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长篇小说《红色矿区》:谱写荡气回肠的油矿诗史

长篇小说《红色矿区》:谱写荡气回肠的油矿诗史

2024-09-11 15:46:09
浏览量:

长篇小说《红色矿区》以玉门油矿开发初期的艰苦岁月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依据,运用非虚构写作方法,全景式再现了我国第一座油矿开发解放、投身抗战的艰辛历程。

一、历史人物与真实细节的“复活”

《红色矿区》以历史为纲,以人物事件为纬,以艺术形象复原了玉门油矿开发初期的整体风貌,为读者理解玉门油矿初期的开发打开了多重视角和思想维度。

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以“李仁智”为主线勾勒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活动,展现了康世恩、孙越崎、孙健初等一批石油工业奠基人的英雄群像,塑造了李仁智、郝逸凡、姚义等一系列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的鲜活形象。作者以悲悯的情怀,对李仁智的逃难经历、九金的坎坷命运描写细腻生动,对严爽传授钻井技艺、郝逸凡的地下活动描写不落俗套,对八号井钻井过程、姚义组织护矿大队描述别出心裁,对潼关战役中紧急拉运石油支援抗战中,王信臣等筏子客用羊皮筏子运油的场景描写得浩荡大气,对黄新廷等人解放玉门油矿的创举描写得浓墨重彩、精彩绝伦。

在细节书写上,作者准确把握历史真实而不拘泥于细节,根据情节、人物的需要对史料进行了典型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如写到老君庙时,陶福兴说这是掏金人供奉祖师爷的地方,严爽、孙越崎等人在老君庙南侧的平坝上卸下行李包裹,支起蒙古包和帆布帐篷,把老君庙的右耳房当成了厨房。后来完成生产汽油180万加仑的目标后,职工的欢呼之声响彻灵官峡谷,文中写道:“职工万众欢腾,油矿张灯结彩,钻塔、油井和炼油炉也都披红戴花。老君庙也重加修葺,粉饰一新,为太上老君再塑金身。”为了尽可能地深入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小说作家需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作者犁痕在这部作品的考证上作了大量功课,他经查阅档案、地方志、油田史,到酒泉、张掖、玉门等河西走廊沿线重要城市,北京、南京、延安等地对相关革命历史遗迹进行考察,用详尽的笔墨“复活”历史细节,立体呈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埋头苦干、勇挑重担的精神特质。

二、工业文学与革命历史的“合题”

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工业文学是重要的疆域,作家积极书写工业发展成就,反映社会深刻变革。在工业文学发展进程中,石油文学承担起了工业文学的重要一脉,产生了诸多获得“铁人文学奖”的优秀作品。而将石油文学与主旋律的红色革命历史“合题”创作,《红色矿区》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部作品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书写1939—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玉门油矿的创业艰险以及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下部描绘1945-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玉门油矿的共产党基层组织和党员,在油矿技术发展和护矿解放方面做出的努力。

作品创作的基本背景,来源于“七•七”事变后,石油进口来源断绝的真实历史。标题“红色矿区”,指民族救亡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积极支持玉门油矿开发,从已经被红军接管的延长油矿仅有的3部钻机中抽调2部支援玉门油矿,派遣多名共产党员支持和参加玉门油矿的开发建设,组建油矿基层党组织,开发建设玉门油矿支援抗战的过程。作品读来酣畅淋漓又感慨良多,感叹于小说中人物随时代沉浮的命运,感动于他们投身于时代洪流,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勇气和魄力。

作品结构明亮、脉络清晰,开篇就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营造画面感,引出李仁智的逃难重大转折。李仁智从西安逃荒开始,到参加玉门油矿筹建、再到玉门油矿任职,作品循着主人公的发展历程徐徐展开。从玉门开发、保护油矿,到王震将军在进疆途中专门绕道玉门油矿视察,再到黄新廷宣布玉门油田解放,康世恩任军事总代表,玉门油矿早期的开发建设、顺利开钻产油,是有识之士实业救国的实际行动。石油人用11年时间,在不毛之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建起了一座石油城,生产原油五十万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石油工业摇篮”。

三、石油底色与诗意书写的“互生”

犁痕出生在肇东,在油田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他的诗歌与小说描写,经常表露出对石油挥之不去的真挚热爱和不忍割舍的情感,他在诗歌中写道:“既然身在铁人队,就要生出硬骨头/光荣的传统在血脉中延续/诚挚的热爱在钻塔上闪现/石油的英雄,用同样的情怀/链接祖国的过去与现在/传承蒲公英飞翔的梦想。”他早期的小说《暗夜行动》,呈现的是李氏家族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在三肇地区的故事,表达的是家族史也是东北民间抗日史。后来的长篇小说《萨尔图枪声》依旧深挖“三肇抗日”内容,以“我三爷”从启蒙到革命的个人成长史和日本侵略者对油田的寻找史两条线索,构成了这部“被作者内心强烈的书写动机催熟的小说”。石油,对于犁痕来说如同掌上的纹路般熟悉,他延续此前的创作脉络,结合考察走访经历,历时四年时间打磨,用洋洋洒洒三十五万字,再现玉门油矿解放前风云变幻的历史,向我们传递英雄们的创业激情。

犁痕作为诗人,用诗意叙述、诗意修辞呈现陕甘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在作品中穿插运用整理改编的诗词、民谣等文学元素,让作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老君庙是掏金人供奉祖师爷的地方,落日的余晖洒落在老君庙的屋脊、蒙古包的圆顶和身边的山坡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希望从严爽的心底渐渐升起。”作品结尾引用《玉门油田赋》:“浩浩西北,茫茫戈壁,嘉峪关外,石油摇篮……老君庙前,油流奔涌。抗日油气之生命线自此建立,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由此肇始。”这段如石油般滚烫的玉门油田赋,形象地道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石油人奉献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读者共情。

中国石油工业有着辉煌的百年历史,《红色矿区》将目光聚焦在玉门这片热土之上,描绘了一幅厚重绵长、大气恢宏的红色矿区历史画卷。通读作品掩卷长思,这部作品是近年来工业文学的一部佳作,是“石油摇篮”开发建设85周年的重大文学收获。

(作者何喜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