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张甬东诗词集《乡望集》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隆重出版,全国发行。
图书简介
本书分为“游记篇”“花鸟篇”“山水篇”“人物篇”“感悟篇”五个部分。是作者近20年发表于报刊杂志的诗词汇总。这本书题材广泛,情感真挚,语言清丽,典雅随性,以记录身边景、身边物、身边人等为切入口,借景丰富诗的意境、提炼诗的主题,通过凝练的语言去概括生动的哲理。从总体上看,诗集里的大多数诗,都写得颇为简洁、含蓄,且短促有力,有一定的蕴涵。
名家序言
浅谈古体诗的“比、兴、赋”
◎曾凡华
清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说了句大实话:“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张甬东先生的古体诗集《乡望集》正是应了此说,通篇都在“写景、言情”,只是其“写景”并非“一过目而已望”,而其“言情”则“往来于心而不释”……
袁枚与张甬东同为江浙人,皆学成于杭州,游走四方以诗词为好,只是所处时代不一、经历不一。前者系乾隆四年进士,做了几年“尔曹州县吏”之后,自觉无趣,遂辞官出游,“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著述颇丰。作为后之来者的张甬东,毕业于杭州大学之后,在职场拼搏多年,稍有积蓄即浪迹江湖,遍游祖国大好河山,并在行旅途次以诗记之,写景之外兼感怀世事、嗟叹人生,虽无袁枚之才,却有士子之风。其所作多为古体诗,“集腋成裘”之后托友人嘱我为序,因感其“诗意栖居”之生活态度,才勉力允诺。
我知道,序是不好作的,不能轻易为之。一是“费力”,所谓费力,是要费大力去读懂、读透作品,这与一般的轻松阅读不一样,就是要沉下心来反复读、反复琢磨,一定要读进去,读进作者的心里去,特别是古体诗,“地皮雨”式的“一带而过”是读不出诗的内蕴的,须潜心细读深悟才能得其要旨;二是“劳神”,这里的所谓“神”,不是“下笔如有神”的“神”,而是孟夫子说的“苦其心志”,即夙兴夜寐,苦苦思索,取精华以彰显之,择糟粕以评析之。我这里指的“糟粕”并非“垃圾”,仅为“非美者也”。张甬东的诗,“精华”多多,但也有“糟粕”,这里指的是“不足”与“寥误”。
除此之外,为诗作序,须有诗意——无论行文叙事皆然。这一点,鲁迅就是榜样。他在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的诗集所作的序即《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弥满了沉郁的诗意,评诗之语亦为诗——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连迭六个诗意的比喻,节奏富于音乐性和韵律感,使一篇短短的序文,具备了一种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由此看来,一篇诗序若无诗意,又无疏导之力与点化之功,只是望文生义,敲点边边锣,对作者而言,算是轻慢;对读者而言,便是罪过。
在我的眼里,诗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张甬东的诗创作来看,他也是读了很多诗书的,虽不是“破万卷”,也算是“穷老尽气”得了其“阃奥”的。因此,他“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首诗”的躬行者,其《乡望集》的出版,即为明证。
《乡望集》共五辑;分别为《游记篇》《花草篇》《人物篇》《山水篇》《感悟篇》。这也应了孔子概括的“兴观群怨”四字,只是“言情者”居其一罢了(《感悟篇》)。其实,诗作者在《人物篇》与其他篇什里,也有不少“言情”之处,只是归类的纲目有别罢了。
顾名思义,《游记篇》里的诗多为旅游之记。他上天目,游普陀,日观雷峰塔,夜宿四明山;他春临淡溪,夏走温泉,秋访西宁,冬过松江……其中《西北山行》《四明山夜宿》《初春上红佛寺》等篇什,字句工丽、修辞得法,虽是走马观花的游记诗,却写得颇有蕴意,具古人之风。
《花草篇》吟花咏草,虽为前人写尽,却也有他自己的新发现。如《秋江芦花》,他就发现了“芦花”随步春天的喜悦之状,以“莫笑”作反衬,一改前人写秋江芦荻的愁绪,翻出了新意。另有《泡桐花》也写出了新的内涵——“泡桐生老宅,深巷无人睬。淡雅藏不住,阵阵清香来。”若不是穿凿附会,我觉得“泡桐花”是有寄托的,有李商隐“幽人不倦赏”之寓意。
后汉郑众说过:“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其实,“兴”有两种:一是置于诗的开头,来引起所兴的事物,如《关睢》诗的“鸠”;二是引诸多草木鱼虫来显示用意的,如屈原的《离骚》。
陆机在《文赋》里说“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意指对别人已写过的意境,须规避掉,应写人所未写——写未开之花,才鲜美。大凡写景咏物的诗,都需细心体察,凭着诗人敏锐的观察,才能写出自己独有的感受。看得出来,对于此论,张甬东是心领神会的,他也试图在自己诗的创作中,按照这一原则,去努力实践。
《山水篇》这一辑,似可以与《游记篇》归于一类,因为其“游记”的多为“山水”,而“山水”也多被其“游记”。好在诗人有诗的灵性在握,于“山水”之外,找到一些“人性”的因子——“三潭月漫桃柳舞,春景易逝梦回驻。文人墨客数辈出,料胜西湖几近无。”张甬东在杭州求学,在文人咏叹无可计数的“三潭印月”风景地,找不到诗的突破口,唯有叹息,然而在叹息之余,却无意中跳出了一缕与众不同的诗的灵感,生发出一些人生的感悟,这大概就是“兴”之所致吧!
后汉的郑众还说:“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起也,取譬引类,启发己心。”这也是颇有见地之言。张甬东在他的《人物篇》及《感悟篇》里,颇爱用“兴”的手法,但主要用的是“赋”——赋可写景叙事,亦可述志抒情,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借景丰富诗的意境、提炼诗的主题,通过凝练的语言去概括生动的哲理……前人关于诗歌写作的这些教诲,张甬东是铭记在心的,也是在他的《乡望集》中汲汲以求的。从总体上看,这部诗集里的大多数诗,都写得颇为简洁、含蓄,且短促有力,有一定的蕴涵。
如他写的《崇仁古镇》中:“繁华铅尽总归静,人留轶事宅留名。灰墙高楼纵横巷,日日穿梭唯清风。”
《居山乐》:“晨醒闻鸟鸣,日梭芳草间。晚霞落远峰,吟归见炊烟。此时该当休,品茗半日天。清风送我闲,自由在青山。”
《牡丹》:“牡丹竞芳在亭园,不见乡野一枝艳。日日妆剪为谁开,几日芳菲几日怜。”
作为“书痴”的我,特别欣赏他的《书痴》:“此生有幸为书痴,权贵物欲不所迷。任来阅尽万卷书,自有清静一天地。”诗中有赋陈、有比兴,且文采斐然,尽管格律上不一定准确,却意味深远,能让人感悟到内中的另一层命意。
此外,作者在另一些诗句里,更是将这种诗的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
“叶落秋声(风)又重起,劳雁纷飞并声啼。”(《望乡》)
“奈何人生也如此,唯此平等无贵贱。”(《残荷》)
“人生曲折平常事,妙诗多从失意出。欲达高峰哪有直,迂回高低皆为路。”(《乐者赋》)
“人间悲欢台上演,离乡颠沛台下咽。”(《戏班》)
……
这些诗句的对仗、承转虽用得不是太熟练,但诗的理趣显而易见。
在序的最后,我还是引用诗集的最后一首压轴诗《元宵节》来作结尾:“元宵节后泪滴滴,又是背井离乡时。村边回头频频望,不知何时是归期。”
我以为,此诗正合诗集的题旨,诗人将回望自己的故乡,写得情深意切,若是回望自己的诗呢?是“泪滴滴”还是“笑吟吟”?抑或五味杂陈……
是为序。
(曾凡华 历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长征出版社、线装书局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艾青文学院院长。)
——该文已发表在《文汇报》《四川日报》
作品欣赏
登黄山
直上山巅天地蓝,高远空灵无相伴。
松涛清风送我语,白云驾我观群山。
初春游淡溪
枉费冬去暖来迟,已是春风不相识。
好烦春日烟雨长,无奈春花合我意。
杭州缘
杭州在学四年载,足印山水慨情怀。
豪游胜景遍神州,还是杭城入梦来。
芍药花
芍药不比牡丹花,却见人爱进万家。
芍药赏尽春逝去,唯将暮春也惊华。
梨 花
村前隆地喜种梨,淡雅品洁且相宜。
桃红柳绿撩人醉,梨花素净沁心脾。
水岸杨柳
江南溪流驰纵横,迎风招展见杨柳。
此物春风最轻浮,水岸缠绵银月幽。
捣衣碎月拂愁去,止静复圆又上忧。
不见思女娇容脸,柳丝成断随溪流。
庐 山
云横巅峰欲成雨,秋风忽来驾仙去。
悠悠白云跃青山,几曾停留几曾许。
春漫西湖
三月杭城柳丝飞,千里烟雨草木醉。
从来山水解伤愁,哪知西子多情泪。
泡桐农家
踏青过山叠翠扬,春风扑面解愁肠。
泡桐树下茶农家,不见主人只闻香。
正曹公
逐鹿中原皆草莽,文韬武略唯曹臣。
不知奸雄何时称,料妒才贤集一身。
枭雄一立百王灭,铁马干戈闲来文。
仰望耀星有几颗,功名自在震乾坤。
渔家女
千里碧波无定时,日月沉浮伴孤寂。
望海无尽几船归,一轮清月迎潮汐。
游 子
古樟岸立清溪流,少离难回奈愧疚。
岁月留痕总关情,回首最忆是乡愁。
往事如歌
人生烙印几春秋,逝将不回终成惆。
往事如序今是歌,纵情哪能不泪流。
领 悟
哪有忧愁哪有人,此乃生活莫生恨。
人生曲折千百回,身许美景览不尽。
乐者赋
人生曲折平常事,妙诗多从失意出。
欲达高峰哪有直,迂回高低皆为路。
作者简介
张甬东 笔名平凡,浙江嵊州市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08年发表长篇小说《情女》。擅长古诗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