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新中国75周年特刊丨当代作家 李桂芳 国庆作品展】

【新中国75周年特刊丨当代作家 李桂芳 国庆作品展】

2024-09-12 14:50:40
浏览量:


当代作家

李桂芳  国庆作品展




作家简历

ZUO JIA JIAN LI

      李桂芳  曾用名李芳芳,90年代毕业于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伊犁师范大学),中共党员。在多年工作中,曾撰写基层党建工作论文获伊犁州、霍城县优秀论文奖,参与撰写《伊宁年鉴》、伊犁州《新疆工商志》篇,撰写大量工作通讯。爱好文学,曾在伊犁日(晚)报,《伊宁宣传》《新疆工商》、中国作家网、丝路文苑、伊犁新闻网等报刊、网络媒介发表散文、诗歌300余篇,散文《铁匠父亲》获2013年度“伊珠杯”散文征文大赛三等奖,并得到华文文学等杂志转载及约稿,系伊犁州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会员。



祖国万岁





国庆作品展

GUO QING ZUO PIN ZHAN

脚步停在伊犁河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乎,乐乎。”已入秋了,远方同学好友游历山水的脚步依然选在了伊犁河谷,能不乐乎?

  “观景必看山,看山必读水。伊犁以山为弦,以水为轴,山水相连,绿树作伴的美景,只有在斜阳西下的伊犁河畔才能悟出其真谛,才能…”好激动的我,话还没说完,好友已迫不及待催我带他们前往伊犁河。

  初秋的伊犁河岸,天蓝蓝、水蓝蓝,可谓天水一色。站在水泥筑起的千里河堤,一阵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宽阔悠长的伊犁河水在风的助推下,由南向北顺风而上,向着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哈什湖缓缓流去。

  望着秋阳映照下的伊犁河水,感觉水就是天空之下的蓝色魂灵。生长在伊犁河两岸挺拔的白杨、带刺儿的枣树、低垂的红柳更像是一千年随河而出固守在伊犁河岸的铜墙铁壁。而那些清扬于河上、穿越于林中的风,更像是催生着河水悠悠而去、杏花一日散尽、玉树落叶金黄的幽灵。

  说到风,就会让我想起作家夏冠洲《和田的风》里的情景:“刚才还是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杨柳如烟的艳阳天,突然之间,风起青苹之末,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掀起,阵阵狂风,带着对绿洲的深仇大恨,鞭击着流动的沙丘如驱虎赶豹,威吓着、疯狂的扑向绿洲…”仿佛看到了一个被风沙掩埋的楼兰古城,看到了喀纳斯湖北端那条由风安葬的枯木长堤,看到了准噶尔盆地、距新疆克拉玛依市100公里处那座获得“中国最美三大雅丹”第一风蚀地貌特色的“魔鬼城”(称乌尔禾风城)。如今,那远去的狂野之风已不能颠覆人类顽强生命力筑起的一个个沙漠绿洲。

  曾经的伊犁河两岸,也经历过狂风暴雪的洗涤历练,这条古时被称作亦列水、伊丽水,关系着西北农业生产的著名河流,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其中关于伊犁河酒园的历史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清朝嘉庆年间,产于伊犁河酒园的美酒不仅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到来接风洗尘,还成为林公宴请和馈赠宾客的佳酿,也曾为左宗棠将军收复伊犁犒劳三军的琼浆玉液,使三军将士士气大涨,所向无敌…伊犁河谷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的酒园文化,使得今天伊犁地产的“伊力特”、“伊珠干红”等美酒香飘万里,享誉海外。

  行走在伊犁河岸,倾听伊犁河蕴藏的传奇故事,体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心的自豪和感动油然而起。今天,伊犁这块坐享“地球之肾”之美誉的“湿地”,有着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伊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围绕伊犁河两岸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一带、三轴、九组团”两岸景观带的梦想已经打开,一座奇迹般的生态城市即将出现,在不远的将来,这里或许会成为又一个东方威尼斯。

  就在我心潮澎湃、为好友同学打开畅想的翅膀时,一只鸟儿从眼前划过,那是一只有灰底子黑翅膀红嘴喙的鸟儿,听说这种鸟喜欢有树有水的地方,它们以树为屏,以啄食河里的鱼虫为食。顺着鸟儿飞去的方向,我看见距河左岸十几米远的一片丛林中,隐隐约约有马在穿行。我赶忙招呼大家“快去看伊犁马”,朋友们不由分说,拿起相机一口气跑到林带不远一条沙石路上,静候着伊犁马的到来。不一会儿,一匹浅棕色、身上长着云朵般白色斑点的领头马,慢悠悠地带着七八匹红棕色的马从我们眼前走过。若不是这匹领头马个头高,那样子就像童话里的“九色鹿”,神奇而美丽。估计这些马是在林中吃饱了草,出来寻水喝的。它们训练有素、沉静悠然地向不远处一条有水的支流走去,这景象在城里是绝对看不到的,大家“咔嚓、咔嚓”拍下了这些矫健威武、驰骋疆场的伊犁马,脱下戎装后淡定而从容的风采。

  拍完照,我们准备去伊犁河左岸看看那些依河而居的维吾尔族居民干净整洁、配有伊斯兰风格图案的农家小院。看看居民们收获了一季的苹果园,看看一束束阳光穿梭的葡萄架。正当我们要迈步前行时,河右岸传来一片欢笑声。循着笑声,我们看到河右岸的一条支流里有人在游泳,有人在一片沙滩上游玩,我们按捺不住改变计划,跨上伊犁河老桥去对岸了。

  来到右岸,只见白沙滩上一群皮肤黝黑的孩子们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些人在游泳,有的人自带着救生圈,有的不敢下水还有人在那里指导。沙滩上那些孩子看上去聪明伶俐,我们走过去热情的问他们会不会游泳?没等问完,这些孩子一猛子扎进水里游了起来,也根本不需要救生圈和人指导,一个个如鱼得水般欢畅自如。一会儿,他们又爬上岸来,将水淋淋的身子滚在沙滩上,个个像泥猴似的,引得岸边一片欢笑。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给他们送上了带来的饮料,并问他们愿不愿意拍照,一听拍照,他们马上在沙滩上娴熟地摆起了造型,一个个笑起来的样子像非洲黑皮肤、白牙齿的小黑人儿。“卡卡卡,”一会儿功夫,孩子们就欣赏到了他们开心疯狂的样子,个个手舞足蹈。几个外地游客看了我们和孩子的创意,也赶忙抢镜头给孩子们拍了几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从小就出生在伊犁河边的孩子们,将来或许会成为游泳健将、或许会成为设计美好家园的建筑师、或许会成为酿造美酒的企业家、或许……

  告别孩子们,我们沿着河岸一路走去,天已近黄昏,悠长的伊犁河岸洒满了晚霞的余晖……


父亲的花园

  父亲爱花养花惜花人人皆知。一年四季父亲院子里花开不败、花香四溢。

  事实上,在三月村里的春天来得晚一些,积雪还未褪尽,农人们讨论春播的话题早已开始。一到过了清明、谷雨,乡村四野热气升腾,阳光也迅速活跃起来。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一切都分秒必争地展现着乡间春色。

  父亲无暇顾及院里的花草,院里的杏花、桃花、梨花连排个队都等不及,个个竞相开放。洒满阳光的苹果花在树枝上摇荡,像流动着的光瓣。桃花自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向来立于诗文的高地。杏花过于乖巧、梨花多了些严肃,自然远比不得桃花的炽热与纯情。桃花无论色深色浅尽态极妍,让人沉醉。所以才有杜甫“可爱深红爱浅红”之说,清人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评价老杜的两个“爱”字极富意味,用到极致。而在父亲院里西南角的那棵高大壮硕、枝干繁茂的沙枣树,也不甘落后,悄然披了层银色盛装。花瓣开裂、花心呈鹅黄色的沙枣花,在清风拂动下发出细碎的响声,浓郁的花香飘向十里村。

  春天的脚步来的匆忙,一转眼就是夏天。父亲院里的芍药花、月季花、玫瑰花、凤仙花、鸡冠花、向日葵尽展风姿,竞相媲美。玫瑰花,村里人习惯称“刺玫花”。在古代,玫瑰花不仅被古人用作“可囊可食,可嗅可观,可插可戴”的花种,还被赞为“花之能事,毕于此矣。”将花的本领,全集中在玫瑰身上了。与玫瑰同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的月季花,虽没有玫瑰有着爱情、浪漫、圣洁等众多美丽词藻的寓意,却从未妒忌,以超然的自我定力做到了月月红、四季皆红,同样令人喜爱。

  当然,父亲对花儿的呵护,与那些让玫瑰承受生命如此之重的抽象喻义相比,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农人对土地、对草木、对山水的热爱,也倾注着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任生产队队长、英年早逝的我母亲的思念,是父亲兑现对母亲的承诺,独自承受生活重担、期盼孩子们像花儿一样成长的一种压力的解脱和精神寄托。

  夏日,村里的女孩都有一个凤仙花样的梦,那就是对美的向往、对花的等待。凤仙花就是指甲花。因其具有天然染色本领,花开后,我们姐妹便迫不及待地摘取花瓣,放入铁酱窝里加明矾一起捣碎,睡觉前包裹在手指上,然后闭上花瓣一样美丽的眼睑,期待第二天纤巧的手指盛开殷红的花朵。

  父亲菜园一角的向日葵,像顶着花冠,成百上千朵小花在花盘里肆意生长,围绕花盘一圈如舌状的金黄色花瓣,又大又鲜。在葵花被“密钥”转动的一刻,父亲院里的辣子花、茄子花、豌豆花、韭菜花、玉米花和爬上墙头的南瓜花,此起彼伏地打开了舌尖上的花蕾。

  秋天到了。父亲院里的各色菊花纷纷登台亮相。古人云:“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菊花是秋天的牡丹花、芍药花。菊花一旦盛开,就像节日的焰火在天空鱼跃、升腾,像预示新的一年即将来临。难怪唐诗人元稹写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西北的寒风猝不及防。为防止院里的果木、花草遭受袭击。父亲早早备好了晒干的草料,在入冬来临之前,将葡萄藤从高高的木架上扯下,像卷绳子一样盘起来埋在地里,盖上厚厚的胡麻草。果树包裹上胡麻草,像穿上父亲为它们做的新衣服。牡丹、芍药、玫瑰、月季这些有根的花,父亲将花根存放于地窖里。留一些娇嫩脆弱的移入花盆,搬进房里。

  冬日,窗外寒风刺骨,屋内却盛开着父亲移入花盆、插入花瓶的鲜花。梅花、海棠花、月季花、玫瑰花、石榴花在父亲土屋的炉火中,绽放着丰硕的花朵。

  父亲不识字,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欣喜地学会了写“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父亲没有文人赏花的闲情雅致,父亲的花儿都是在父亲辛勤劳作里才有了生命,在每个起早贪黑的农忙里拔节生长,亦如父亲的儿女。

  一年四季,我们被父亲精心栽培的花儿包围,与花儿一同经受风雨、沐浴阳光,与花儿一同感受着父亲强大而温暖的怀抱。人们将父爱比作山,而对我来说,父亲不仅是一座山,还是一座花园。父亲不仅给了我山一样伟岸坚实的父爱,也给了我母亲的温暖、如花的笑颜。


北大的树

  时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金秋开学季,呵着凉爽的秋风、披着秋日的霞光,一批批勤奋好学、追逐梦想的学子们步入向往的大学,开启人生不负韶华的第一步,每当看到这朝气蓬勃的场景,无不令我激动万分,心像飞到了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的北大校园,飞到了吾家骄子身边。

  北京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进入新时代,北京大学继续传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提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启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新征程。

  北大,是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圣地。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曾这样说:“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向上的道路走的”;“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鲁迅所说的“第一”正言中北大在科学方面的作用,“第二”也道出了北大为民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谈起北大的光荣传统,曾感叹地说:“我觉得北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传统,民主与科学同爱国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北大在五四运动中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锲而不舍地寻找民族自强之路,都是从爱国主义出发的。

  (引自《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北大校园里由两个巨大的螺旋状字母D和S组成的雕像,象征着民主与科学)。

  北大,是莘莘学子神往的象牙塔,是每个步入北大学子的骄傲和自豪,更是未来肩负责任和担当的出发地。面对一批又一批新生和将要进入真正的现实社会的学子们,从北大校长、各院系院长、教授们在开学和毕业典礼的致辞中,无不倾注着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深深的期待——“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这里,草地、湖水、山石、垂柳,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梦想……我相信,北大不仅给予你知识和能力,更给予你价值和情怀,能为你带来心灵的平静,帮助你守正创新,走正道、扬正气,成为引领未来的人。”……

  (引自《永远的校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精选—2015-2017)。

  北京大学于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迁至西郊燕园,燕园雅致韵幽的气象与北大的学府气质相得益彰,燕园的一草一木都浸透着北大人的精神和气质,从而形成一个个生动的精神魅力的载体,成为燕园中永恒的风景。

  抚今追昔,当我们带着历史的责任感来重新欣赏北大的校园风光时,便会发现,她是这样的意蕴深刻。

  走进北大,未名湖畔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目不暇接,博雅塔、斯诺墓、钟亭、临湖轩、德才均备斋、乾隆石屏风、石舫、翻尾石鱼……真可谓十步之内,必逢佳境。

  按校景亭(原名翼然亭),亭内绘制的十二幅燕园校景图的顺时针方向,西面是备斋与湖心岛亭、办公楼、化学北楼,北面是外文楼、南北阁、西校门,东面是第一体育馆、校景亭、博雅塔,南面是荷花池、钟亭、校友桥。

  登上校景亭,循着这十二幅校景彩绘去探寻燕园的风韵,领略北大的四季之美,你会惊艳地发现:春季山桃自园林亭台次第花开,以最饱满的花瓣迎接着最为灿烂的春霞,紫藤缀满的小路、满目芳菲的草丛,一路姹紫嫣红、郁郁葱葱,尽情绽放着勃勃生机;盛夏,西门内古树繁茂、校友桥流水淙淙,未名湖波光粼粼、荷花池粉嫩艳丽,“姊妹阁”月光皎洁、湖心岛亭心旷神怡;金秋,碧云天、黄叶地,一抹抹深红浅黄次第铺开,梧桐、元宝枫、银杏……个个都是涂抹秋色的高手,将燕园绘制的流光溢彩;冬季,从绚烂之秋走向银装之冬的燕园,雪后初晴时粉妆玉砌、芦花飘扬,相约冰场的骄子们欢声笑语、蓬勃的英姿如赴沙场。

  北大有诗云:北大之美绵延深邃/在露滴,在瓦檐/在冰痕,在风隙/在眼眸,在心尖/穿透时光,流淌整年/……”。曾经校园传唱着歌谣:“幽幽一汪湖水荡漾,远远一座古塔沧桑”,今天学子们说:“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了海底”,艺术生们还把北大四季穿在了身上。

  当你漫步在北大校园时,也许不经意间,就与一株百年老树擦肩而过,如若你未曾放缓脚步,就错过一次聆听历史声音的机会。在几百年的沧桑里,燕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风栉雨淋,见证着这块土地的变迁。然而与这些静默的风景不同的是,还有一种风景,它们与历史一同成长,那便是北大的树。

  从西门内的古桑、办公楼前的银杏、湖心岛的油松到临湖轩的白皮松等等,它们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仍生机勃勃、巍然独存。除了古树的风姿,燕园还有许多亦如明朗宽阔的法国梧桐、婀娜多姿的垂柳、耀眼夺目的槐树等树木,它们也许未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但却用它们的美丽不遗余力地装点着北大的四季。

  北大的树,无不浸润着百年来形成的北大的气韵、风骨和精神,它们和无数北大人一样,见证历史,走向未来,在生命的生长和舒展中绽放着自己的笑容,散发着北大精神的魅力。而这魅力,正如季羡林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精神的魅力》一书,所撰写的序言中引用了《沙恭达罗》一首著名的诗那样:

  你无论走得多么远,

  也不会走出了我的心。

  黄昏时刻的树影,

  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热烈庆祝新中国

成立75周年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