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大春秋》:在历史书写中探寻精神力量

《大春秋》:在历史书写中探寻精神力量

2023-01-13 10:06:28
浏览量:

春秋者,历史也。李舫散文集《大春秋》共收录文章23篇,每篇都以一首诗词开篇,围绕着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展开。23首经典诗词映现着千古名士的神韵风姿,连缀起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及至现代和当下中国的宏阔历史。真切精微的叙事描摹、酣畅淋漓的写意抒情、条分缕析的思辨共情,铺展开一幅雄浑壮丽的历史文化图景。

在作者看来,正是在春秋时代,人类文明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春秋何以大?这当然离不开时代本身的丰富与博大,但作者还赋予它一种象征的意味,“大春秋”寄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正是得益于这种文化精神的滋养与浸润,中华民族始终怀揣理想与信念,虽历经劫难,却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由此,“春秋”不再只是历史时间范畴,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与阐释,是支撑作者以历史笔记的形式进行梳理、致敬和文学书写的根本动力所在。

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作者去攀登。作者的视角不拘于一时一地,思辨也不停留在一人一事,而是打通古今中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阔视野,重新回望历史。整部文集通过“士”“脉”“道”三辑文章,一步步展开对历史的回溯、探寻和思辨。

“士”一辑中,作者凭借对历史场景的重建和日常经验的复现,塑造“士”的形象并拉近读者与他们的距离。作者写扬雄,在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为创作《长杨赋》耗尽心血、力竭而病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陈子昂,不仅又一次登上了幽州台,更是将那一腔热血和深情也一并烙进读者心里。此外还有韩愈、苏轼、李贽和王夫之等,这些人物除了留下已成经典的诗词文章,他们的胸襟与担当同样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脉”一辑中,作者展开对历史文脉的追索。一个民族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发展,体现在诸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之中,它有如血脉一样滋养生命、涵育精神。血脉之中,刻印着一个文明古国不断创新、焕发创造活力的密码。比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古老开篇,吟唱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索“小康”的朴素梦想;而今,穿越数千年风雨沧桑,这梦想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文脉赓续中,有铿锵的现实律动,有嘹亮的时代回响。

“道”在中国历史中无疑是一个复杂博大的概念与理想。它吸引无数仁人志士、思想哲人与文化巨匠不懈求索。在“道”一辑中,作者书写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人物形象,书写理想之崇高、英雄之精魂、家国之情怀,全书最后以“苟利国家生死以”作结,显示出作者对家国大义的深切思考和自觉认同。

《大春秋》笔触没有止于古代,而是延续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及至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壮阔画卷。从雪域高原的西昌、悬崖峭壁的凉山、千沟万壑的固原到武陵河畔的湘西、七省通衢的襄阳,作者在中国农村行走记录,山乡巨变中的亲历和见闻让她深受震撼。无数人的命运在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在实现,脱贫攻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关联起来。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烽火岁月中,革命历史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奋斗拼搏的当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激发中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归根结底,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赓续,也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关切与回应。在中国文学传统里,历史写作从来都不囿于事件或故事,作家的思想观念总归要与现实观照紧密相关。

在《大春秋》一书序言中,作者论及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何以不同,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文学的书写在历史的深处,更在岁月的留白处。文学家书写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说到底,就是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和勇气。”《大春秋》通过对历史人物内心情感和命运的真切把握,让读者看到,在历史苍穹的璀璨星河中,中国风骨熠熠生辉;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让读者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都不能缺少理想和信念,并进而去思索如何才能长久葆有理想和信念。

《大春秋》的写作,时间和地理跨度大,知识和信息含量高,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精神对话。正如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授奖辞所言,它“穿越古今,气势雄强,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作品承载着丰盈厚重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也彰显了以文学方式书写历史的独特价值。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