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吟诵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大部分人耽于其艺术的高妙,似乎不觉得这和北京有多大联系。
仔细梳理关于北京的诗歌,就会发现其中对于游侠的歌颂一脉相承。一般学者谈及北京文化,常常会引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本是齐国人(今属山东),长在卫国(今河南北部),但他打动不了卫国人,漫游燕国,和燕国的高渐离成为好朋友,在燕市(大概当时蓟城的集市)纵酒歌哭,旁若无人。后来被燕太子丹器重,演出一幕刺秦的大戏。虽然终究是一场悲剧,但其志可嘉,阮瑀、左思、陶渊明、阳缙、骆宾王、王昌龄都写诗赞颂他。贾岛说:“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贾岛是唐朝范阳人,大概属于今天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今有贾岛祠及其衣冠冢。
“虚死”“节烈”是北京诗歌,尤其是关于北京的早期诗歌,特别重要的内容与特征。曹植曾经随父出征,亲身感受燕蓟文化,所以才有了慷慨激昂、辞藻精警的《白马篇》。张华曾出镇幽州,为西晋安定幽州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博陵王宫侠曲》“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俨然是《白马篇》的延续。曹植、张华开创了游侠诗的先河,鲍照、沈约、孔稚珪、王僧儒、徐悱、杨广、王胄诸人的《白马篇》都是在向曹植致敬,充分展露了北京诗歌风骨棱层的一面。戴皓《度关山》说:“博陵轻侠皆无位,幽州重气本多豪。”我们常常说六朝绮靡,但南朝不少诗人对幽州游侠也多有歌咏,展示了南朝风流雄豪一脉。
唐朝的边塞诗继承了这个传统,风骨遒劲,名篇迭出。李颀《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王昌龄《塞下曲四首》“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明显化用了张华诗句);以及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出自蓟北门行》《行行且游猎篇》《侠客行》;元稹《侠客行》……都是曹植、张华的后影。张协《杂诗》说:“风土安所习,由来有固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幽州成了中国游侠文化的重镇。
《隋书·地理志》说幽州这个地方“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故班《志》述其土风,悲歌慷慨……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陈子昂感激忠义,任侠使气;李白嵚崎历落,骏发豪放;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他们虽然不是土著,但其性情与幽燕地域风习深相契合,所以他们写下很多关乎幽州的诗歌,也特别脍炙人口。幽燕风物,尤其是幽州台(也叫黄金台、燕王台、招贤台)让诗人们感慨燕昭王的礼贤下士、乐毅的功败垂成,因此感发出怀才不遇的呼声。陈子昂“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沉”;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高适“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诗人唱响了无数报国无门者的心声。
唐朝诗人中,卢照邻、卢纶、卢仝出自范阳卢氏。张说、张九龄攀附张华,自称出自范阳张氏。贾岛、高骈是北京人。其中作为“开元之治”的重要推手,张说与苏颋(袭爵许国公,亦曾拜相)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曾兼检校幽州都督,虽然不乐居边,写了一首《幽州新岁作》,难得反映幽州柔美的一面:“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他召来的孟浩然写了幽州的元宵景象:“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在古代诗歌中,除幽州游侠外,幽州骑也是一再映入我们眼帘的相关意象。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当然是幽州骑的具体描写。
古代燕国与胡服骑射的赵国一样,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相接,所以骑兵建设很早。东汉名将吴汉曾经作安乐(今北京顺义西北)县令,在听说刘秀经略河北时候,游说渔阳太守彭宠:“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宋末徐钧咏吴汉:“智谋勇略已过人,况拥幽州突骑兵。”可以说,在东汉建立过程中,幽州骑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后来安禄山反唐,一开始风卷残云,也主要是依靠幽州骑兵的力量。所以杜甫在《渔阳》一诗中写道:“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
我们无法设想,如果没有北京文化支撑的唐朝边塞诗,会缺损多少。略加考究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唐王朝的边疆地理,正北回纥相对稳定,其西北边关首推位于今天甘肃的阳关、玉门关,东北边关首推位于今天北京的居庸关、古北口。约略地说,古老的北京地区,承载着大唐边塞诗三分之一的地理空间。
后来文天祥、于谦、杨继盛、谭嗣同的烈士情怀,与游侠诗和边塞诗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元好问写过一首《江城子》:“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翻翻新出版的《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启发我们不禁更多地思考很多名家名篇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古代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珠,无疑是北京文化内涵挖掘的一块大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