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现服役于联勤保障部队某部。曾在海岛要塞、东北边防、青藏高原等地工作二十余年。著有《天边的莫云》《卓玛戴着红珊瑚》《逊克河秘事》《去往马攸木拉》等十一部军事题材作品。
记者:您常以“观察者”还是“介入者”身份面对世界?这种姿态如何渗透进小说肌理?
王昆:我认为谁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观察者或是单一的介入者。如果非要分类,我可能更愿意以一个介入者的身份履行观察者的责任。比如我创作了很多部队医疗援藏题材的作品,我就是以援藏医疗队队员的身份介入其中,从单纯的“观”,到思考的“察”,这一过程,让我的叙事逻辑开始有了多重冲突与反思。
记者:请您描述一下手头刚刚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作品。
王昆:我从二〇一九年开始,就在写一部关于高原部落迎接和平解放的长篇小说,暂名《百夫长》。目前已完成二十多万字的初稿,还要继续打磨。它讲的是一位部落头人与他的族人,在玉树和平解放前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对政治风云突变所做出的人生抉择与自我救赎。这部小说是我渴望探索的一个文本。可以说,它对我的创作之路也意味着一次转折。
记者:在AI生成文本的时代,您认为小说家的不可替代性存在于何处?
王昆:AI生成文本的快捷与严密,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精华集成,值得我们重视,并且去掌握学习,但是,我始终认为AI只是帮助人类社会进步的工具。AI生成文本再美再好,也像塑料花一样,不可能有芬芳也不可能产生露珠,无非是复制粘贴了既有的人类思想情感表达中优秀的语言组合。而小说家的不可替代性,就源于人的情感体验——爱、恨、无助、嫉妒、羞耻、胆怯、隐忍、背叛、逃离、不放弃,这些复杂而微妙的性格命运的捕捉与书写,是AI绝不可能实现的。
记者: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王昆:我开始创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的爷爷。他身上有一种让我在少年时期产生过嫉妒甚至是报复心理的、对万物的包容与悲悯。这种与外界连接的方式,一直吸引或者是“驯化”着我。对此,我在首发于《胶东文学》的散文《大风向西》里专门做了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