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王冠群 作品展】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王冠群 作品展】

2023-09-15 09:23:22
浏览量:




当代作家 王冠群 作品展







艺 术 简 历




      王冠群,字远航,男,1954年出生,辽宁省人,现定居大连。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曾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译文2篇(英译汉)。科研成果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二等奖。近几年来,在书刊、报纸等上发表散文、小说30余篇,发表诗歌近200首,发表书法、绘画及篆刻作品近200幅。其文学、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内不同大赛中获奖。

作 品 展 示 





幸福童年(小说连载)


  每逢冬季,东旭就自做滑冰车,与小伙伴们滑冰车并经常举行比赛,或堆雪人,南北楼分成两个队“打雪仗”……简直玩疯了!他和姐姐每年都要到住在大连的舅舅和二姨家呆上几个月。每逢夏季,常与表哥去海上游泳。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十几岁就已过万米大关。可以说,游泳是东旭的强项,也是他最爱之一。

  爸爸一想,东旭一天老这样玩下去也不行,总得学点什么把时间利用起来,就决定教他拉小提琴。那时,小伙伴们都学吹笛子,东旭也吹了一阵子。如今,听爸爸说要教他拉小提琴,高兴极了。他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跟爸爸学拉小提琴吧。”那年,东旭13岁。从儿时有记忆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家里有一把小提琴,爸爸经常拉给他们听,并给他和姐姐讲述这把小提琴的故事。东旭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它是爸妈当年的红娘,是他们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及忠贞不渝的连心结。虽然那时,东旭的爸爸工作和学习都很忙,经常在医院值夜班或开会到深夜,但他依然挤出一定的时间来,手把手地教东旭练琴。东旭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东方红》,随后又学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北风吹》《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红太阳光辉把炉台照亮》《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梁祝》等许多歌曲或小提琴独奏曲。

  东旭有个小伙伴,比他小一岁,小名叫铁蛋,长得干瘦且黑黑的,与大牛正相反。他听说东旭在学拉小提琴,于是,时常拿些糖块和一些小东西送给东旭,讨好他,其目的是也想学拉小提琴。虽然他以前经常和其他的小朋友说,东旭他家成分是地主,不让别人跟东旭玩。但东旭也不记恨他。所以,铁蛋经常到东旭家跟东旭学拉小提琴,东旭每次都把自己掌握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铁蛋。东旭家有两个小提琴弓子,东旭都拿出来用。

  有一天下午,临近晚饭时,铁蛋带来两个医院里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他俩比东旭高一年级,其中一个也会拉小提琴,名叫田刚。田刚非常严肃地说:

  “雷东旭,你出来,到楼道里,我有话要问你。”

  东旭出去了。田刚说:“听铁蛋说,你家有两个提琴弓子,你把两个都拿出来,我看看。”东旭说:

  “怎么啦?我为什么要拿出来?”

  还没等田刚说话,铁蛋抢先说:

  “田刚他们宣传队丢了一个小提琴弓子,是不是你偷的?你家怎么有两个?”

  东旭气得脸都青了,指着铁蛋说:

  “你……你胡说八道!我有两个,就是偷他们的吗?你有什么证据?”

  “那你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你敢不敢?”

  田刚厉声嚷道。东旭也不示弱:

  “凭什么?我家的那两个琴弓子早就有,从我记事时就有。1950年时,我妈妈买的!”

  他们越吵吵声越大,后来居然动起手来。这时,董晓凤和她妹妹冲了出来,晓凤手里还拿着擀面杖。因为,晓凤的妹妹晓霞听见楼道里有人大喊大叫的,她打开门往楼道里一看,是东旭正在跟田刚厮打,旁边还有一个拉偏架的。她立刻回屋告诉了姐姐。晓凤正在擀面条,做晚饭,一听,什么?喊了一声,随即拿着擀面杖和晓霞就冲了出去……她挡在东旭的前面,看那架势,是要跟他们“拼命”!随后,东旭的姐姐和在家休息的大人们也都出来了。于是,田刚和铁蛋他们三个人才灰溜溜地走了。后来听说,他们丢的那个琴弓子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到了。

  当晚,东旭躺在床上说什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下午那场“戏”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特别是晓凤的“壮举”另他感动!平时看起来文文静静的一个姑娘,关键时刻还真能豁得出去,令他佩服……想着、想着,东旭不禁脸红了……

  晓凤那年已14岁了,不知不觉中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她“根红苗正”也就是说,家里成分好,贫农。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身材也好,而且舞跳得还好。所以,被医院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吸收了。东旭不只一次地看过她们的演出。就在前几天的“八一”建军节,东旭刚刚看完。那是在职工俱乐部的晚上,只见灯火辉煌,彩旗飘摆(开着窗,顶棚还有电风扇),座无空席,就连过道里也站满了人。墙壁上贴满了标语口号。晚上八点钟,演出准时开始。紫红色的幕帘徐徐被拉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报幕员用洪亮且甜甜的嗓音道:

  “第一个节目——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

  语落,随即,铜管乐队奏出雄壮、奔放而豪迈的乐曲,与此同时,一个男高音的歌声响起——“啊……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红军……男高音:万水千山只等闲。合唱:“万水……红军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正唱着的时候,突然一个小男孩喊了一嗓子:

  “妈妈、妈妈,他们唱的是毛主席的诗。”

  他旁边的一个老大爷笑眯眯地摸摸他的头说:

  “对,你说得对,小帅哥,真聪明!”

  随着歌声的响起,一个威武高大的男演员举着红旗出了场。随后,是几个男演员的一串毽子翻。紧接其后,是一排身穿灰色军装,带着八角帽,头顶上还有一颗红色五角星的女演员们。她们右臂在前,抬起,与胸同高,弯曲成弓形;左臂置后,斜下,头左转,面向观众,前后晃动,英姿飒爽地缓缓出场。东旭一眼就认出来了,第一个是董晓凤。他感到自豪,脸上有光,这就是大人和孩子们常说的我媳妇。他的内心,一开始从反感、抵触、讨厌,逐渐变成好感、接受,以及一种从未有过的,朦朦胧胧的感觉,悄然爬上他的心头,那总滋味说不清道不明,就是觉得美滋滋的。

  大牛也看出来了,用胳膊拐碰东旭,并大声嚷嚷:“喂喂!东旭,你快看,打头的是谁?晓凤,你媳妇!”东旭臊了个大红脸,连忙捂住了大牛的嘴,还向左右看看——都谁听见了。一个满脸邹文的老太太微笑着瞧瞧他俩说:

  “小点儿声,小点儿声,多大点小屁孩,哪来的媳妇!”

  东旭更害臊了,用手猛推大牛,甚至有个地缝都能钻进去。

  为提琴弓子的事,大牛把铁蛋按倒在地上狠狠地揍了一顿。他一边打,一边骂:

  “我叫你坏!叫你坏!你个忘恩负义、吃里爬外的东西!”

  正打时,东旭来了,把大牛推开,并说:“算了大牛,都过去了。”随后又把铁蛋扶起来。大牛气呼呼地说:“东旭,我早就告诉你,他不是个好东西,总在背地里说你坏话,说你家是地主。你就是不听,还让他上你家学琴,怎么样,出事了吧,上当了吧!他是个小狗特务,一肚子坏道。”

  结果,就在当天下午,铁蛋的爸爸被“红卫兵”揪出来了。其胸前挂个大牌子,写着:“批斗潜伏多年的特务”,放在解放牌大卡车上游街示众,然后被关进了“牛棚”。因为他爸爸隐瞒了家庭成分。实际他家成分是地主,而他爸爸一直报的是“市贫”。“文革”初期他爸爸成了根红苗正的“红人”——“造反派”的首领,到处打砸抢,批斗“走资派”……

  “地主”这个成分一直使东旭困惑、不理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是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表格让他们填。其中有写着“成分”一栏,东旭不会填举手问老师,老师说你回家问问你的父母,他们就告诉你了。晚上等爸爸妈妈下班后,他拿着表格问爸爸:“爸爸,什么是成分,这成分一栏填什么?”爸爸难为情地说:

  “填地主,咱家成分是地主。”

  “啊!……”东旭惊呆了。在他5岁时,那懵懂的内心就一直认为地主是坏蛋,他们竟欺压穷人百姓。因为他听过妈妈给他讲的小英雄刘文学的故事。他一直记在心里:“年仅14岁的刘文学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被地主老财给害死了。”从那时起,在东旭幼小的心灵里,就暗暗地敬佩刘文学,认为他是个英雄并恨透了地主老财。当爸爸说家里的成分是地主,东旭震惊了,同时也糊涂了——爸爸是多么善良而勤劳的人,怎么会出生在地主家庭呢?他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读小学期间,东旭就怕填表。每次填表,他都是最后一个交——等同学们都填完了,厚厚地落在讲台上,老师要拿走时,他才迅速地把自己偷偷填好的表格插进去。每当他和同学吵架时,同学们就会拿“地主”说事,“地主!地主!你家是地主!”每当这时,他就没了词。所以,从那时起,东旭就要强,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能让人家瞧不起。

  “文革”前,医院就有一支铜管乐队,每到周六,院里都举行联欢舞会。东旭和小伙伴们经常进去看热闹,他特别羡慕乐队的演奏者,心里思忖着:“我也要学会一种乐器,将来参加乐队。”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文艺宣传队更活跃了,并吸收了几名与他年龄相同的学生参加。东旭也活了心,也想参加文艺宣传队,自从跟爸爸学习小提琴,他就下了苦功夫,一定要拉出个名堂来,让宣传队的人刮目相看,吸收他参加。另外那时,全民都在跳“忠字舞”,东旭也非常喜欢跳,而且下了很大功夫,跳得有模有样。东旭也是想多会几样“功夫”好有资格参加宣传队。可万万没想到,宣传队不要他,因为他家成分是地主。

  1968年,东旭和姐姐上初中了。他家离学校大约18华里,他和姐姐每天早上不到6点钟就从家走,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那时上课只学毛主席语录、诗词及“老三篇”等,根本不讲数理化课程,也没人敢讲。有的同学家里买了自行车,东旭家买不起,不是钱的问题,是票的问题。一台自行车大约150元,但还买不了,还得要150张票。一年每个人只发10张票。他们家四口人,一年发40张票。那时,许多东西都要凭票买,包括副食品和衣帽等。后来,爸爸不忍心看他和姐姐每天这么辛苦地上学,就花70元买了一台旧自行车,用一句玩笑的话说: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就是这样的一台自行车还是人家给了爸爸好大面子才买到的。也好,从此使东旭又多了一门手艺——修理自行车。粘补里带、换轴承、平正轮圈等他都自己干。一台旧自行车载不了两个人。开始,他和姐姐轮换,即每人骑一天。后来,姐姐就让给了他。

  上学期间,有一件事使东旭始终难忘:那时,学校没有食堂,同学们都带饭盒。一天中午,东旭正坐在教室里吃饭,一个他平时最讨厌的同学——何小光,(其实很多同学都烦何小光,因为他总爱挑事,时不时地还欺负女同学。)走过来,撇着嘴探过头来向东旭的饭盒里看。东旭问他看什么?他说:“我看看地主家都吃什么,是不是都吃人饭。”这句话激怒了东旭,他们吵了起来,后来动了手,厮打起来。他根本不是东旭的对手,让东旭三拳两脚一个嘴巴子打翻在地。他不服,还挺“顽强”,站起来还往东旭身上扑,又叫东旭扔个跟头。这次不起来了,躺在地上耍赖,嘴里还不停地骂。他骂的其它话东旭记不住了,东旭就记住一句话——“地主!地主!你个臭地主……”东旭说:“有本事你起来,继续打,我摔你八个跟头不重样,你信不信!”后来,同学们把东旭劝走了并说:“他都那样了,你就别跟他一般见识了。”他们班主任老师,一个文静的女老师进来时,那个同学躺在地上还在哭、还在骂。老师了解了情况后说:“东旭是个懂事的孩子,平时很少和同学动手打架,今天怎么发这么大的火?”过了一会儿,学校教导主任把东旭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训话,他问东旭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家什么成分?”

  “地主”

  东旭怯声怯语地回答。教导主任一听,立刻瞪着眼、拍着桌子嚷道:

  “你这是阶级报复!”

  东旭哭了。打架时,他没掉一滴眼泪。此时,他哭得像一个泪人似的,感到特别委屈。

  当时,东旭虽然还不太理解“阶级”这个词的含义,但他体验到了人世间的不平等,感受到了自己身份上与他人的差异。

  1968年底放寒假,东旭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无意中说起了“成分”这件事。蹊跷的是,爷爷说他家成分是“市贫”,还说东旭的两个大爷和一个叔叔家的成分也都是“市贫”。于是,东旭眼前一亮,觉得看到了希望,他立刻带着疑问回家问爸爸。爸爸说:1950年,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读书时,学校让报家庭经济状况,他就实话实说,报家里有30亩地,父母没能力种,出租给他人种了。同学们说:“那就定为出租小地主吧!”就这样,爸爸的家庭成分被扣上了“出租小地主”的帽子。当时,东旭他爸爸也没想到这个“出租小地主”能给他后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障碍和弊病,所以也没在意。参加工作了才发现,尤其是“文革”初期,这个“出租小地主”给他带来了诸多障碍。所以东旭爸爸决心将其改正。不单是为了前程,更主要的是为公正地、实事求是地还历史一个真相。于是,东旭爸爸就找单位领导说明情况,要求改正。但一直也没结果。

  1970年初,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六二六”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东旭的爸妈报名参加了下乡医疗队。公布名单后,医院发给每户下乡的家庭一些杂木板材。东旭爸爸买来了铁刨子和刀锯等工具,开始制作大木箱。东旭那年16岁了,成了家中的主力,整天和爸爸锯木板,刨木板,忙个不停。不到十天,两个大白木箱子就做好了。东旭的手艺另爸爸刮目相看——真没想到,东旭居然有这个本事。妈妈也夸赞他说:“真不错!这都是从小做木枪练就的本事。”

  春节期间,董医生和他们全家忙活了一天,傍晚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为东旭家饯行。席间,谁也没再提儿女婚姻的事。东旭的爸妈心知肚明,可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地位或处境变了,以前约定的事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东旭的爸妈非常理解,再说人家毕竟摆了一桌酒席,而有些人却躲得远远的,在背地里幸灾乐祸,看哈哈笑。在医院宣布下乡医务人员名单之前,他们惴惴不安,就怕名额落到自己的头上。这下好了,没自己什么事了,你们这些挡在我前面的医疗技术骨干可走了……天地是我的了,你们受苦去吧!

  吃完了饭,东旭低着头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跟晓凤说:

  “那……那天,谢谢你了!”

  这是东旭长这么大和晓凤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晓凤脸红了,像晚霞,随即扑哧一笑:

  “谢什么呀?我早就忘了!”

  医疗队从院里出发的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摆。医院的大门上挂着红色横幅。上边写着:“热烈欢送‘六二六’下乡医疗队奔赴内蒙古农村安家落户”。当时聚满了人,领导和同事、朋友、亲属们都来欢送告别。晓凤远远地站在人群的后面,眼圈红了——心里不是滋味儿。大牛和铁蛋都来了,东旭他们三人抱头痛哭……哭了一阵子,大牛抹着眼泪,从黄色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纸包纸裹的。

  “东旭,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什么?这样神秘?”东旭疑惑地问。

  “打开看看。”铁蛋说,他也很好奇。

  东旭打开纸包一看,是一本崭新的小说——《青春之歌》。他翻开外皮,第一页写着歪歪斜斜的几行字:


  东旭留念,愿我们的友谊永存!


  大牛

  1970年春


  东旭的眼睛又湿润了,把大牛再次紧紧地抱在怀里。他没想到:平时,看起来含含糊糊、大大咧咧的韩大牛,还真有心,游泳打赌时,他输了,耍赖——说话不算数,没想到他今天居然把这本书赠送给他。

  铁蛋红着脸说:“东旭,以前都是我不好,千万别记恨我!”

  东旭一把也将他楼了过来……

  尽管是3月的天气,但依然寒气逼人。东旭他们家四口人和下乡医疗队的其他人员及家属一起,迎着凛冽的寒风坐着解放牌大卡车,从医院出发来到了鞍山火车站。此时,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各单位欢送下乡医疗队的人群,打着红旗,聚集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亲友们围拢在医疗队人员及家属们的周围,依依不舍地挥泪话别,有的甚至哭出了声。他们千叮咛、万嘱咐,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和道不尽的牵挂。当时,鞍山市卫生系统下乡到内蒙古的医疗队有四个,每队约20人。东旭的爸爸被任命为他们医疗队的副队长,在众多欢送医疗队人群的簇拥下,登上大卡车,代表下乡的全体医务人员讲了话。此刻,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如穿云裂石般地响彻钢都上空。

  傍晚6点钟,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火车冒着黑烟,徐徐地开动了……送别的亲友和下乡人员们频频挥手相互告别,有的哽咽了、有的泪流满面、甚至有的嚎啕大哭,还有的跟随着缓缓启动的火车向前跑动着,并与车内伸出手来的亲友拉拽着……久久难舍分开。

  (注:此短篇小说为节选于长篇小说第一章的后半部分。)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中国散文网》官网和《中国散文网》微信公众号推出【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某某某作品展】将重点宣传、集中展示、特别推广您的创作业绩!您可在朋友圈里传播有您作品的专刊,使之走向文坛、扬名全国。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