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无意中读到吴晨骏老师刊发于《雨花》2025年第2期上的短篇小说《兼爱》,情绪是少有的跌宕,更有不可思议的后劲。
我不认识吴晨骏老师,也几乎没读过他的小说。倒是从朋友微信圈里不时读到他诙谐且不失深邃的诗歌,意蕴十足,令人难忘。这是我对吴晨骏老师的全部印象。尽管我知道他是一位声名在外的诗人、作家,并在朋友圈中口碑奇高,但世界太大,无论你承认与否,人与人能认识遇见都靠机缘巧合。就像我们阅读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都需要一定的机缘。尤其像我这样的不喜欢跟风且懒却又挑剔的自以为是的读者,真心能把某位作家的某篇或某部作品读完,那一定是喜欢这个作家或他的作品。特别是人过知天命之年之后,突然间就想通看淡了不少事,而这一想通看淡就不得了,直接导致我懒惰症加重,几乎不太读文学作品,从而对当下文学创作现状的看法也越发消极。
人往往就是如此,一瓶不满半瓶咣当响。总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其实无一不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我深知我对这个世界看法绝不全是正确,我听到的绝不全是真实,我以为的绝不全是我以为,包括对文学的消极。只要有人类,只要有情感,只要有思考,只要有精神需求,文学一定会以它不可替代的气质和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此,我想吴晨骏老师这篇《兼爱》之所以打动我,并叩击我的灵魂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我们越来越缺失爱和被爱。不是吗?利益至上的年代,把人本我的物欲无底线地激发出来。表面上光鲜亮丽、繁花似锦,背后无不是得失取舍、你退我进的利益置换。因而我们活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孤僻,越来越自闭,我们的情感都在荒漠化,我们的心门都在不知不觉中缩小,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日趋弱化。
吴晨骏老师这篇《兼爱》之所以引发我的阅读共鸣,只是因为我无数次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兼爱”是多么难能可贵。一位研究墨子的省城学者看上了一位在县城书店做销售员的年轻女子,当然这个女子一定有打动这位学者的能力,哪怕仅仅是有一双漂亮的眼睛。他们在认识的当晚就相约喝了咖啡,就决定走到一起,准确地说,是这位名叫彭浩宇的学者包养了这位名叫杨丽雯的年轻图书销售员。这很现实,也无可厚非,是典型的各取所需,当然也不怀疑有爱情成分。然而半年后,女主不甘过没有安全感的无婚姻希望的包养生活,与在秦淮河周边靠捡垃圾为生的同乡流浪小伙严峰认识并最终偷跑回老家仙人山结婚。
男主在女主离家失联5天后才接到女主电话,于是他推掉了一场即将开始的讲座,开车直奔仙人山找女主。
小说下半部分大篇幅写了这三个人是如何和谐共处渡过一天一夜的。抛开所有关于山村自然风光和山村普通农家生活诗意地描写,我只想说这又是一位作家的一厢情愿的理想化情怀的凭吊。尽管我们不会把文学等同于现实生活,但我们更多时候恰恰是通过这份“不等同”,以旁观者的视觉来看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的一些本质、本源,从而触发某种人本该有的自觉、觉他和兼爱。这也许就是吴晨骏老师创作这篇作品的良苦用心吧。
小说的结尾是开放性的,女主杨丽雯和严锋婚后生了一个男孩,三年后严锋得了肺病去世,她又回到原先的书店做销售员。某场酒局上男主听到了这个消息,他陷入了去找还是不找的纠结之中,而读者也和他一样开始了关于找还是不找的思考。
好在对于这样的小说结尾我是有期待的,否则这篇小说就不会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碰撞。含情欲说更无语,一生长恨奈何许。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拥有的生活真实。可是我们对爱又是多么执着,我们有多少人终其一生拼尽所有都想真爱一场啊!我想这也是作家写这篇作品的用意之一吧!在这人人都有苍茫漂泊感的世界中,爱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好好活下去的精神图腾,哪怕兼爱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