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课题组、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转型与新变”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转型与新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并共同见证“江苏乡村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转型与新变”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张策华,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光芒,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在开幕式上致辞。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聂永军主持开幕式。
张策华介绍了南京晓庄学院的办学历史与文学院的学术传统并表示,南京晓庄学院的创办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的先行者,南京晓庄学院也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之地,对中国乡村教育和中国乡村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融入到晓庄的血脉之中。在乡土中国大地上,乡土文学在百年新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中国式现代化历程的重要部分是融于农村的现代化乡土文学,它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浴火重生、艰难而辉煌的伟大历程。新时代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应当怎样完成文学与新时代关联的重建,无疑是值得广大乡土文学研究者们破解的历史课题。
张光芒认为,中国的文学研究必须直面研究的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这一话题。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转型与新变是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主题,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真问题大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季中扬介绍了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基本情况并提出,由晓庄学院牵头成立江苏乡村文化研究专委会及其研究基地,可以聚集人才,推动乡村文化相关研究快速发展,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推动江苏乡村文化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会上,“江苏乡村文化研究中心”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揭牌成立,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丁帆,民进中央原常委、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朱晓进共同为中心揭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李静教授详细介绍了课题内容、研究思路、课题进展等方面的内容并表示,晓庄学院文学院在乡土文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此次成立了江苏乡村文化研究中心,将推动乡村文学研究继续拓展和深化,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的现代建构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在主题发言阶段,十余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演讲,围绕乡土文学的研究从史料钩沉、文史互证、学术范式转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就乡贤文化、乡土写作的历史新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期刊编辑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会。
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对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新变、乡贤文化的变迁与乡贤文学书写、新时代乡土文学的机遇和困境、百年乡土文学的德治叙事、抗战时期乡土文学研究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乡土文学是中国乡村变迁的时代记录。新世纪乡村的变化也促进了乡土文学的转型。研判乡土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现状,展望乡土文学的发展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朱晓进表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乡土文学始终是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风向标,从乡土文学中往往能够较充分地看到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化,人心的向背,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普遍的审美追求,同时还能够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于乡村人的命运的思考。谈乡土文学的转型和新变,就是要关注转向何方、变在哪里的问题。乡土文学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乡村社会的转型而发生的,乡土文学的新变也有赖于知识分子和作家们对乡土社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以更新的眼光对乡村人的命运加以审视,对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有更加独到的把握,对时代的审美取向有更加精到的选择。
丁帆提出,新世纪乡土文学概念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是由时代大格局的变化所推动形成的。继续拓展中国文乡土文学研究的空间,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注重横向交叉融合、纵向比较研究。从文学研究的外部总体形势和研究方法论看,必须打破以往的乡土文学研究“空对空”“空对地”的格局,更加注重“地对地”,不仅要从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更要以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学科、跨学科视野,以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介入乡土文学研究。要注重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因为乡土、乡村的历史演变必然涉及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乡村社会的纵向发展和变化。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一方面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乡土文学的研究进程;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的学科建设方向,推动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凝聚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