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中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日渐成为回应社会与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方式。作家三生三笑作为现实题材写作的实践者,其作品《我不是村官》《甘霖》都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她的《粤食记》在肠粉车的热气与制式化的冷光之间,巧妙构建出一种承载地域文化意涵的“新南方”叙事。
作为融合地理文化特质与审美意识的“新南方写作”,不仅关注地域景观、方言表达、异质想象、生活体验及全球视野,更在现代文化进程中体现对本土传统的 “回溯” 意识。广州作为“新南方写作”重要阵地,粤语、宗族伦理、饮食文化等要素共同构建出鲜明的文化纹理。《粤食记》正是在这一文化语境和书写范式下展开叙述,以足够的笔墨回望了现代性冲击下的地方文化根脉。小说采用“一菜一叙”的结构,类似菜单的布局不仅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也营造出贴近生活节奏的时间感知。牛腩粉、竹匾肠粉、黄金脆瓜、五更汤、疍家糕等粤食贯穿了全书,而每道菜所承载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连缀起家族史、地方史与人物情感的多重历史。如《竹匾肠粉,俗世工夫》一章以林小麦、麦希明走访“阿银”肠粉摊为线索,细致描绘传统竹匾肠粉的制作工艺、传承故事与市井温情。看似寻常的肠粉制作,凝聚了选料、磨浆、蒸制、调味等多道工序的匠人匠心,更承载着坚守手工制作的饮食信仰。肠粉传承者银姨的人物塑造也足够丰满:她青年时习武、行义助人,后接手母亲摊档后,在食材挑选、口味还原与邻里照应中展现出传统餐饮者生活智慧与人格魅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地方饮食传统紧密相连的叙事策略,使饮食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情感桥梁。
三生三笑擅长借助文化移植、语义延展与符号转化等方式,将粤语词汇、方言俗语与文学表达自然糅合,实现本土语言色彩与通俗传播效果之间的灵活调和。在《粤食记》中,她一方面延续了惯有的“民间口述感”写作,巧妙穿插了 “靓姨”“老窦” “细妹” 等日常粤语。另一方面,她通过层层补充与语境铺陈,化解陌生词语的理解障碍。如“细蓉”,她不仅解释其为小份云吞面,还借助场景描写还原其源于西关女子饮食偏好的背景,并将其与粤式早茶的仪式感相连,完成从语词到文化符号象征的转换。
《粤食记》地方性叙事还彰显于有效建构了市井空间的感官层累。有别于多数网络小说依赖快节奏、高爽点,作者选择以 “慢叙事” 潜入市井生活肌理,借由舒缓的节奏引领读者贴近生活本真的质感与厚重。早市、街头食肆、家族小店——不仅是故事的背景幕布,更是可触可感的:财神茶楼里 “靓姨,开茶” 的响亮吆喝、老顾客翻报纸的摩擦响动、抢购蛋挞时的日常对话、到池叔船底跳跃鱼群的水声、五更汤的汤锅香气,再到窗口前“策马过桥”式的压面动作——这些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的细节不断交错叠加,营造多重感官体验的合力,生动复现出市井的生态、劳动的尊严与日常的诗意。通过这种“感官考古”式书写,市井空间不再是单一的地理范畴,而是升华为承载岭南文化记忆的活性载体。
何志钧在《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中提出,现实主义网络文学需平衡“现实深度”与“传播效率”。网络小说的现实主义突围并非复古地回到经典范式,而是在新的社会与媒介环境中,探索一种兼具现实反映、时代回应、叙事张力与审美价值的表达形式。《粤食记》的突破正体现在此,它不仅停留于对市井日常的温情回望,更深入呈现新时代转型背景下,个体、家庭、地方与社会间交织的矛盾结构。它轻轻撕开了“老字号情怀”的浪漫面纱:老餐饮人林茂面对的医疗账单的无力;小餐饮业者的资本压力;无界餐厅所揭露的消费主义对自然伦理与商业本质的双重异化;师徒与家庭代际间对“成功”与“生活方式”的理解分歧;算法对味觉的操控;城乡融合中的劳工处境;地方经验与外来资本、外来标准之间的文化认同冲突。凡斯种种,都体现了作者对城乡、资本、技术、全球化浪潮的冷静洞察。三生三笑通过饮食这一日常切口,将复杂的社会议题轻轻捻入,转化为可感的叙事。
三生三笑的经验表明,网络文学也并非只能依赖类型化“故事钩子”。一种扎根现实、尊重生活细节与文化肌理的叙事,同样能够引发共鸣。《粤食记》不依靠“金手指”或逆天情节推动故事,而是在林家姐妹的家庭危机、代际矛盾中展开。在“出走—回归—坚守”的路径中,林小麦与林佳茵既非爽文模板,也并非恋爱或职场成功的单维符号,而是在责任与自我之间的拉扯中,体现出当代女性的多重身份与心理冲突。小说没有理想化她们的互让,而是细腻刻画她们的挣扎、沉默、坚强与和解。这种处理与“新南方写作”强调的文化主体性相呼应,也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质感和心理厚度。当她们在困境中坚持本心,这一选择便不仅属于私人经验,也成为地方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自我更新的隐喻。
三生三笑以食为媒,为“新南方写作” 贡献了舌尖上的人文主义样本。《粤食记》延续了《我不是村官》中“以地理经验重塑文学主体性”的路径,书写了南方文化的温度与韧性,为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突围”提供了可贵的启示。所谓网络文学的“新现实性”,正是指向了一种尊重新媒介、回应现实、扎根时代语境、饱含文学精神的创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