昏


  听闻老朋友陈教授最近身体欠佳,便生出去探望的念头。是日,天气预报没那么炎热,便去拜访陈教授。他住的离城区较远,开车按导航走了一个小时才到他的小区。这个小区因远离市区,很安静,绿化也很好,住宅楼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让人心情舒畅。难怪陈教授选择在这安居。

  一进陈教授家,不免小小吃惊了下。躺椅上的陈教授脸色明显不好,神情憔悴,见我进屋,微微欠了欠身,便招呼老伴赵老师泡茶待客。

  我问了问近况,陈教授苦笑着回答,还是老毛病了,三高,最近血压偏高,头昏胸闷,前几日摆弄花草,蹲下起身猛了些,还重重摔了一跤,把老伴赵老师吓得不轻。

  我看他面前小茶几上大大小小药瓶有十几二十瓶,不由奇怪道:“这都是医生开的药?”

  陈教授摇摇头:“老毛病了,哪用医生开药。除了常用的降压药,其他都是老伴和子女找来的。”他指着药瓶,一一给我介绍。

  这是加拿大深海鱼油,对心脏好,降血脂。这是复合维D胶囊,增强钙质,对老年骨质疏松有用。这是维C,这是维生素B2,提高免疫力。这是美国刚上市针对三高人群的特效保健口服液,每天喝三次……

  看着絮絮叨叨的陈教授,哑然失笑,这老弟刚七十挂零,比我还小五岁,这就成了药罐子了。

  陈教授看着我不以为然的神情,认真说:“王主任,都这年纪了,一定要注意自己保养。你别看你现在身体还行,一旦有事就是大问题。”

  我摆了摆手:“老陈,你就这样保养?这么热的天,空调不开,电扇不用,光摇个破芭蕉扇。这一身汗,也不怕热的更不舒服。”

  陈教授正色道:“年纪大了,切忌寒气入体。空调用久了,对虚弱体质有害无益。”

  “噢,这是谁说的?”

  “上养生课的老师说的”

  我笑了:“你这个大教授现在又当学生了?”

  陈教授告诉我,他在手机微信上加入了一个教课APP,里面有老年人养生保健专门课。二个月课程学费3980元。当下正学得津津有味。

  一旁赵老师不由插嘴说,老陈上养生课都有点走火入魔了。养生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说老年人口味要淡,忌盐忌油。于是烧菜很少放盐,弄得清清寡寡,一点味道也无。说老年人一定要坚持散步。那就天天要在小区走上几圈。要不赵老师反对,下雨天都要打伞走路。说老年人晚上最宜泡脚。忙不迭的买了电动泡脚桶和一大包泡脚药包,每晚雷打不动泡上20分钟。

  陈教授讪汕说道:“咱们这代人苦啊。这才过上几天好日子。不盼着养好身子,多享受几天。”

  的确,五十年代生人,命运多磨难。陈教授几岁时便跟着“右派”父母从上海发配安徽。三年饥荒饿的死去活来。文革时又陪着父母被造反派揪出批斗,-顶黑五类狗崽子帽子扣在脑袋上。等到改革开放才考上大学,翻身农奴把歌唱。

  老陈躺椅边乃至床边,扔着各种养生保健书藉杂志。我随手拿起一本翻看。老陈立马给我找出几本他青睐的向我推荐。还打开手机,转发几个养生保健讲座APP让我下载。盛情难却,我只好煞有介事地认真下载收藏。

  我有点理解老陈迫切养生保健的想法了。苦了大半辈子,是该养好身体安渡晚年。眼见他养生保健课就要开讲,便告辞打道回府。

  回来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我的朋友我的同学同事,都已经七十往上。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上面看到,这个走了,那个不在了。无怪乎上了点年纪的人那么在乎养身保健。这也是商机,养老市场能量巨大。各路资本无不露出獠牙盯上这块肥肉。名目繁多的各类养老院纷纷涌现。打开微信,出书的讲课的层出不穷。

  我曾遇上个养生八段锦推介,收费一元5节课。出於好奇,便交费认真听课。说是什么传人的老师授课很认真,几个动作有模有样。招式名称也吸眼球“大鹏展翅”“观天视地”,我跟着比划,感觉有点用。5节课上完了,老师和助教鼓动学员参加进阶班。宣传在进阶班的学习对养生健体更加有益。当然收费也提高了,两月课程优惠价2880元。我一点没犹豫,婉拒了。助教很敬业,微信上发来洋洋数语一大段,而后又直接通话,力劝继续学习。我想,让我练几个动作,象做广播体操那样晨练二十分钟还行。真要深入呼吸打座,全套招式恐没那个耐心。最终还是没交费深造,让老师和助教失望了。

  突然想起来有个长辈高寿96岁,身体一直很好。邵叔是我父母的老朋友。如今父母均已故去,而邵叔仍健在,活的有滋有味。好奇心起,决定明天去邵叔府上一趟。

  早起,目标明确,拎上两瓶好酒,两条好烟,直奔邵叔所在的部队干休所。

  邵叔五短身材,精瘦老翁。脸色红润,身体硬朗,眼不花,背不驼,声如洪钟,中气十足。

  知我来意,邵叔哈哈大笑:“老大,你都75了呀!怎么退休了也要学别人养生长寿?”

  小时候邵叔就是我家常客。我排行老大,邵叔便一直叫我“老大”熟知邵叔秉性脾气,毫不见外的要讨教长寿秘诀。

  邵叔一瞪眼:“狗屁,哪有什么秘诀。我从不信专家教授的说道,这个不行那个不要,哪有那么多规踞。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还能让别人支配。”

  邵叔称,他自小当兵吃粮后便没心没肺,大事小事从不放在心上。身经百战,立功无数。可是大错小错也是不断,档案里记录立功也记录大小处分。最严重的一次是被扣掉一颗豆。从二杠二豆变成二杠一豆。

  邵叔毫不在意,说人活一世,想太多是给自己找罪受。他喝酒抽烟一个不落,大碗吃饭大口吃肉,从不信什么肥肉胆固醇高,粗粮营养好。放着精米白面不吃,去吃什么玉米面窝头。放着鸡腿牛肉不吃,整天白菜萝卜素食养生。邵叔说,那才是吃饱撑的。

  邵叔还说,他从不锻练。有时间不如晒晒太阳,听听收音机,哼哼小曲。

  “老大,别信电视上吹的书里写的,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自己开心就行!”邵叔一脸贼笑,说要不是年纪大了,有心无力,他还要去撩几个妹子。

  邵叔趾高气扬:“你爸干个破政工,今天要领会精神明天要贯彻指示,活的窝窝囊囊,心眼多了,熬不过我邵老头吧。”

  说罢,要赶我走,让我回去找点事做,想多了没病也找出病来。说你不是喜欢耍笔杆吗,那就多写文章,一星期一篇,保证无病无灾,能追上他邵老头的步子。

  最后说我拿来的烟够挡次酒够香。就是太小气,下次再来要酒一箱烟五条,达不到要求别进门。

  我笑嘻嘻的应允下来,心满意足的走了。开车走在路上还直乐。活到邵叔这个份上真是不枉人间走这一趟。人家不光近百岁,而且活的自在,活的舒爽。

  黄昏,坐在书房电脑前,浮想联翩。我和老伴都已迈入古稀,至今无大病大灾,不正是退休后心平气和,无欲无求之功吗。我们虽不像邵叔那样大彻大悟,可也放开很多。不再计较金钱,不再追求穿着。只对饮食讲究了很多。只要想吃,只要好吃,再贵也舍得下手。至于养生,还是顺其自然吧。

  对比陈教授的谨小慎微,有点不适便费尽脑子想这么治那么养,从微信里看到养生保健妙招,便深信不疑。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动,过得象苦行僧,生活有何乐趣。

  我更欣赏邵叔的豁达,既然人都要走向终点,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为何不象邵叔那样活得潇洒些。起码人活一世,也不至于委屈了自己。

  我站起来,推窗往外看去。楼下绿树连片,院子里花红草绿。小区中心花园里有爱好者正放声歌喉,卡拉ok音箱传出美妙歌声。歌者旁边乒乓球桌你抽我挡激战中。棋牌室已摆开四方长城战场,三筒二条喊声连连。路上有人溜弯散步,凉亭中有人聊天吹牛。

  我想,这正是芸芸众生,这才是大千世界。也是简简单单活着的意义。没了家长里短,没了乡亲近邻,没了人际交往,那生活不就是一潭死水。人若无口舌之欲,无爱美之心,见美食不食指大动,见美女不色心泛滥,那岂不是行尸走肉,如同咸鱼一般。

  放目远眺,黄昏的天边一抹金色,我知道,这就是黄昏最后的辉煌。之后,黑暗将笼罩大地,人们只能再等待新的黎明降临。

  黄昏,夕阳西下前的短暂辉煌。如今七老八十的年纪,不正如这黄昏一般。与大地每天的日落日出不同的是,人的黄昏无法掌控。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等待的会是什么。

  有人恐惧,有人坦然。人早已知道自己的结局,无非不知道结局会以何种方式降临。真的不要想那么多,开开心心走完这最后的人生旅途。这辈子为别人活的时候太多,最后就完完全全为自己而活吧。

  我放平心境,轻轻的在地板上坐下,脚心相抵,双手交叉放在腹部,轻吸挺胸,慢呼放松,顿时心中一片清明,静如止水,沉浸在神奇的吐纳功法中。



散文随笔四则


错  过


  五十年前。

  我去皖省大学采访。中文系大三,那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骄子才女。采访中始终觉得被一道目光锁定。细观,目光来自一位极其美丽的女大学生。惊艳,触动心灵,不由若即若离与对方无声的目光交流。与同学们交流中我知道她叫张兰,来自上海。

  采访最后项目是学生表演女声小合唱。手风琴伴奏便是张兰。结束后同学们渐渐散去。我收拾好摄影机却迟疑的站立末动。张兰扣上手风琴,也站在那静静的凝视。我心中一片慌乱,心跳的似乎要冲出胸膛。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怕冒失让自己丢脸。

  张兰转身走了。我急切地向前两步,“张兰”两字正要脱口而出,可羞涩止住了冲动。张兰扭头回眸,那清澈一眼似利箭射穿我的内心。冲上去,要个联系方式。我迫切的想要行动。可脚如千斤,默默的看着那美丽的背影渐行渐远。

  五十年后。

  老年大学联谊会。我静静的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一个满头银丝,温婉知性的气质女人走过来。我一眼认出她是刚才老年合唱的手风琴伴奏者。

  她举起手里的酒杯示意了下:“董记者。”

  “您是?”

  银发女人笑了,目光清澈:“那年皖省大学,还记得吗?”

  清澈目光下,五十年前的记忆瞬间涌进脑海,我连忙站起来:“张兰,你是张兰!”

  我们聊起了当年。张兰说,她毕业后在中学当老师,也常常在电视上看到我采访的节目。她问,那年采访结束后我是否有话要对她说。在她清澈的目光下,我局促无语。张兰幽幽说道:“其实,我等过你”。她的话尤如重锤砸在我心头,我目光复杂的看着她,千言万语化为一声轻叹。

  一个花蝴蝶般的少女飘过来搅住张兰:“奶奶,那边的爷爷奶奶要你过去。”

  张兰起身走了。突然回眸,那一眼让我不再犹豫,我抢上前,拿出手机:“张兰,加个微信,常联系。”

  我低头望着手机上“回眸一笑”的微信名,百感交集。人生的错过无法后悔,错过就是一辈子。只愿下辈子能抓住机遇,千万别再错过。


立  秋


  还是烈阳当头,酷热难熬。可翻开日历,已过立秋。常言道,到了立秋年过半。别看到现在还是高温酷暑,可是立秋一过,秋高气爽的美好指日可待。秋天尤如一坛深埋地下的女儿红老酒,必定醇厚芬香。金黄的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农人喜悦的欢歌笑语会充满大地。

  立秋是季节的变化。人生的立秋在哪呢?我想,应该是六十至八十岁吧。因为这个年纪,已经在静侯岁月,已经看破红尘,已经是夕阳挂枝头。

  秋来冬至,春临夏到。季节在无限循环,可人生只是单音节。秋已临冬将至。寒冷的冬天过去,不会再有人生的春天。尘归尘,土归土,没有轮回,没有来世。所谓的天堂,所谓的极乐西土,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你的肉体只会化为灰烬,溶于土地。也许,留下的影集,住过的房屋,注销的户口证明你来过这个世界。可是随着时间的变迁,终归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看明白了人生的立秋,你会珍惜今天。开开心心,别给人生留下遗憾。既然清清楚楚人生的走向,还有什么想不开,还有什么放不下。无论你多么显赫辉煌,无论你多么贫困潦倒,结局没有什么两样。

  看穿了,是不是心里会舒服许多。


追  求


  常有人问:你的追求是什么?

  我也常自问:到底追求什么?

  上学时,老师出“我的理想”的作文题。有同学写:我想当科学家。也有同学写:我想当医生。当解放军,当工程师,当局长,当厂长。很少有人写,当农民挑粪种地。

  儿时的理想是美好的。在现实中却是虚无缥缈的。社会和环境会决定你的理想和追求。我们毕业在动荡年代,上山下乡砸破了你所有的理想,毁灭了你所有的追求。

  当社会趋于平稳时,你也不会完全具备追求的自由。想进机关当公务员,你有那个门路吗?想考美院当画家,你有那个天份吗?想当运动员拿金牌,你有那个体质吗?

  你想追求钱财,再多财富也带不进棺材。你想追求权力,老了也不过是养花遛狗,一枕黄粱。你想追求美色,最终无非人老珠黄,红粉骷髅。

  到了古稀之年,心态平和,阅历丰富,想法自然成熟。我以为,最好的追求是心安。是坦然对待任何事,坦然对待任何人。

  不要追求不属于你的东西,你会心安。

  不欠人情,你会心安。

  不欠外债,你会心安。

  财帛不动心,美色不能淫,你会心安。

  心中无愧,不怕半夜鬼敲门。

  坦坦荡荡,不怕纪委找上门。

  追求心安,这辈子活的安安稳稳。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心  态


  黄处长退休了。早上,穿戴齐整,拎着公文包,刚迈出家门,猛然醒悟,处长办公室已换了主人。

  黄处长住政府机关小区,出门不是碰到同僚就是昔日上司。尽管大家都退休了,可也得弯下腰,恭恭敬敬的问好:“郭厅长早”“王书记早”……

  老伴看出黄处长的失落郁闷,告诉他,儿媳妇要到外地进修一年,两人干脆去儿子家带孙子吧。儿子住的居民小区挺大,小区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早上,黄处长穿好西装打好领带,要送孙子上学。老伴斜了他一眼:“你穿这样骑电瓶车?算了,我去送,你去买菜吧。”

  菜市场乱哄哄,西装领带的黄处长是那样的另类。在旁人异样的目光下,随便买了些,怱忙逃离。回到住宅楼下,-群人正在聊天打屁。一老者冲黄处长招招手:“这位老兄,天热了,穿西装也不怕把自己捂坏了。”

  周围人哈哈大笑,七嘴八舌:“学学潘区长穿大背心多舒坦”

  潘区长打着大蒲扇:“才退休吧,退下来就别把自己当回事。”区长是副厅级,潘是副区长那也是妥妥的正处。潘区长说这群人中有大学的副校长有报社的总编,也有供销社的老营业员,有教了六十年书的小学老师,有工厂钳工师傅。那个八十多的老农民是被儿子接来养老的。

  潘区长说:“老兄,换件衣服,下来聊天。”

  黄处长回到家,找出老伴买的坎肩背心马甲。这是老北京爷们穿的那种,麻花钮扣,腋下全空,用几根布带连着。黄处长是南方人,根本不屑穿这种马甲大袿。犹豫了下,换上坎肩,找条西装短裤,踢掉皮鞋,穿着拖鞋下楼了。

  见到黄处长这一身,大伙又都乐了,让出个地,让黄处长加入。可别说,这坎肩马甲穿着可真舒服,宽松凉爽,无拘无束。黄处长很快从刚穿上身的不适中走出,兴高彩烈的聊起大天。

  在-群老汉的臭汗气味中,黄处长发现自己的心态变了,一辈子唯唯诺诺的老机关,讲句话都要掂量再三,怕领导不满怕下属告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心情舒畅。口无遮拦,说个痛快。晚上又相约去大排档喝啤酒,黄处长欣然应允。这样的退休生活与坐办公室可是两个天地呀。黄处长开心了,毫无顾忌的裂开大嘴笑了……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中国散文网》官网和《中国散文网》微信公众号推出【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某某某作品展】将重点宣传、集中展示、特别推广您的创作业绩!您可在朋友圈里传播有您作品的专刊,使之走向文坛、扬名全国。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