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4新春特刊|中国作家 蒋利轩 作品展】

【2024新春特刊|中国作家 蒋利轩 作品展】

2024-01-15 13:52:00
浏览量:


中国作家

——  蒋利轩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蒋利轩   大学文化,现居于陕西汉中,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父亲的问候》

  清晨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父亲打来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简单,先问了我住校的女儿是不是接回家里了,问我工作上最近忙不忙,然后告诉我,他和母亲一切都好,住在老家啥也不缺,让我们不要挂念,临了还叮嘱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多做点好吃的。通话不到两分钟就挂电话了。接完电话内心一阵的自责,昨天晚上回来的太晚,怕打电话惊扰了父亲休息,本想早上就打一个电话的,谁想他竟然先打过来了。

  每天晚上八点前给父亲打一个电话,这是多年来约定的习惯,自从父亲母亲搬回老家住,平日里也只是周末或放假时才回家看看,但每天晚上必须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家里的情况,给父亲道一声平安,不然他心里总不踏实。自从几年前,父亲那次住院之后,病痛总是纠缠着他,可一惯要强的他,不想给我们增加负担,只是自己买些药来吃,不愿多去住院治疗。

  最近的一次回家已是两周之前了,感觉父亲又老了一截,头发更白了,腰也更弯了,深深地愧疚自己没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身体很是结实有力气,他能扛起整袋的粮食,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是趴在父亲的背上,他那宽厚健硕的脊背,总是给我满满的安全感。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几乎不曾见他生病吃药。他生活也很规律,自律到骨子里,坚持早睡早起,很少沾酒,生活清淡。本以为身体会一直好下去,哪知晚年却有这样的遭际,经历过一次心脏手术,多种慢性病也一直困扰着他。身体上的病痛是一方面,最大的打击是精神上的焦虑,心理上的阴霾也一直挥之不去,再没有年轻时的刚强果敢,总是惧怕身体不好给儿女们增添麻烦。母亲也是,年轻时眼明手快,干什么都风风火火,饭做得好,针线活更是样样精到,谁想到老了背驼的快像一张弓,眼睛也花了,走路也不利索,这都是艰难岁月留下的印记呀。

  都说父爱是严厉的,但在记忆中,父亲总是那么慈祥,那么和善,他从未动手打过我。小时候,总盼着站在路口等他下班回家,他的黑色手提包里总是给我们留着惊喜,要么是几颗糖果,要么是漂亮的本子,总有礼物哄着我们,让我们开开心心的,儿时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拉着父亲那温热的大手一起回家。

  尽管生活艰辛,父亲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但平日里省吃俭用的他,对待儿女却极为大方,特别是在买书方面,只要我和姐姐需要买书,他总是买最好的最全的。上初中时父亲给买的现代汉语词典,直到现在我的女儿还能用。父亲对书有一种特别的钟爱,他总是教导我们多读书,要爱惜书籍,有空闲的时候,他就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讲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人物,教导我们要多读书长见识,要做有德行有担当的人。依然记得,上小学时,每次开学之后发了新书,他都要找来用过的挂历,给我和姐姐把新发的课本一本一本的全都包好,边边角角都压得整整齐齐,让同学们很是羡慕。每过一段时间,父亲总会给我和姐姐一些零花钱,但我们都舍不得花,积攒起来一起去新华书店里买书,姐姐最喜欢连环画,而我总被小人书吸引,直到现在,柴房的箱子里还藏着儿时积攒的一摞小人书。家庭是最好的课堂,父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正直担当的价值观念传递给我们,把读书学习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们心里。

  工作之后,开始独自生活,由于饮食不规律,患上慢性胃病,久治不愈,这让父亲很是焦愁,他索性请了一段时间假,搬来与我同住,以便照顾我的生活。他劝我按时吃饭,按时休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他又通过朋友多方打听中医治疗方法,不辞辛劳的帮我找偏方,做食疗,坚持了一段时间竟然慢慢痊愈了。他听说患胃病的人要忌食辛辣食物,只要我在家,各种菜肴都不让放辣椒。他还时常叮咛我戒酒戒烟,不要熬夜,每次打电话都要问一下胃好了吗。有一次,工作开会手机调成了静音,下班后忙于加班竟忘恢复,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被敲门声催醒,开门一看,一脸汗水的父亲站在门前,我很是惊讶。父亲问我怎么不接电话,我这才记起,拿起手机来看,有十几个未接电话,都是父亲打来的。电话打不通,急得他整夜没睡,早上天没亮就骑自行车十多公里赶来看我。父亲见我好好的,一脸的轻松,赶紧放下带来的蜂蜜、土鸡蛋,转身就往回赶,他说今天家里还有事,不能耽搁,临了还叮咛我按时吃饭。看着他匆匆下楼的身影,我的心里一阵的酸楚。

  父亲年轻时话是很少的,很少见他串门聊天,平日里情感内敛,不喜言笑。到老年却絮絮叨叨,每次回家,他总要和我叨唠一阵子,问我工作上是否顺利,有没有疑难的问题,总是说现在干工作不容易,劝我遇事不必太较真,看开一些,看淡一些。“知子莫若父”,他知我生性好强不服输,生怕我受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故时时给我开释减压。他知我做事拘谨,不善变通,还时时劝我要主动接受不同见解,要待人和气,他生怕我不会处事而得罪人,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活不易,我们或为生计而操劳,或为名利而奔忙。愁苦半生,却仍要屈服于眼前的苟且,受制于按月几两薄银的束缚,不能尊养父母于堂前,不能承欢于膝下,实感羞愧。父母年事已高,他们不缺少吃穿用度,缺少的是身边亲人的陪伴和问候,陪伴我没有做到,问候也迟到了,我深深的自责。我能做些什么呢?多给打打电话,多一些问候,时常回家陪陪他们吧。

  清晨,父亲打来的电话还是那样温暖!



《杏黄时节》

  农历五月,陕南的农村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麦地里一蔟一蔟金黄的麦穗挺着饱满的穗头在风中摇摆,秧田里寄插的秧苗长得郁郁青青挤挤挨挨,麦黄待收,插秧在即,五月确是乡村最美的时节。老家院子边上那棵杏树最受人喜爱,大人小孩围坐杏树之下,它那密密匝匝的叶子,撑起夏日里一片绿荫,还有就是那圆圆的杏子,已经成熟了,远远的就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杏子的颜色最是可爱,比黄色还亮一些,但又比红色柔和一些,介于黄与红之间,只看一眼,就叫人心生一份暧暧的喜爱。

  这杏子的个头不大,都称它为“麦杏”,想来是因为赶在麦子黄了的时候成熟,所以就以麦杏相称了。麦杏个头不大,但味道却极好,熟透的麦杏摸起来软软的,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面面的,甜中带着酸,用手轻轻一掰就能把杏肉分成两半,露出圆圆的杏核。整块的杏肉送进嘴里,一股香甜让人唇齿留香。这么香甜的杏子,我总是忍不住想多吃一些,而母亲总是及时制止。母亲教给我们的经验是,吃杏定要吃完全成熟的,且一次不能吃太多,不然会闹肚子。上学以后才知道,杏子果肉富含柠檬酸、苹果酸等酸性物质,吃多了对人的消化系统有影响。母亲不知道这些化学名词,但她的言传身教,使我们懂得了知止有度,惜物节制的做人道理。

  这棵杏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管护,每年都果实累累。每到麦子黄了的时节,杏子就成熟了,圆圆的形状、黄里透红的颜色、独特的香味很是诱人。记得母亲年轻时,身形矫健,摘杏子时,她不用搭梯子就能攀上树叉,等她摘满一筐子杏子就用绳子吊下来,我和姐姐在树下高兴地接筐子。再后来,我长大了,上树摘杏子成了我的专属,母亲就在树下接杏子,虽然对我这样的毛头小伙来说,一棵杏树并不怎么高大,算不上什么危险,但母亲总是不停的叮咛,看着脚下,抓稳树枝,小心摔下来了。

  摘下来的杏子母亲都要细心的挑选,把最香最甜的留给了我和姐姐,还有的就给邻居们都送上一份,她自己吃的却是摔伤的、或是长的品相较差的。还有一些被鸟儿啄伤的杏子,她也舍不得仍掉,找来一个玻璃瓶,把成熟杏肉装满一瓶,伴上一些白酒,再密封好,待到冬天时,就是治疗冻伤的好药。

  杏黄时节,也是麦子成熟的时候。山梁上一片一片黄灿灿的麦田,夏日的暖风荡起一层层麦浪,空气中送来成熟新麦的独特气息。山谷中响起“花花裹肚”、“花花裹肚”一阵阵清脆急促的鸟鸣声,这声音就像农事预报一样,提醒崔促人们,赶紧抢着睛好天气收麦子。

  芒种节气已过,早饭之后太阳变得热辣起来,此时也正是铺麦晒麦的当口,一捆一捆的麦子被整齐的铺在院场里,穗对着穗,根接着根,一排一排摆放整齐,等晒过一面后还得再翻过来把背面也晒一遍。麦子只有晒透晒响,打起来才省时省力。打麦子一般都是两个人一起配合操作,连枷一动,晒得响脆的穗头里麦粒纷纷落下。”叭嗒,叭嗒“,母亲打麦子最为熟练,一把连枷在她手里运用自如,”叭嗒,叭嗒“明快的节奏便出来了,一阵阵的打麦声在院中响起,一袋袋的麦子装进家里。麦场边码起高高的麦草垛,经过暴晒和拍打,麦草变得蓬松轻软,厚厚的麦草像铺起了一张蹦床,麦草垛自然也成了孩子们游乐的场所,孩子们玩兴正浓,忘记了按时回家,一直要玩到月上梢头,看见满天星空才疲惫而归。

  杏黄时节,也是抓黄鳝的时候。放学后,孩子们匆匆写完作业,早就约着一起去秧田里抓黄鳝了。抓黄鳝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用夹子夹的,有用钩子钓的,也有直接用手掏的,相互较着劲,看谁抓得多。我抓黄鳝的技巧确实不好,大多时候空手而归。玩得很是尽兴,却弄得一身泥水,母亲忙着打好井水,让我洗去腿脚上的泥水,她则开始清洗弄脏的衣服。高大的杏树下,湿漉漉的井台边,院子里摆开了几张小板凳,躺着看夜空中繁星闪烁,听远处传来阵阵蛙鸣,还有母亲在院子里忙前忙后的身影,漫长的夏夜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散。有时运气好,抓到黄鳝了,就交给母亲,她有最独特的烹饪方法,把抓来的黄鳝,去除内脏,放一点盐,用花椒树的叶子裹起来,外面再用几片新鲜的南瓜叶子包好,放在火堆里烧起来,一阵阵”嗞嗞“的声响之后,独特的鲜香便扑鼻而来,孩子们都乐坏了,吃着玩着闹着,童年的趣事就这样被深深印进了记忆的相框。

  已经有几个星期没回家看望母亲了,自从她般回老家里住,我也只能在周末回家陪她。昨天她打来电话,说院子里的杏子熟透了,让我抽时间回趟家来摘杏子。她知道我从小就爱吃杏子,特意留着。要是在几年前,每到这个时候,她都把会及时把最甜最香的杏子摘一些送到我这来。自从去年冬天腰椎病发作之后,虽做了治疗,但行动还是不利索,她再也爬不动梯子,摘不了杏子了。

  这次和我一起回家的还有妻子和女儿,母亲看我们回来了,甭提有多高兴了,拉着妻子和女儿不松手,脸上的笑容像正午的阳光一样灿烂。她又急忙招呼着我们吃饭,喝水,拿出平日里积攒下的各种吃食,摆了满满一桌。吃完饭,我们一起动手摘杏子,这次上树摘杏子的还是我,而树下接杏子的除了母亲,还有妻子和女儿。母亲还是和从前一样不断的叮咛,注意站稳啊、抓稳树枝啊,儿女始终是她最大的牵挂。

  看着树下挑杏子的母亲,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腰身,布满皱纹的脸庞,突然心生深深的愧疚,母亲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艰辛,生儿养女,操持家业,岁月的风霜,让母亲再也不是年轻时的模样。她年轻时做事要强,从不肯轻意服输,好像生活中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她。谁想到晚年却要承受病痛的袭扰,视力大不如前,腿脚也不利索,遍尝生活艰辛,始终淡然处之,老花镜下的眼神还是从前一样澄澈安祥,心中就像这夏日的天空一样湛蓝空旷。

  世事艰辛,不知不觉变换了岁月的模样,但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园的眷恋。在风雨里奔波,在坎坷中跌宕,人生于世,所遇,不过是一场又一场奋不顾身的热爱;所忙,不过是生活的鸡零狗碎和人情世故;所累,不过是勇敢地扛起每一个角色应尽的责任;所求,不过是物质的丰饶和精神的富足。而当一切成为过往,能值得自己欣慰的不是家财万贯,不是头顶光环,而是曾经不懈努力和困难之中不屈坚持的自己。

  当有一天我们已然老去,可曾能像母亲一样安静地守着自己的老院,拥有一株辍满香甜果实的杏树。



《想念那田野里的一抹新绿》

  初夏时节,伴随着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平日里寂静的田野被慢慢唤醒。农历芒种节令前后,各种农事接踵而来,成熟的油菜、小麦要抢着晴好的天气收获,水稻也要赶早插栽在高产期,玉米需要及时追肥,一件一件农事排得满满当当,芒种时节真是忙忙种呀。

  菜地里的小茴香已长得老高老高了,顶端那一截茎叶许是刚刚才抽出来的吧,颜色明显的淡了一些。春天播下的玉米也长得有一人高了,墨绿色宽大的叶子,肆无忌惮地向外伸展着,着急的想争夺去这地里所有的阳光和养分。黄瓜的藤蔓开始爬满了支架,肥肥的叶子、打着卷的触须,还有那翠绿带刺的小瓜,顶上还羞涩地挂着一朵小花。莴麻菜也不再是蔟拥着只顾长叶了,它的细苔也拉直了腰身一个劲地住上窜。沟梁上的旱地里,成熟的小麦高昂着饱满的穗头,风过之处,蕩起一阵阵的麦浪。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气息,那是混合了小茴香的默默幽香、莴麻菜的淡淡清香、成熟新麦的麦香和田地里堆沤的油菜壳散发出的味道,那是生长的气息。目之所及,每一个茎节、每一片叶子、每一株庄稼都较着劲的长啊长,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父亲在老家还留有一块秧田,那是一块从我有记忆起就种到现在的秧田。单从种水稻来说,这块田的条件确是再好不过了,典型的黄棕壤,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近几年,农田建设力度大,又新修了田间道路和排灌沟渠,收割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里,大大减轻了务农的辛劳。尽管如此,依然鲜有种地的年轻人。乡野的宁静散淡总是挡不住五彩斑斓的城市生活的吸引,村子里面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了,他们选择去追求向往的城市,宁愿背井离乡,也要趁着年轻在城市里漂泊打拼,感受那象征现代文明的快节奏时尚生活。

  与这蕴含着旺盛生命的广阔田地相伴的却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想想也真是无奈啊。

  父亲对这块秧田充满了感情,尽管体力已经明显不支,需要雇人帮种才能完成,但他还是每年都把这块田里栽上秧苗,在他看来,田就是种粮食的,不能任由这样荒着呀。我们也多次劝他,我和姐姐都不在身边,干农活给你帮不了,你年龄这么大了,干不动就算了吧。他总是说:“就种这一年,明年就不种了”。可是第二年他还是早早的就把田块整理好,又雇人提前把秧苗也育上。前些年,不理解父亲这费心费力的做法,家里也不缺这点粮食,加上种田的各种投入,要是算起账来还是一件赔本的事,所以打心底里还有一些埋怨。但时间长了,也就认同了父亲的做法,他既然喜欢就由着他去做吧。周末有空了,我也回家,帮着他侍弄他的菜地,经管他的那块秧田。当然,除了收获自家的各种应季蔬菜,每次都能看到父亲开心的笑脸。

  约定的这个周末栽秧,提前安顿好身边的事,我大清早就赶回家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栽秧是我最喜欢干的农活。在夏天这个酷热的季节,多数的农活都是伴随着一身汗水一身尘土,但插秧却不同,置身一片水田之中,感受到水的灵动,不知不觉中多少抵消了几分疲惫。当你挽起裤管,光脚踩在水田里,任滑溜的泥土从脚趾缝中哧溜哧溜冒出的时候,总是感到格外的亲切,仿佛整个身心都融入自然一样。忽然脚底下感到一阵的痒痒,惊的我以为踩到泥鳅或黄鳝了,赶紧抬起脚来看,原来却是一块泡在泥里的菜杆。

  栽秧是“三夏”中一项技术和体力兼备的活计。首先,秧苗要从秧母田里拔出来,这得全凭双手,用手指从软泥中把秧苗一根一根的扣出来,然后在水里淘去秧根上的泥土,用稻草扎成把再运到大田里。拔秧考验体力,须是半蹲的姿态,腿部要有力量,不长干农活的,第一次拔秧一定会让你的腰腿酸痛好一阵子。拔秧还讲究技术,手指用力不够可就拔断了秧苗,用力过猛又会扣伤指甲,手腕还要灵活的上下摆动来完成淘秧,这力度和动作只有在长期的劳作中才能拿捏的妥帖到位。

  栽秧也讲究方正规矩,先要拉起长绳将田块插出一行一行的“标秧”,再在每一块秧畦内均匀地插好秧苗,每行要端正,左右间距也要平整,把握不好就会把秧苗栽偏了路数。同在一块田里栽秧,我却发现怎么我栽的秧苗总是有些弯弯曲曲的,我请教父亲,父亲说:“你栽秧时只顾着低头看眼前的苗,一边栽一边还要抬起头看看栽过的行,把准大致的方向,这样就不会栽成弯行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只看着眼前的秧苗,而忽视了每苗秧之间细微的位置变化,如果不对着已栽下的行做些调整,久而久之行就偏离了方向,变得弯弯曲曲。我照着这提示,改进栽秧的方法,果然栽得端正了许多。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啊,有时候只顾着低头干活,却忘记了抬头看路,走着走着就可能偏离了原定的方向,而自己却全然不觉。

  我又仔细观察了父亲的栽秧方法,却发现他栽秧时根本不用停下来对已经栽过的路数,而且遇到弯曲的田块,他也能随弯就势的自由调整,或多栽一株,或少栽一株,总能栽成端直的线条,我真是佩服他有这样的本领。我寻根问底的探求原因,他却说:”栽秧栽得多了,规矩方正已记在心里了,想栽偏都不行”。把规矩刻印在心,融入行动,没有克意坚持,却让规矩变得那么自然,这大概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吧”。心中方正,栽出的秧苗也是方方正正的。

  日头还未偏西,这块田就栽完了,伸伸疲惫的腰,回头看着栽完的秧田,在夏日阳光映照下,一抹新绿分外清新,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的生机勃发,令人振奋,看着青青的秧苗整整齐齐排布着,心里满满的慰藉,感觉栽下去不只是秧苗,那一抹新绿,更是一种希冀,像是一股升腾向上的力量在不断增长。

  我在感触之中约略懂得了父亲为何要坚持着每年把田里栽上秧苗。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