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上午,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到济南作了题为《如何认识报告文学创作》的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上,梁鸿鹰分析了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优势与不足、挑战与机遇,深入解读了刚刚闭幕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为山东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提出了期望。
梁鸿鹰认为,现实主义依然是当前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亮色。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自己对一年来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如毕淑敏的《昆仑约定》、阿来的《大河源》、贾平凹的《消息》、苏童的《好天气》、孙惠芬的《紫山》、范稳的《青云梯》、赵瑜的《长城小张》等,指出现实主义依然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主流,如果作家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生活相联系,跟自己的人生经历、坎坷或悲欢发生关联,定会产生强烈感染力和冲击力。学习这些作家作品的文字质感,学习他们贴地行走的姿态与诗性表达,学习他们不断进行文体实验的勇气,以及勾连历史与现实斑斓画卷的能力,定会有所收获。当代作家如何纤毫毕现地讲述众生情感、人间烟火,如何以生动的故事与细节,勾连斑斓多元的社会生活,如何写出人的内心挣扎与复杂性,正为各种文体的创作提供可贵的范例。
关于新大众文艺的崛起、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化时代传播手段的变革给传统文学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梁鸿鹰谈到,当专业作家囿于传统文学思维模式的束缚难以突破时,那些没有经过多少文学训练的人,却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不给自己设限,以我手写我心,跟广泛的受众建立了新的链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海量信息的获取成为可能,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AI无法取代的,只要我们走进生活的现场,就会拥有AI无法拥有的题材、思路与写实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报告文学作家的底气所在。
他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立身之本。真实性不等于简单的事实,作家需要有发现、挖掘、提炼现实的能力。不能将“在场”等同于真实性,“我在”“我看到”“我听到”,并不意味着就抵达了真实。不能满足于记录个别事件、罗列孤立现象,未能把书写对象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网络,只能是一种表层的“真实”,既不足以阐发“真相”,更难以揭示“真理”。他以文学名家的采访实践和写作为例,阐明我们眼中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真相,而真相可能才是报告文学应该抵达的真实。报告文学作家要重视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思想深度,报告文学能否以坚定清醒、掷地有声的方式给出思考与回应,提供有洞见的分析、有深度的思考、有立场的解答,考验着作家的功力。国家叙事、重大题材并非天然赋予作品重要性,不能将题材本身的重要性等同于作品的重要性。要善于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在平凡人物的命运沉浮和奋斗故事中,折射出时代的波澜壮阔。他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为例,佐证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也可以探讨中国命运这样的大主题。
梁鸿鹰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要充分认识报告文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坚定报告文学“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信心,努力将笔下的文字打磨成“新时代中国的备忘录、风物志、心灵史”,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