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现象严重,数量锐减。“藏羚羊的忠诚卫士”杰桑·索南达杰为制止非法盗猎,经政府部门同意成立武装环保组织,两年时间里先后12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打击非法持枪盗猎团伙,在与盗猎分子斗争中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用生命捍卫可可西里的英雄赞歌。
从1994年1月得到索南达杰死讯那天始,到长篇报告文学《杰桑·索南达杰》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22年第4期刊登并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古岳用了28年。他对于杰桑·索南达杰介入最早,当年第一个把索南达杰事迹发表在报端,而后又写就了一系列新闻报道。或许,文坛上还会涌现诸多关于索南达杰的作品,但就跟踪酝酿思考和写作时间来说,就全面性权威性来说,还是古岳出版的这部《杰桑·索南达杰》首屈一指。
28年来,古岳一直在持续跟踪发掘索南达杰之死的后续。当年十几名涉案嫌疑人亡命天涯,每隔几年才会有凶手落网的新消息。但古岳一直在追踪,一直在记录,直到2020年所有嫌疑人全部落网。几乎每年元月18日索南达杰的忌日,古岳都会回忆索南达杰的往事。我以前从未听过我们的报告文学中有这样的采写记录者,他几乎是在代替主人公继续生活,我想,英雄也会为此感到欣慰。这部作品的产生实在令人震撼。
由于酝酿的时间长,反复考虑的时间久,这部作品在结构上比一般的报告文学复杂得多,内容也更充盈。一般作品可能从时间线索出发,而古岳设定的开头是悬念式的,从家属接到生死不明的噩耗开始写起,作者当年作为记者赶往现场,这一过程中很长时间都是生死不明消息不明,到发现遗体,到追溯主人公的往事,到可可西里的现实、藏羚羊现状,然后又是案件继续侦破,对索南达杰生前思想的整理,对其继承人的描述等等。作品的内容是反复穿插的,融合得非常好,其结构的复杂性堪称数一数二。一般说来,写纪实性作品没有这么复杂的结构,而这部《杰桑·索南达杰》不是沿着时间线索走,而是沿着思维纵深的线索在发展,其中还有对于悬念的设置等等,穿插得非常自然,也保持了一定程度上扑朔迷离的情境。可以说,作者的文体属于一种比较理想的报告文学文体,它既不是那种乏味的新闻体,也不是那种纠缠的小说体,在明快和形象两种格调中平衡有度、恰到好处,也彰显了作家不一般的成熟。因此,这部作品除了内容以外,它的结构和文体都是值得研究的。在今天的报告文学界,我认为可以推出几部模范文体,因为文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写作问题,即说到底业界和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告文学文体,是值得深究的。这部作品显然达到了可以推出的水准。
《杰桑·索南达杰》写出了一个比通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更复杂更真实的英雄形象。很多作品中塑造的英雄给人以平面的单向的印象,但是这部作品中的索南达杰内心是充满冲突的,仅凭这一点,人物形象就立得住、站得稳。作者写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索南达杰本想开发可可西里,后来发现这幅宏伟蓝图正在变成一场破坏自然生态的噩梦,所以他很痛苦。作品里写出了他的痛苦,用了很多笔墨,然后转为奋不顾身保护资源。那个年代,大家正处于一个时代的转折之前,没人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而索南达杰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冒着必死的信念力挽狂澜,以身醒世,所以他是一位先验的英雄。作者没有像一般报道着重写索南达杰如何奋不顾身和盗猎者斗争,反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来探讨他出发前的信念。实际上,在出发之前,索南达杰已经准备赴死了,为了大家当年一时还弄不明白的信念。所以,这是一个殉道者,他未必能够被那个年代的众人所理解,类似谭嗣同那样的英雄,而中国需要这种英雄。作者用了很大努力去发掘索南达杰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对自己的反省,写出了其内心的煎熬与行动的果敢,最后当然也写出了主人公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不是在他生前,而是在他身后。作品写索南达杰牺牲的第二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就成立了,第四年就成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了。实际上,作者也写出了索南达杰生命的延续。
最后一点,古岳写出了索南达杰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作者和主人公都是藏族人,深谙藏民族的精神传统。作品写到一些偷猎者对待野生动物的残忍,比如怎么剥藏羚羊的皮,然后让它腾空而起,过程之残忍让人不忍卒读。而在藏文化里,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蚂蚁高贵,这是需要人类反思的。所以索南达杰的精神也不是孤立的。作者写出了文化的底蕴,深刻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