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文讯 >> 马笑泉小说集《对河》研讨会在京举行

马笑泉小说集《对河》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4-01-17 10:21:46
浏览量:

马笑泉《对河》

马笑泉《对河》

1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马笑泉小说集《对河》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鲍坚出席会议。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柳建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副主编陈亚军、杨玉梅,《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张亚丽,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文艺报》副总编刘颋,《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十月》副主编宗永平以及《对河》作者马笑泉、责编李亚梓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副主任黄国辉共同主持。

吴义勤在讲话中说,湖南是文学大省,湘军一直是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力量,近几年来湖南省作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动新时代湖南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打造湘军队伍,推出优秀文学作品,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也是湖南省作协持续以作品为根本,不断助力作家成长,探索湖南文学沃土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对河》是中国作协创联部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之一,具有独特的湖湘气质、丰富的细节描写、鲜活的人物塑造,收录的四个中篇小说《对河》《离乡》《诗兄弟》《笼中人》分别以不同视角介入现实生活,以富有个性的文学表达展现出作家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表现千姿百态的生活景观,探索人性本真,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体现了作者成熟的个人创作风格。

胡革平在致辞中说,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湖南大地上繁衍生息,孕育灿烂的湖湘文化。湖南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是文学湘军的中坚力量,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湖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笑泉是回族“70后”作家,作品立足中国土地,扎根于生养自己的故乡,深度关注小县城的经济、社会、文化日常,展现小城青年的个体成长史和思想建构史,构建了属于作家自己的文学世界。

鲍坚介绍,2018年,由中国作协创联部组织实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立足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为已经成绩斐然、广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再助一臂之力,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社在丛书的装帧设计、审读编校、宣传营销、市场推广等方面推陈出新,打破之前千书一面的传统丛书模式。六年来丛书获得良好口碑,得到市场以及读者的广泛认可。小说集《对河》出自该丛书的2022年卷。马笑泉忠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在写作中打开小我,拥抱大我,与同时代人产生共情,塑造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鲜活青年形象。

为小镇青年画像

阅读《对河》,柳建伟感到每篇作品的特点都是有“我”。以第一人称视角构建个体在书中的小世界。“马笑泉作为回族作家,书写了一部深挖地域特色的小说集,将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事娓娓道来,充满浓厚的空间感与画面感。”

马笑泉生活成长的小镇,是中国社会也亦是时代的一个缩影。程绍武谈到,作品指涉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文学与诗歌。二是武侠,《离乡》就写了一个做武侠梦的小镇青年,想象自己如何闯荡江湖。三是男女情感,情窦初开时神秘的颤栗和悸动,懵懂又动人。四是县域政治,小地方的政治生态以及主人公在其中的追求发展。“小说集聚焦小镇青年,为小镇青年画像、画心、画魂,写出他们独有的梦想、追求、痛苦和忧伤。”

写小说之余,马笑泉还进行诗歌创作。石一宁在小说中读出了作者对人生何为的反复求索,“小说富于现代感,笑泉并不过分经营故事,能够看出,追求诗意的人生和人生的诗意是作者的精神理想。”同时石一宁也建议,文学创作可以面向更广阔的生活,打开视野,避免相同身份产生的单一性和重复感。

泥泞拔节,向上生长

马笑泉的家乡环绕着大山,他是从山里开拓出自己文学之路的。贺绍俊形容其为“大山里的一头野豹,像豹子一样有动有静。他是山里的攀登者,也是山里的探险者。”

围绕城镇这个精神原乡,马笑泉为自己确立了另一座山峰,“这个山峰就是对自我的精神反思”,贺绍俊说到,这部小说集真实表现出马笑泉在精神反思过程中的迷惑和踌躇,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仍然勇敢的向上攀登。从近几年创作中,他感觉到作者有这样一个野心:尝试探究更深奥、更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张莉从多年前关注就关注马笑泉的文学创作,“他对时间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有更深刻的认知,表现力也更真挚。”张莉认为,小说集各不相同的故事具有共同特质——沉默思考,内观式写作呈现出作者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笔下的人物努力让自己从生活的泥泞中拔出来,正是向上的精神,让每个人物都闪耀着光泽。这种文学气质同时也反哺着创作本身,向更卓越之地攀升。”

人物内心的撕扯对撞

小说中存在的“力量感”使刘颋印象深刻。“这个力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主人公好武或者能打斗,笑泉的文字是有力的、短促的,描述人物行为动作的语言相对来说非常充沛,文字的结构上和节奏上会给你一种力量感。”关键的不仅是文字,还有人物内心的力量。“人物内心一旦撕扯肯定带来一种张力,这种撕扯同时也是年轻态的,充满行动力,”

宗永平与马笑泉成长于同一时代,他很能理解作者笔下人物的“力量感”。主人公看起来温柔害羞,内心却极度倔强,有着自己的坚持,“7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在世界的期待与向往使他们具有潜在的出逃气质和破坏性,小说集可看作对那个时代的深切回望。”宗永平很喜欢《对河》这篇作品,认为它唯美温情,没有刚性的碰撞拉扯,文本操作近乎完美。

谈及文学创作之路,马笑泉说,二十年前自己还在县城银行上班,对人生走向甚感茫然,是文学点亮了一盏灯,校正前行的方向。“二十年前我依靠像野马一样四处乱蹿的情绪写作,如今已经能够平和公允地看待和处理人世间一切际遇,并明白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变化正是来源于此。二十年前我竭尽所能,一篇小说也只能写到五六万字,如今写完三十万字仍感到尚有余韵,是文学创作扩展我的生命,让我变得开阔、细腻,具有韧劲,”在写作过程中,他渐渐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修行,作家与文学是互相创造、互相成全的关系,遇见的人、看到的风景,需秉持敬重的态度倍加珍惜。回望过往,提炼经验,在修整中不断前行,才能创作出更多视野广阔、立意深刻、回应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合影

合影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