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牛马嘴》:一幅江汉平原农村人文风俗的水墨画

《牛马嘴》:一幅江汉平原农村人文风俗的水墨画

2024-06-26 10:13:23
浏览量:

夜深人静的时候,皎洁的月光随书香飘落枕边,一缕乡愁悄然袭来,轻而易举地将我带回江汉平原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老屋、水杉、荷花还有那些至今仍然在土地劳作的父老乡亲,他们一一走进我的梦境。细究此梦浮现的原由,我想大概是深受长篇小说《牛马嘴》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情表达感染所致吧。

《牛马嘴》是海军退役大校柳宗龙所著长篇小说,于2023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初次被这本书打动是编辑的推介:“小说把人性与文化融合在江汉平原地区乡村变革的时代浪潮中进行检验与透视,把爱情与仇恨、真诚与虚伪放在同一个名字同一种颜色的土地上加以对比。高低起伏的呐喊、抑扬顿挫地吟唱,唱出一首人性的悲歌,土地的悲歌,牛马嘴的悲歌。”

《牛马嘴》是一幅江汉平原农村人文风俗的水墨画。作者特意将故事的背景安排在全国脱贫攻坚决战之时,以江汉平原牛马嘴村为载体,以原本痴情于初恋却不幸坐牢的“汪仁”出狱后回到牛马嘴村的见闻经历为线索,徐徐展开。

《牛马嘴》没有依靠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小事件和小人物彰显大主题,紧密围绕当下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展开。小说以平和的文字和平静的口吻,讲述牛马嘴村农民的生活和心态。例如,通过牛马嘴村土地流转准备用于种稻养小龙虾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事件,真实刻画了新时期农民新旧观念碰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搏弈、人性人格交锋的苦闷迷惘以及农民憨直而朴实的品德,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复杂心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众新旧农民的典型形象。解放前参加革命、一心为公的老书记冯少义;爱情被金钱挟持的柔弱少女兰香;含辛茹苦、勤劳朴实且深明大义的母亲杨菊梅;忍辱负重、心地善良的大哥汪成文;自私自利的大嫂刘响英;不择手段追逐金钱的二哥汪成武;为村民操心劳神的致富带头人、现任村支书王良山;挨过国民党刺刀、正直粗旷的原村民组长王再川;视土地如命的种田能手陈中财;浪子回头、侠肝义胆的犾友马贵亭;敢恨敢爱的离婚妇女姜风华;飞扬跋扈的狠人王婶;挖空心思要找出致使父亲残疾的人的王之寿;还有泼皮无赖周昌辉……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牛马嘴村的众生相,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经改革开放洗礼后的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同40多年前不能同日而语。正如本书后记中提到的,“如今农民焕然一新和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追求,他们在担当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获取应有的物资财富的同时,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彰显了新时代农民的价值”。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汪仁的结局无疑属于悲剧,他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面对时代大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沉溺于旧的观念,思想守旧僵化,举步不前,犹豫不决,再加上性格偏执懦弱。他的人生经历警示人们,虽然农村富裕了,但仍有不少农民有着新旧观念碰撞的痛苦与无奈;物质脱贫之外,农民的精神脱贫,以及他们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作者出身于农村,十八岁时参军入伍,服役近40年。尽管工作生活在北京,但他始终对农村、农民、土地、家乡怀有浓厚的情感,并且对农村的未来饱含着深切的希望与信心。正因如此,小说各个篇章都有大量对农村场景的描写,像是“村里过去有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门楼,有褐色的青石板村道,村口有鸡鸣狗叫,有肚子圆鼓鼓的黄牛水牛,有肩膀上扛着犁的庄稼汉,屋前禾场上有滚着铁环的小孩……水塘里有嘎嘎叫的鸭子”。每读至此,读者便会感知到扑面而来的浓烈乡愁。作者的一唱三叹,实则是于心底深处抒发着对土地的挚爱、对农民的深情。其不遗余力、倾尽笔墨诠释的乡愁,更是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