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江,自青藏高原而下,浩荡东行六千三百多公里,其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沁润南北,千百年来养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
绵长的中国文学版图上,闪烁着数不胜数状写河流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关涉长江。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长江,它在阔大的时间与空间中,以奔涌、舒缓、雄浑、秀气等面向与姿态,积淀着民族与个体的时光记忆。同样,每个作家心中也都有这样一条大河,它越过高山、平原、城市与村落,以及无穷的人,向着无尽的远方而去。找到它,抓住它,书写它,留下它,也就成了每个写作者孜孜以求的念想。
无论在哪个角落,只要我们在长江边伫立,或许都会失掉言之凿凿的勇气,取而代之的是静默,在对视与思考中试图读懂它,并且尽可能以文字抵达这条河流的最深处。在近些年的此类作品中,郭保林的《大江本纪》(安徽文艺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值得关注和阅读。
在纪传体史书中,本纪有着崇高的地位,作者以“本纪”之名,体现的是对长江的热爱与敬重。写好一条大江是极具难度和挑战性的事情,首先需要写作者付出耐心与耐性。郭保林为创作这样一部“浩浩荡荡”的大文章,沿着长江两岸采访,从源头到入海口,尽心收集资料,悉心向学人请教,记下大量的采访笔记、日记,时间跨度长达20年。除去漫长的行走、记录,作者还大量阅读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典籍与资料,并且七易其稿终成此书。由此也见出作者的创作雄心。
《大江本纪》是专为长江而作的文学传记,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地理学,一以贯之的是文化眼光。在这部作品中,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有着温暖可触的质感与脉动,作者想要努力写出这伟大生命波澜壮阔的故事。从创作结构上看,整部作品以长江流经的地理为“经”,以两岸自然与人文为“纬”,完成了美丽中国的河流书写。作品不仅绘就了一幅千里长河的美妙画卷,而且引领我们再次重温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历史与沧桑巨变,尤其让我们深刻懂得长江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与重大影响。
《长江本纪》是一本“大书”,作品包含序章和尾章在内的20个章节,从格拉丹东雪峰落笔,沿着金沙江、岷江、三峡,过巴蜀、荆楚、湖湘、江南,以及重庆、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它们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随着六千多公里的长江水依次展开,从而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的城市传、人文史、江水情,并且这是一种朝向无限的开放式表达,从庞大到细微,似乎一切都可以被容纳其中。
此外,本书有着宏阔的气象,这种气象的展现源于作者的个人气质。郭保林曾说自己喜欢宏大、崇高、壮丽的生存空间,雪域高原、西域瀚海、悠旷草原、粗犷戈壁、蓊郁森林,“这些宏大的具象,会开阔你的视野,扩展你的精神空间,赋予你辽阔的想象,成熟你的人生哲理,使你坚定对大自然之美的信念,实际上是对宇宙之爱的信念,对人类可以臻于完美的信念”。同时,长江就是一部巨著,“不仅其主题深邃博奥,而且细节繁复芜杂,由无数的高山和原野、冰川和江河湖泊、村镇城郭、民族风情、宗教文化和人文历史组成”。在这样的写作对象面前,没有一定的功力显然难以呈现长江的精神气象。《大江本纪》虽然被标注为报告文学,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是散文,甚至是美文。它有着易读的质地,也是一部可以给人阅读享受的作品。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我”的清晰面相,但是“我”的身影、情感、情绪无处不在。
对写作者而言,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人将其视作文学的第一要素。郭保林重视语言的锤炼,他在几十年的文学道路上不断精进语言水准,对字、词、句反复揣摩,期待拥有一种灵敏的语感,“对每一个字词,看一眼就知道它的硬度、厚度、亮度、质量、色彩和形态等”。《大江本纪》中的语言词汇量丰富,同时用语简洁、精准又熨帖,读来妙趣横生、诗意盎然,为长江的壮美风光赋予更多的文化因子。
关于《大江本纪》,每位读者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世代居于长江边的读者更是如此。他们会因为作品中对自己熟悉场域的描摹而欣喜,也会因未提及自己生活的城市而遗憾。诚然,每条江河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性格与情绪,每片流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人文生态系统,仅凭一人之力能够完成如此的文学表达已实属不易。作者用20年的时间,不断地出发,不分春夏秋冬在大江的南北穿行,这不得不令人钦佩与感动。作者说:“创作中,我着意追求那种深邃的历史感、细节的真实感、语言的诗意和散文化,注重作品的立体感、雕塑感。”“我要写出自然的长江,历史的长江,人文的长江,更要写出我心中的长江,民族精神的长江。”他实现了自己的创作目标与追求。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懂得,在长江面前,那些千古风流已经随风而逝,唯有这苍茫大江,永远无休无止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