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
王瑞 国庆作品展
作家简历
ZUO JIA JIAN LI
王瑞 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虹桥中学体育教师。喜爱文学创作,偏好散文。作品多以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童年的回忆为主,其《柔软的操场》一文获得第三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银奖。其《剃头》一文获得2024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
祖国万岁
国庆作品展
GUO QING ZUO PIN ZHAN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六十六岁,满头白发,红通通的脸庞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母亲爱说话,无论遇见什么人都能说上几句,一会儿的功夫就能和生人成为熟人,熟人成为朋友。母亲身材肥胖,从我小时候一直到现在,母亲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身材,所以母亲不太在意对身材的管理,她也不赞成当今减肥之风,她总是说,减啥肥减肥,体格都造完了!母亲的话真对,母亲就是靠着强壮的体格从年轻干到年老,如今不仅在田间劳作,还能抽出时间外出给人做饭赚钱。所以,我的母亲看起来健康又有活力。
我小时候,母亲就总教导我,家里来且要上赶说话,而那时的我嘴又特别奴,胆子还小,所以家里一来生人,跟且说话这件事变成了我的沉重的负担,为此我有时候提前逃跑,等且走了我再回来。可是有的时候被且堵在了屋里或者且干脆住下不走了,就不得不说几句:**来了,快坐!我木讷的说着在心里重复无数次的话,感到生硬且不自在。那时候我外出回来也总会跟母亲讲当天的见闻,我说今天我碰见谁谁谁了!母亲第一句话一定会问,那你说话了吗?我说了!我应付着。母亲一有机会就马上提醒我,遇到人要张口说话啊!一定是母亲发现我这个孩子嘴笨,她用反复强调的方式迫使我改变我的嘴笨。经过母亲的调教,不知不觉我的嘴变甜了,讲话也自如了,进而学会了待人接物和与人自在的相处了。
母亲有志气,母亲的志气常常在我的身上体现出来,我后背的柳条印就是见证。如烟的往事,很多事已经有些模糊,这件事还是母亲和我一起共同想起的。那时候我只有三四岁,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邻居家的孩子手里拿着个梨,玩一会儿吃一会儿,我就在一旁看着,邻居家的小孩吃一口,我就看得更入迷。我想,当时我的口水一定流了下来。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家里是不富裕的,水果是不常有的,所以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吃着梨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怎么能不馋呢?但是我感谢我的母亲,即使馋的流下口水,我也没有向人家要一口吃,或者转身向母亲要。我的母亲常说,如果有人给你东西,你一定不能要,同时还要说上一句“我家也有”!由于母亲的管教我是能忍住我的欲望的。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母亲用柳条子招呼了我的皮肉。邻居家的小孩,一个梨,啃了又啃,啃得就剩下梨核,然后将梨核扔在了地上,馋的我本能地赶紧跑过去,蹲下,用手捡起那个沾满泥土的梨核,放在眼前看了又看,心里突然想起一个如同诫命似的声音“快扔掉!”于是我不情愿地又重新将梨核扔掉。我没有吃,我只是看看,我那时候才三四岁。母亲柳条的滋味我是不记得的,但是我记得第二天炕上多了一兜子梨。从那天起,我一看到小伙伴吃东西,我扭头就走。我捡起看了一眼邻居家的孩子扔下的梨核,丢了志气,母亲用柳条让我找回了志气!
记忆中的母亲总干活,晴天干,阴天下雨也出去。家里的活干完了,母亲就出去“卖功夫”(出卖劳动力的一个称呼),那天早上,母亲起来又去卖功夫了,我赶忙也起来,跟着母亲,我上学的路和母亲外出干活的路是一条,我和母亲一直走到村小门口,村小的大门还没开,和母亲分别后我一个人在村小大门前孤零零地等。那时候不知怎的突然就好想母亲,我转身就朝向母亲走的方向跑去,去追母亲,那天下着雾,灰蒙蒙的雾吞噬了母亲的身影,而我无论如何也要追上母亲,哪怕看母亲一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能够透过浓雾看到了母亲急匆匆赶路的身影,我在母亲的身后大喊:妈妈!母亲停下脚步,回头一看,竟是我。“这败家孩子,追我干啥!”母亲习惯称呼我为“败家孩子”。见到母亲,我的心平静许多,我满意的朝母亲笑笑没和母亲再说话就扭头又跑回了学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为什么追上母亲却没有跟母亲说话呢?这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有一次母亲破天荒地接我放学,那时天已渐黑,母亲用头巾把脸裹得严严实实,见到我一把就攥到我的手,抬起脚向家相反的方向快速地走,攥到母亲温热的手我就早已知道是母亲但我决定配合母亲演完这出戏。走了大约十几米,母亲停下了脚步,耸达了我一下,傻孩子,你咋跟陌生人走呢?我默不作声!然后回家这一路便是一通的安全教育,母亲甚至还提到了“拍花先生”,(拐卖儿童的人的称呼)拍花先生可是我们小时候最害怕的人物之一了。母亲那时候并不知道我早已把她认出,而对于孩子来说,母亲身上的味道,母亲身上的温度,母亲的外形体态都不自觉地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上。母亲裹得再严实,我也是能认出来的。母亲看似笨拙的策略,反而却温暖了我。我知道母亲是关心我的,所以我不会让母亲为我担心,这要比多少次的宣教效果好太多呀!
高中假期我当力工,母亲总说,干吧,干活累不死人!而我也一直贯彻执行母亲的教导,有一次村里栽行道树,每家得出义务工,我和母亲都去了,大家拿着工具有一锹没一锹地胡乱地挖着树坑,有些人挖几锹就停下不是抽根烟就是上厕所,我和母亲则不然,我们奋力的干活,挖的树坑又圆又深,完全能够达到栽树的标准,因此还受到了村书记的表扬!书记马上宣布,每家每户完成十个树坑就算完成任务,树坑要参照村东头王二家里的娘俩挖的坑!村里人不满地说,瞅瞅这娘俩挖的坑,这树放下去不得下窖哇!我和母亲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不仅干活不偷懒,而且我也丝毫不对那些冷嘲热讽的话语予以考虑。我只做我自己!
高考结束,成绩不理想的我原是要准备和五叔学木匠的,跟着五叔去外面闯荡。而我的母亲坚决反对,那时候她不仅一手忙着干活一手还抽出时间给我找学校,要我复读,我复读的高中是一所县里的中学。我虽不情愿但拗不过母亲,母亲把我送到县中学,给我安排了所有就急匆匆地返回去了,我在县中的那一年,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奋斗,什么是高考冲刺!我每天四点多就起床,到班级上早自习也是第一人,晚上十二点寝室熄灯了我还秉烛夜读一段时间。我作为体育生那一年我想把我高中时候所有懒散的,骄傲的,无知的,一切的负面清单都用汗水来偿还!我想我应该是我们班最努力的体育生了吧!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考上了大学。母亲用她睿智的选择与精准的判断把一个立志做木匠的儿子送到了大学。感谢母亲的坚持,成全了现在的我!
我的母亲,和天下万千母亲一样,为了孩子的当下与未来,扛起崇高的教育旗帜,冲破万难,最终将旗帜插到理想的高峰。以前的我不懂母亲,只知道跟着母亲的规划路线走下去,而如今我也身为人父,才恍然大悟,母亲批评表扬我的每一句话,我的身上的每一条柳条印都是来自母亲身上那无比沉甸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想这辈子我可能永远都报答不了母亲对我的恩情了!
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儿啊!…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歌名也叫《摇篮曲》。我很幸运,出生在八十年代初,接受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流行音乐的熏陶。但是事实上这首歌在1960年就已经创作出来了,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一首歌的流行是大家口口相传的。
十年前,我女儿两岁,我的母亲怀抱着她,一边用手拍着她一边哼着这首歌。母亲哄她孙女睡觉时把哄我时候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了,一样的管用,不一会女儿就睡着了。
其实,在我小时候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首歌,更认为这是母亲自己编的曲来哄我睡觉的。况且母亲从来没有完整地唱完这首歌,总是唱几句就哼着,然后再唱几句再哼着。哼着比唱着的时候多。因此我断定。
我从来没有向母亲考证一下,她哼的歌的来历。某天,我百无聊赖地浏览小视频,突然这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旋律一下拨动了我的心弦,我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母亲在我小时候为我哼唱的歌曲吗?我如痴如醉的听,像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吸允着甘甜的母乳一样。我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我一边听一边看评论区,评论区里有人打出了几个字:“摇篮曲东北民歌”。我如获至宝,立即在QQ音乐中搜索,一下就把这首歌搜了出来。那时候我才知道这首歌原来真是一首歌,由于口传的原因,所以我母亲只记得这首歌的调调和少部分歌词,凭着模糊的记忆母亲把这首歌修炼成了她特有的哄娃睡觉的绝技。
我喜欢听这首歌,但是我更喜欢听我母亲给我唱的版本,朦朦胧胧的词,婉转动听的曲,半哼半唱…
思绪回到四十年前,在母亲怀中的我,时不时地哭闹,母亲奶水不多,饿得我张大嘴巴嚎,母亲就是这样拍着我哼着这首歌,把我哄睡着的吧!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旋律,这是一首母爱之歌!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
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呀
琴声那个轻啊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啊,娘的宝宝
闭上眼睛,睡了那个
睡在梦中,嗯~~~
我多么希望回到小时候,那时母亲比现在的我还年轻,母亲黑色的头发,挺直的腰杆,脸上永远洋溢着春光般的笑容,她一直在那里忙碌着忙碌着,一刻也不停…
坚韧而善良的母亲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依靠!
种 地
我回忆每年的五一,从小到大,似乎没有享受过五一的假,小时候五一放一天假或者不放假,记得不太清了,即使放假也是要到田地里去放的。长大了,五一假期变成五天或七天,假期够长,就想着怎么也得休息两天。但事与愿违,农民在五一是没有假期的,因为每年的五一都种地,因此每逢五一我必在田间种地。到现在我成了一名教师,在城里工作生活,这回可算逃离农村脱离土地了吧!可是我却在一九年发展了我家的口粮田,把我家的地变成了种植绿色蔬菜的地,多余的地还承包出去发展小菜园。我爱人不解的问,你小时候的愿望就是从农村走出去,现在愿望实现了,可你又一头扎进了农村!
小时候干农活都是父母逼着哄着打着骂着。我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一大家去河套种地,母亲在前面用锄头刨坑,让我和我哥在后面点籽踩格子,趁着母亲不注意,我们哥俩用脚直接就把母亲刨的坑埋起,然后重重地踩上一脚,谁也分不清坑里到底有没有籽,再后来我俩嫌填坑都麻烦,索性用脚直接踩…那时候种地朝阳未升,天还没亮我们便已坐着马车出发了,夕阳已落,天擦黑儿了才回家。一个小孩子就这么一大天儿地对着土,对着野草,对着一裤脚的灰,对着中午的烧饼和白开水,还被逼着干活,想必心情是很糟糕的。但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流淌在父母血液里的对土地的感情也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当我糊弄着这块地,虽然减轻了身体的负担,但心里的负担再加重,看着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弓着腰,流着汗一个坑接着一个坑地刨,可是我们却在后面糊弄着。我自责着,我努力地说服我自己“弃恶从善”,可是行动却听不到我心里的声音。我就这样一边糊弄着一边自责着,仿佛分裂了一般。我是真的厌烦透了这农活!夕阳西下,这块地总算种完了,我们全家人卸下了沉重的负担,都疲惫地说着笑着,我表面上和他们一起开心,可是内心里却空荡荡的。
那年夏天河套涨水,把我家的那块地都淹了!地颗粒无收。我知道消息既伤心又有些小确幸。伤心是怕母亲上火再生病,要知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粮食就是农民的命。而母亲天生乐观豁达,母亲只是叹了口气说,庄稼不得年年种!明年还得种!我被母亲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顽强耕耘的农民的精神感动着。我原本想把我种地糊弄的事跟母亲说一下,地虽然淹了可是籽种却被我省下不少,这也算是保住了一份财富吧!可是我不敢张口,因为在母亲的心里,她对土地是敬畏的,到现在她也是那句话,你糊弄土地一春,它就糊弄你一年!
五一这几天我们种玉米,种黄瓜,种豆角,种辣椒,一直在我的菜园里忙活着,累了我也会发牢骚,但是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糊弄。土地给人的感觉就是踏实,所以形容一个人踏实就说这个人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耕地、踏踏实实地播种、踏踏实实地施肥、踏踏实实地锄草、土地会踏踏实实地反馈给你收获。
原来踏实的感觉才舒服!
热烈庆祝新中国
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