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 黄慈洲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黄慈洲 大学本科,具有中文、经济管理、监所管理等专业学历。还获得写作、新闻学和法律等多个专业单科证书。高级警官。曾任海南省监所管理专业自考《大学语文》教师和《海南法学》、(海南)《预防犯罪》杂志主编、副主编。中国散文网会员,海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司法行政系统文联理事、作家协会理事、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被10多家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编著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忏悔与新生》《感悟》。发表新闻通讯300多篇,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小品文50多篇,论文近30篇,硬、软笔书法作品5幅,摄影作品20幅。散文《椰树赞》获第三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奖。二幅硬笔书法作品在海南省书画院参展,并被编入海南省第三届硬笔书法家作品集。所有论文还在国际或国内有关理论研讨会上交流并获不同等奖。小品文《如此发展畜牧业》被多家大学教授用为教学例文。
作
品
展
示
荷塘感怀
在校读书时,优美的《荷塘月色》,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每每读来,甜醉心田,总使我产生观赏荷塘的欲望。每次学习差旅京城,并没有太多闲遐。这次有幸到清华大学学习,住在近春园学员宿舍,才使我得于细细观赏朱先生当年抒怀的荷塘。
近春园学员宿舍的北门前正是朱先生笔下的荷塘。逢休息日的早晨或傍晚,我独自或是与同学结伴,散步于荷塘周围,游览荷塘景观。
秋高气爽,清晨太阳早早就探出了头,走在荷塘边,微风吹来,荷叶的芳香使人神清气爽。放眼荷塘,我能感觉到那浓浓的秋色。塘水翠绿,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美丽迷人。可曾经娇艳的荷花凋谢了,美丽的荷塘里已找不到它的身影,唯有一朵朵相互爱抚的荷叶与莲蓬簇相拥着,好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家族,此使我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千古名句。荷叶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蹦来蹦去,宛如一颗颗豆大的明亮的珍珠。几只蜻蜓、彩蝶在荷叶间飞来飞去,荷塘岸上的柳树枝伴随着凉爽的微风飘动着,真正是“荷舞秋风柳岸香”!
顾不上太多浏览此早晨荷塘的秋色,该回宿舍复习功课了。
华灯初上,我与学友又散步到了荷塘边,面对此夜色荷塘,不禁记起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我们步上小拱桥,放眼左右两侧荷塘,只见荷叶层层叠叠,宛如一把把碧色的大伞,遮滿了荷塘。荷塘边的灯光透过柳条,薄薄的铺在荷叶上。蜻蜓和彩蝶不顾白天的疲劳,仍然萦绕在荷丛中,荷塘两岸上的弯弯垂柳,好比两排美丽的迎宾姑娘,彬彬有礼地迎接着客人。不过,这时还没听到朱先生笔下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我们下了拱桥,背着手踱上了荷塘边的小路,此路虽小,没有月光,但有荷塘对岸边照射的微弱的灯光。我们漫步到小路旁边的山坡,树下安放着长椅,一对对青年男女依偎坐着窃窃私语……
我们来到了临漪榭前,见一对教授模样者好像在谈论着什么。不觉,我们又来到了自清亭、荷塘月色亭,还来到了安放着朱先生雕塑像的荷塘边,透过微弱的灯光,我们好像看到了朱先生满脸含蓄而又委婉的神情。离学校规定的晚上作息时间快到了,我们只能匆匆地离开荷塘。
这个夜晚,我们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追寻为我们留下的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我们应向朱先生看齐,做新一代有民族骨气的知识分子,珍惜我们的时代。
雨 浴
通俗概念的雨浴,是指人在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在绵绵细雨中漫步散心的一种自我放松自我享受的方式。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细细的雨水里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它含有大气中最适宜的磁场,对人的肺有很好的保护和滋润作用。通俗说,就是对肺的洗浴……。但我在这里所说的并非“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的雨浴,而是倾盆大雨的“雨浴”,是昔日我家乡的人们出于无奈而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即天下大雨时,大人和小孩就穿着衣服,跑到房外去站着沐浴,用雨水洗澡。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习惯了,乡亲们称它为“雨浴”。
我的家乡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三江农场)。过去,那一带多是瓦房,房屋顶端盖着的多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瓦片,半圆形的瓦公连着两边拱形的瓦母,一沟一沟的。上下屋并排着,中间留着庭院大天井。
盛夏,简直炎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身上整天出汗,黏黏的特别不自在,稍不注意痱子就会爬上后背来。整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和时常在屋外玩耍晒太阳的小孩,痱子更是爬满了后背。晚上,躺在床上,不管有多炎热,也只能靠一把扇子煽煽风,热得翻来覆去让人无法入睡。
天越炎热,痱子长得越多,只有频繁往身上冲凉水,身体才有所缓解。有时到了半夜实在忍不住,也只能出来冲冲水或用湿毛巾擦擦身。
然而,那时每家每户几乎只有一只水缸装水,哪能够一家大小使用?就是想在家里多盛几缸水,也没有那么多井水来挑!因为两个村近百户人家共用一个白泉水井,人多水少,经常是井庭上挑水的人排成龙,井水早已探底不够分。何况,这口井是上村人打的,因此,上村人经常埋怨下村人,久不久就会发生口角。
下村人也想拥有自己的一口水井,但由于靠近海边,多次打井,总是打不出白泉水。后来人们又在自家庭院里打手摇井,但照样打不出白泉水。几番折腾,下村人对自己打水井失望了,饮水又只能忍气吞声地挤占上村那口水井了。但人多水少毕竟不够用,许多村民也就想出靠天的法子。生活好一点的,就多买来几只大缸,天一下雨就把水装满备用。等到天上嘀嗒嘀嗒下雨时,男女老少都跑出来洗雨水澡。
海南的夏季下大雨频繁,故有"七八月鸡脚白"之说。往往一下就是几天,每天下雨几乎都在中午或下午。每次下着瓢泼大雨时,沙沙的雨声,总夹杂着大人小孩戏水的阵阵笑声。我五岁起就加入了这"雨浴"的行列。
人们站着淋雨,感到周身久久的凉爽,心里早已没了憋闷和烦恼,脑子里总感觉什么也比不上这大自然的美妙,且第二天痱子就脱掉了一层。
去年八月的一天下午,我驶车回老家,刚进屋,随着雨前的几阵闷雷,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我坐下来与次姐和后村三姩寒喧几句之后便问她俩:“现在村里还有人洗雨水澡吗?”后村三姩回答说:“早就没有人洗雨水澡了。过去的农村人太苦了,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井水也不够用,一下雨就要洗雨水澡。热起来痱子爬满背。”
次姐接下来说∶“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村搞民生工程,电线自来水管都拉到家家户户。热起来就开风扇或空调,想洗澡就开自来水,还去洗什么雨水澡?也很少有人身上长痱子了!"
是啊!人们的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村民们再也不用洗雨水澡了!
白石岭游记
在牛年暮秋,高中同学把游览白石岭作为聚会的内容之一。
从海南省图书馆集结点坐上旅游大巴车,向着白石岭进发,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
按导游的安排,我们团队坐电缆车上岭游览。白石岭位于琼海市嘉积镇万泉河畔,虽不高,但风景秀美,景观奇特,分布着天然八大景,其中石柱擎天是白石岭上较为著名的景观。
坐上通往白石岭的电缆车,俯瞰白石岭,这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顿使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趣新奇。
下了电缆车,我们顺着长长的台阶,登上白石岭的最高峰,观赏石柱擎天一景。只见岭顶上有一个巨石,颜色苍白,据说白石岭因此而得名。这个巨石从不同角度观看,其形状各异,栩栩如生。巨石旁边有一个石洞,随着阵阵疾风,石洞里发出“瑟……瑟……”的音韵,令人陶醉!山崖上留着被日晒雨淋颜色浅淡的历史名人题刻,皆赞美此石不仅以其天然的美姿迷人,更以天籁之仙乐醉人。
站在岭顶,我观赏了白石岭及其周围的全貌,浏览了白石岭的其他景观。但见山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石洞幽深,神奇莫测。资料记载,每当云雾缭绕时,山峰会忽隐忽现,变化颇多,仿佛身在虚无缥缈之中。我站在岭顶还饱览了万泉河的风貌。只见万泉河就像一条玉带,从山脚下蜿蜒流过,它与白石岭交相辉映,山临水,水绕山。
白石岭景色迷人,民俗文化趣味更逗人,可谓景趣相映。下山后,听导游娓娓道来“仙女洞”、“结缘石”、“仙女脚印”、“飞来石”和“百灵泉”五大传说,观看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疲劳不翼而飞。设在半山腰的民俗文化谷,以纪念冼夫人为主旨,矗立着这位为海南的安定、发展和繁荣作出卓越贡献,成为海南百姓世代仰慕的女神的纪念雕像,栩栩如生,好像她正在指挥着百万雄师踏上征程。
出了民俗文化谷,来到山脚下,我们又逛了热闹非凡的民俗文化广场,参观了解了“看军坡”、“行军坡”、“闹军坡”和“吃军坡”等一系列有趣的民俗文化活动,饱了眼福。
品尝万泉河畔的特色小吃,是预先约定的旅程项目,到了预约点,大家便自由选择鸡死藤、瓦罐汤、炸甩、石头饼、粗粮卷等特色小吃,吃得津津有味。
返程时,游白石岭景区的一幕幕就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我脑海里,总觉游兴未尽,离情如万泉河之波澜在翻卷。白石岭与其他山岭相比,确有其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