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 龙雪哲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龙雪哲 1961年12月生,笔名“龙江”,网名“梦雅斋”, 湖南株洲茶陵人,中学教师,业余作家诗人学者。作品散见于县市省文学报刊与公众号平台。著有个人文集《生命的风景》《悠悠茶乡》,参与主编《三大学士故里》《秩堂镇志》《红旅茶陵》等文史著作。有作品获各级各类奖。
人生最忆学时光
蹉跎岁月徒悲伤,人生最忆学时光!看到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不会搞劳动,被迫做作业,总想玩手机,身为爷爷还得装孙子哄孩子,作为老师还得放下尊严求学生,我不禁伤感,更怀念少儿时光,希望有一种乡愁慰藉心灵。
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孩子一般要七八岁才发蒙读书,而且对语文和算术已经知道大半了。那个年代,读书好像吃饭一样天经地义,没什么压力,只需按时而已;只有玩耍才是最高兴最快乐的事情;懵懵懂懂的人就在不知不觉的玩耍中长大了。
我的老家东坑村就像一个大大的英文字母“Y”,坐落于罗霄山脉湘赣边界的湘东茶乡。发源于东南面老山岭的东江和发源于西南面皇雩仙的七窍泉蜿蜒北流,合流后汇入雩江滚滚北去入茶水。家乡,虽然偏僻落后,但是风景独好,一年四季花果飘香诱人,多半成为我们这些山里孩子的开心果和游戏玩具。那时候放学了,家长还在田地里忙活,我们较近的学生不是直接回家,多是在学校打球,或是在路上玩耍。只有路途远的学生必须赶路,山里太阳下山早,时有豺狼出没。跟他们比,我们幸福而自豪!
记得三年级第一次作文最有意思了。校长陈件牛老师教我们语文,他是个牛高马大的长子,满脸胡茬,看似吓人,其实和蔼可亲。作文题目是《我有一个愿望》,要求同学们先说后写,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人说长大了要当老师;有人说想当医生;有人说想从山上爬到天上去,看看山那边是什么、天上有什么;有人说想变成美人鱼游到海里去,看看海是啥样子,龙宫里有啥宝贝;有人说想要一对翅膀,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想把飞机打下来;有人说想要孙悟空的本领,能够七十二变,专打那些吃人的白骨精;也有人说长大了要找嫦娥做老婆,让大家羡慕他。反正大家很兴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老师摸着胡茬笑着说:“大家的愿望都很好,只要你们努力,将来都可以实现。快把你们的愿望写下来吧!”我还以为老师会骂我们呢,没想到老师很高兴,我们更开心了,好长时间还互相取笑呢!
最幸福的事是礼拜天和老师们捉鱼、吃饭。那时候,生态环境非常好,江里鱼儿特别多,不过蛇也多。一周只有一天假,就是礼拜天休息,外乡的老师很少回家。陈件牛老师第一次叫我们去捉鱼。他说:“上课我是你们的老师,捉鱼你们是我的老师,现在一切听你们的。”我们很高兴,而且很自豪。捉鱼的方法是:先把茶麸烧熟,再打成粉末,然后把辣蓼切细和石灰拌到茶麸里制成药粉,踩好点后上堵下截,等水小了,就把药粉撒到目的地,到处搅拌,鱼儿就乖乖地浮出水面乱窜,用渔网捞鱼就是了。江里的鱼很多,形状各种各样,一般都是小手指大到大拇指大,两指三指大的也有,但很少;螃蟹几乎随处可捉,团鱼比较少,大的有两三斤重;好看又好吃的有泡花鱼、梭梭泡、花尾巴、黄鲶和无骨鱼。在学校和老师一起吃饭,感到特别好吃、特别光彩、特别幸福。
最难忘的事是秋天捡白果。学校所在的大祠堂后面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我们叫白果树,有五六丈高,树兜要三四人合抱,每到春夏枝繁叶茂,每到秋天硕果累累,大风一吹就有果子掉下来,俨然是学生们的花果山、游乐园。晚上是不敢去的,听大人说山上有鬼,妖精会在晚上出来抓人吃人的,小孩子只能清早去捡。白果是好东西,煮着吃、煨着吃、蒸肉蒸蛋吃,好吃又滋补,简直是仙果。一到秋天刮大风,男孩子就无心上课了,估计快要下课时,就有人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女孩子讨要,男孩子很大方,觉得自己有本事,不仅不心痛,反而洋洋得意。这不影响教学吗?有老师也有家长建议砍树,幸好陈校长据理力争才保下来了。这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保住了一个乐园、一种念想、一份快乐!
不幸和遗憾的是,1973年茶陵县修建东坑水库,村民被迫迁移,老师和学生也就各奔东西了。不经意间几十年过去了,花开花落,人生几何?每逢面对现在的孩子,每逢想起自己小时候,难免感慨万千!蹉跎岁月徒悲伤,人生最忆学时光!那是一份美好的回忆!也是一份难得的快乐!
(本文刊载2016年《株洲日报》《茶陵家书》,收编于散文集《生命的风景》,获第五届茶陵县东阳文艺奖。)
人间最美是故乡
腊八节那天,远在老家的弟弟突然打来电话,老娘在电话里说“回来过年吧”。老娘的心愿好像岁月深处的呼唤,又唤起我眷念着故土乡村。
细细想来,自从多年前住到城里,我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有拜年而没有真正过年,退休后客居南国侨乡女儿家,含饴弄孙也是一地鸡毛。
走过千山万水,尝过山珍海味,梦里依然是家乡的味道。关山万里望明月,瀚海千年恋故乡,岁月深处在呼唤。
于是,我和老伴收拾行囊,告别南国侨乡,踏上回江南老家的路……
回到“湖南最美乡村”株洲市茶陵县秩堂镇,放眼望去是井然有序的良田、整齐美观的楼房、四通八达的公路、绿水青山的画面、“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以为是梦境是幻觉是理想,其实是真真切切的故土乡村。
秩堂地处罗霄山脉中段西部湘赣边界,是湘东一个边远山区,由高山、丘陵、谷地、旷野、森林、河流、村庄勾勒出来的古老村庄新农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500年,民间传说的历史5000年,考古发现的历史7000年!四条花溪如玉带,八面青山若画屏,名胜古迹布棋盘,历史文化罗星星。
我的老家尧贝岭所在的马吉村,比改革开放前扩大了好几倍,学校、医院、图书室、娱乐城、便民超市、农家乐饭店、老年活动中心,应有尽有。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村里村外土肥物饶。村民的房子大都是新房加老屋式的庭院别墅,新房住人,老屋放东西,周围栽树养花种庄稼,远观似仙境迷人,近看如苏州园林,雅俗共赏,令人欣羡。
我是个性情中人,喜欢参加活动,倾情释放忆童年,返璞归真图开心!来到村部,村里刘秘书热情地接待我,问我喝什么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恰熟茶”。
此时,村部旁边的祠堂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客人们正在喝茶,男人“恰熟茶”,女人“恰滚水”,都用大碗,俗称“大碗茶”。“茶”的历史源于炎帝神农氏在景阳山秩堂境内发现“茶之妙用”,距今六千多年。男人聚会,大碗开水放茶叶或盐姜,桌子上摆几个点心,也就是茶乡“欢茶”,随便侃大山;女宾串门,往往带着小孩,为了让大人小孩都有东西吃,习惯用大碗配以酱品、盐姜、盐萝卜、红枣、花生、干豆角、红薯干等熟食点心,喝茶聊家常。如果是好事需要请女宾们喝茶,就叫“恰滚水”,得准备大量茶碗、大锅滚开水,被邀请的妇女们也会呼朋结伴地前来应酬。“恰熟茶”是人情往来,“恰滚水”是喜事答谢。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期的源头,茶陵是中国茶文化最古老的故乡。喝茶,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家教、家底、人品无不彰显,好像考察求得认可,大家乐在其中。
听说老邻居东山叔的孙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要在农村结婚,老娘要去指导媳妇们做“欢茶”,演唱《送嫁歌》,我便去观摩凑热闹。
“欢茶”,是点心的总称,是家乡的手信,是游子的乡愁!原材料有讲究,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头茬货,细嫩香。做年货的重要基础就是函舂粉或砻磨粉,舂得越细或磨得越精,做出来的点心越好吃。
冷水饼是农家待客的主要“欢茶”,起源于南宋。相传南宋驸马仪宾谭斗南携夫人玉迪公主回乡探亲,有几户人家拿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招待,便商量着一起磨米粉做冷水饼,用油煎炸,结果做出来的点心黄灿灿香喷喷脆生生,大家都喜欢吃。后来,玉迪公主把神仙云雾茶和冷水饼带进皇宫,深得孝宗皇帝认可,因而喝茶成为当地传统习惯,而冷水饼成为当地一种传统美食。
按照习俗,进入腊月,往往是邻居妇女们凑在一起,今天帮我家、明天帮你家,各家各户忙着做年货,主要做冷水饼、糯米条、酿豆腐、汤米粉。年货做出来,你送我品,我送你尝,互通有无,美食共享。尤其是妇女们演唱的的《送嫁歌》古老得荡气回肠:
看见那座山哟望见那条河,
舍不得的人哟要出山谷谷(方言读guo),
舍不得的人哟要出山谷谷……
看见那座山哟望见那条河,
舍不得的人哟出了山谷谷,
舍不得的人哟出了山谷谷……
舍不得的人哟孝敬好公婆,
记得雪花飘哟回来看娘屋(方言读wo),
记得雪花飘哟回来看娘屋……
吃着“欢茶”,听着民歌,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感觉到一种古朴而又美丽的乡愁。
回到家,我有个好奇的问题,关心地问弟弟:“村里的贫困户都脱贫了吗?乡亲们生活得幸福吗?”
老弟得意地说:“党的政策暖人心,扶贫攻坚显成效。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地方党委和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商贸活镇、文化强镇’四大战略,生态种养形成合作社,先富后富帮扶贫困户,最穷的人家也买了轿车,村民早就脱贫奔小康了。我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现在,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乡亲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当然活得幸福!”
老娘自豪地说:“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中国人活得像神仙一样。我原想能活七十岁就不错,现在活到九十了,还想活到一百岁呢!”
老伴笑着点评:“这是典型的中国新农村最美乡村!”
老娘又感慨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感谢这个好时代!”
这个春节过得很快乐,观赏“农耕园林”种养美,感受“文化遗产”艺术美,参与“民俗活动”人情美,我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
家宴上,我不无羡慕地对弟弟说:“农村比城市活得洒脱!”。老弟诚恳地建议:“古话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老哥老嫂回来建房子吧?养老还是农村好!”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听说我又要去南国侨乡,乡亲们依依不舍,纷纷把土特产送来,大包小包塞满车。我客气地说:“不要这么多,超市里有买!”老娘嗔怪说:“超市里的东西哪有土生土长的干净好吃!心里记得乡亲们就好!”我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礼品,更是浓浓的乡情,还有绵绵的乡愁!
车子驶出了村庄,我却恋恋不舍泪汪汪。故乡啊故乡,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你是我心中最靓丽的风景,你是我心中最温馨的回忆,你是我心中最深情的牵挂!乡愁不老,岁月不老,人间最美是故乡……
(本文首发2023.06.03.《茶陵犀城文艺》,转发2023.06.04.《湖南红网作家》,获中国散文网2023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赶山放羊赏菜花
“金黄灿灿染三春,映日摇风自散馨。”又到阳春旅游季,回到茶乡赶山放羊赏菜花,说不完的传奇,总想回的故乡。
市文联组织作家诗人记者采风,为湖南省第三届油菜花节茶乡会场作宣传:“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油菜花儿开,茶乡等你来!”
茶乡是罗霄山脉西麓湘东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山区,因远古神农在此发现“茶之妙用”而得名,曾经是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如今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湖南最美乡村。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采风团进入茶乡,我回到故乡,看到的是新时代的世外桃源:洋楼园林接蓝天,公路网络通山巅;生态种养齐致富,黄发垂髫乐开颜。
采风第一站就是茶乡油菜花海。阳春时节,正是一年踏青赏春的好时机,茶水流域两岸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尤其是长天垅万亩油菜花开得灿烂多姿,在微风中摇戈、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给乡间的田野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村舍、道路、山峰皆融入金色的海洋,茶乡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彩画令人赞叹。参加采风的作家诗人顾盼不暇,拍照录像、吟诗作赋,沸腾了茶乡的春天。
记者问:“这里的油菜种了多少年?”
文旅解说员说:“考古证明,茶乡人类在七千年前就发现并栽培油菜,比外国要早三千年,中国是世界上油菜最古老的故乡!茶乡是中国油菜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
采风第二站是参观乡村博物馆。不知从何时起,茶乡便有了“赶山放羊”的习俗。过去,山里有老虎,难免发生老虎吃人吃牛的故事,乡亲们不敢轻易进山,然而山里人穷,又要靠山讨生活,尤其是大包小包要搬下山,于是先民们想办法发明了“赶山放羊”。
所谓“赶山”,就是大家相约结伴进山,一边喊号子唱山歌一边采山货,老虎听到众人的喊声自然远遁。所谓“赶羊”,就是把山货绑在木排上,约定时间顺序首尾相连“顺风溜”拖下山,一般女人小孩在前面引路,男人老人在后面打理;到了河边就放木排,顺水推舟。男人进山,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披肩”。所谓“披肩”,就是祖辈们发明的披在肩膀上用来挑担子、扛木头时保护肩膀、减少疼痛的牛皮肩。
农历二三月,阳春加雨季,万物疯长。有道是:“三月桃花开,河水涨起来;百鸟发情了,男女盼相爱。”山里人,男的健壮,女的漂亮,尤其山歌唱得好。一到“赶山放羊”的季节,山山岭岭、水水弯弯到处是山歌号子飘来荡去,呈现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然而,青山不问兴亡事,崎岖依旧送路人,乡亲们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清苦生活。
有人疑惑地问:“河里的水这么浅能放排?”
解说员说:“以前生态环境好,野生山货繁衍多,那时的河水很深,便于‘放羊’,鱼儿也很多,明代徐霞客游览皇雩仙后到艻市就是坐船而去的。1958年大炼钢铁后,生态逐渐被破坏,老虎也绝迹了。21世纪以来,政府重视环境保护,茶乡又逐渐恢复了原生态,现在到处是绿水青山笑开颜。河水浅是因为自来水通往千家万户!”
采风第三站是“农村经济合作社”。记者问:“过去‘赶山放羊’讨生活,现在科技发展了,农民致富了,怎么还有‘赶山放羊’的苦差事?”
解说员自豪地说:“今天的‘赶山放羊’与过去大不相同,再不是喊号子唱山歌采山货的苦日子老黄历,而是汽车自驾游或旅游购物车接送,参观种养场采购山货,光临农家乐品尝美食。以前赶山是养家糊口,现在赶山叫文旅休闲慰乡愁。精神状态好,幸福指数高。”
湘东茶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照时间足,无霜期长,适宜万物生长。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路上,政府政策给力,村民合作齐心,划定水山保护区,保护动植物和自来水,大力开发荒山,发展经济林、种养场。经济林主要有杉树、松树、楠竹、油茶树。种植业主要有茶叶、橘子、脐橙、板栗、杨梅、枇杷、罗汉果、柚子、黄桃、香菇、木耳、生姜、大蒜、白芷等。养殖业主要有家鸡、野鸡、山羊、香猪、黄牛、喂草鱼、蜜蜂等。有本地人返乡创业经营,也有外来户承包发展。
总之,村里组织林业加种养模式,政府党建扶贫,村民合作共赢,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到假日,常常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一片热闹繁华景象。
采风第四站是参观学校。看到母校崭新的教学楼,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味,见证沧海桑田变化万千,尤其是小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儿童诗,让我们刮目相看。
作者A朗诵《母亲河》:“母亲是美丽的河,我是欢跳的鱼儿;流水是她的微笑,浪花是我调皮的歌。”
作者B朗诵《山的梦想》:“父亲是一座大山,用爱做成脊梁,撑起一片天空让我飞翔……我要飞到远方,去看山那边的梦想。”
作者C朗诵《油茶花》:“奶奶的乡愁,是家乡的油茶花,不与春天争艳,却在秋天满枝丫,白的似雪,红的如霞,好像绽放不够,冬天还要开花!”
采风的作家诗人记者无不称赞,感受到小作者童稚的言语里流露出来的幸福、自信和自豪。我也体会到,与我们小时候比较,现在的孩子素质高,最是文化能致远。
采风第五站就是农家乐吃饭。茶乡美食叫土菜即家常菜,民国时期叫湘菜,也是乡愁,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传承于民国,发展于当代。尤其是湘菜之源“祖安家菜”,讲究色香味,重在选切烤。
菜单上的“乡愁美食”可谓“满汉全席”,招牌菜有“曾历寒冬柴火熏,方成烟色溢香芬;清蒸爆炒皆随客,美味名声远近闻”的腊肉,“棱状分明四角方,盈盆秀色灿金黄;油光亮泽无肥腻,酥糯融和满口香”的红烧肉,“选料烹调技妙当,养生滋补性能强;铁锅柴火茶油焖,和尚闻香也跳墙”的狗肉等,尤其是“肚子蒸狗仔”“酱姜萝卜炖母鸡”“十全十美全家福”的传统席,让人大快朵颐回味无穷。辅佐干菜有干笋、豆角、香菇、木耳等干货,菜园里有顾客可自采可自烤的各种时鲜蔬菜,返璞归真养生健康。
美食离不开茶酒,“文章一壶酒,联诗半盏茶。”这里的冬酒美称“琼楼玉浆”,这里的烧酒戏称“茶乡茅台”,茶乡什锦茶更是闻名遐迩,历久不衰,成为海内外同胞游子的绵绵乡愁。大家吃饱喝足,纷纷抢购山货,带回去与亲朋好友分享,都说不虚此行。
沧海桑田新农村,美丽茶乡春更美。放眼望去,到处是人山人海赶山放羊赏菜花,尽情分享大自然的惠赠。
记者对我说:“今日茶乡真是新时代的世外桃源,美轮美奂!龙老师,你是茶乡人,有何感想?”
我自豪道:“赶山放羊赏菜花,乡村振兴新气象。我的家乡风调雨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变化万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山水养眼空气好,幸福生活指数高。我决定结束客居异乡,回老家建房定居……”
(本文首发2023.10.22.《湖南红网作家》,获中国散文网2023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