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书信》(第三辑):埋藏在书简中的珍贵记忆

《书信》(第三辑):埋藏在书简中的珍贵记忆

2025-05-09 11:59:29
浏览量:

《书信》第三辑终于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得以再次透过一封封承载着历史丰富信息的书简,触摸前人超越时空的情感与智慧。本辑尽力做到“名人”与“民间”的兼顾,既关注诸多名人之间的往来书札,也涵盖那些充满温情与故事的民间通信。每一封信都是家国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见字如面”栏目中胡潮晖整理的《资源委员会档案所见竺可桢佚函辑录》,通过38通公务信函,得以一窥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在内忧外患下的真才实干。这些信件对研究竺可桢的日常工作和浙江大学西迁的历史不无裨益,其间所流露出的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情关切,尤为令人动容。王圣思整理的《辛笛致唐祈书信五通》,是“九叶诗人”之间心灵的对话,三十多年前结下的文缘诗谊得以接续,快慰之情溢于言表。宋一石整理的《程千帆致施蛰存未刊书信二十通》、马国平整理的《何为致徐开垒未刊书信十五通》,为文学史提供了种种细节。特别是程千帆、施蛰存两位文史大家的君子之交,在文学上的互相欣赏、命运上的互相同情,足以垂范后世。恢复联系后,程千帆给施蛰存的第一通信就有近千字,其中述及詹安泰、任中敏、吴奔星、孙望、唐圭璋、夏承焘等老友近况,不啻当时学界之群像。范笑我整理的《钱君匋先生的十通来信》,交代了钱君匋晚年生涯中关于捐赠、办展、画集出版等事的细节,更是颇见其鲜明的个性。

在“简事书缘”中,叶瑜荪的《延伫词宿徐行恭》带我们重新“发现”了一位文化界耆宿,感受他不平凡的才智与履历。陈子善的《一封最短的信》以有趣的视角,回顾了一段简短而意味深长的往事。张振刚的《林斤澜给我的信》、书同的《与姜德明先生的一次书信往还》拉近了我们与文坛前辈的距离,尤以林斤澜有关文学人物与作品的评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吴心海的《一段〈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引发的往事》、赵东旭、李文军整理的《从杭州到“北大荒”》,都通过书信这一载体,还原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世界,虽都是“小”人物的命运,却是完整的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雁素鱼笺”栏目同样精彩纷呈。梅松的《一回相见一回老》对吴昌硕致表弟万春涵的信札做了精心考释,可补吴的艺事与家事史料之不足。金传胜的《茅盾致姚蓬子的一封信》、张翕然的《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不仅本身具有文献价值,更让我们看到了书信所独有的学术内涵。据张文披露,一生致力于《红楼梦》改编工作的剧作家赵清阁在致胡文彬的信中,曾对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对“明写秦可卿天香楼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在改编话剧时,只敢于为完整人物性行而稍作改动,但也必须依据原作,遵循情、理逻辑,使之能合情合理,比如我对宝玉性行的处理,我认为他爱黛玉是忠贞不渝的,高鹗写他出家的结局很自然可信,而遗腹留子一笔似有画蛇添足之感。”这在当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故纸陈香”栏目中,《由〈上恩帖〉看欧阳修与司马光的交集》《明太祖书谕中的“君父”》《明人姜立纲的两通手札》三文,关注古人书信,有意揭示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更多细节。其中,朱元璋敕谕子侄之书,不仅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皇家秘辛,还呈现出朱元璋亦君亦父的复杂形象。

“尺牍论学”继续推出沈津的《笺谈古籍》第二批,均系写给已故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先生的,谈古籍聊生活,那种开诚布公的交友之道最见古风。这次新增了吴格整理的《南浔旧事》,内容多反映已故文献学家周子美先生对故乡友人编纂地方志的指导,言语真诚,交接得体,句句可见老辈学人的涵养。难怪吴格会不由地感叹道:“周老晚年除指导文献学研究生,平日勤于书札答问,各地同行及师友凡有函至,莫不随手作答,银钩铁画,挥洒成章,出手极为迅捷。重读答覆朱从亮讨教书札,可知周老于故乡南浔镇志编纂,穷源竟委,曲尽表里,所述掌故,娓娓可听,天遗此老,足称南浔古镇旧闻之渊薮。”

“海关密函”中,《外籍税务司笔下的浙江(三)》这次聚焦“五卅惨案”后浙江各界的动态,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此案的经过及当事人的诡秘心思,再现了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而“万金家书”栏目则带来了《父子家书录(一)》,通过上世纪50年代一对普通父子的往来书信,让我们触摸到那个风云激荡、百废待兴的时代,人们蓬勃向上的心境与风尚,是鲜活的历史文本。

第三辑中所收录的这些书信,无论是名流之间的往来,还是普通人的家书,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跳动的思想,读者可以据此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愿《书信》能够继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广大读者激活更多被历史埋藏已久的珍贵记忆。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