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忽培元长篇小说《同舟》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著名作家刘庆邦、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包明德、《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主席路小路、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办公室主任苏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学者与会。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主持。
《同舟》是作家忽培元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而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24年5月出版后,引发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忽培元拥有丰富的地方和中央机关任职经历,原国务院参事,多年来始终痴心于文学创作,已出版传记、小说、散文、诗集等文学作品三十多部。《同舟》是忽培元精心打磨的创作成果,讲述了六百年历史古村同舟村的十年巨变,刻画以赵志强为代表的新型农民群体的奋斗足迹与心路历程。专家们围绕作品主题、人物塑造、结构叙事、思想内涵等展开深入探讨,高度评价《同舟》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专家们认为《同舟》的重要贡献在于没有停留在表面记录乡村变化,而是深入触及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张陵谈到,多数中国作家特别是写乡土文学的作家,并没有读懂改革开放时代的“三农”,对“三农”问题的研究甚少。他们能写好乡土小说,却写不好农村题材的小说。而作家忽培元,不光读懂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更能读懂今天的“三农”。他长期在改革开放一线担任领导工作,也在国家政策研究部门等重要岗位工作过,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实际参与了“三农”问题的破解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特别内行的“三农”问题专家。从小说《同舟》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熟悉程度以及认识“三农”问题的尖锐性、敏感性、深刻性等方面,要远远超过许多作家,也就形成了他创作农村题材特有的优势。丛治辰认为《同舟》塑造以赵志强为首的一群年轻人主动自觉投身乡村建设的人物形象,文学上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反映了乡村振兴的真实情况——年轻人回乡成为新常态。主人公赵志强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写《同舟笔记》的写作安排,使得小说在讲故事、塑造人物之外,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社会层面的分析。作家的创作野心不仅仅写乡村振兴,而是写入更深层的历史意识当中,阐述了当代乡村多样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研讨会上宣读了王蒙和何建明的贺信。王蒙指出:“忽培元同志长篇小说《同舟》,表现当代农村生活,令人鼓舞。作者长期积累,堪称新时代力作。”何建明评价说:“《同舟》所体现的作者概括生活、直面矛盾和塑造人物的功力和勇气是显而易见的。”
仲呈祥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评价作品,赞扬忽培元的创作精神:“他是从延安走出来的人,继承了《山乡巨变》《创业史》的创作传统,这种创作路数就是守正创新。”他特别强调长篇小说的当代价值:面对短视频时代,一种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民族,理应提倡长篇小说创作,培养人进入虚境去体会审美享受。这种情况下,支持耐得住寂寞、深入生活的作家尤为重要。
刘庆邦认为《同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关于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这部作品正是突出了写人才,揭示了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的规律。二是乡村的山乡巨变是由内而外的过程,挖掘的是乡村当地农民的内生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更充沛、更长久。
郝振省将小说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幅民族历史演变延续的新时代画卷,一个新时代知识青年群体建设美丽乡村的事迹,一个党的乡村战略与政策成功的典型案例,一桩用实践绘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示范。他认为作品的可借鉴性强,可以作为农村工作的参考书大力推广。
白烨指出作品塑造的赵志强的人物形象具有时代气质,他是一个回乡的青年学者,在工作中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心愿,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基本情愫。同时,作品还有很大篇幅写乡村政治、基层政治生态,这方面的内容写得很深刻、很真实。
梁鸿鹰分析作品的双线叙事结构:“作品有两条线索,历史现实交织。历史线索是同舟村的起源,现实主线是当下社会学博士赵志强返乡担任村主任的故事。两条线索相互映照,让精神基因在困境中焕发新生。”他还特别赞赏作品的地域文化气息,在根脉追溯、感官激活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
包明德从文学史角度分析了作品的价值,认为《同舟》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位置,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作品在内核和叙事逻辑上相近,都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理想。他特别指出作品三个亮点:塑造新型乡贤群体、传承文化根脉、突出以人为本。
艾克拜尔·米吉提从现实关怀角度评价作品,《同舟》关注当下农村生活,提出了农村老龄化、养老等现实问题。忽培元对农村生活、对社会矛盾了如指掌,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当下性。
张陵认为《同舟》具有三重示范作用,一是作家如何懂三农问题,二是三农问题关键在党,三是塑造农村党支部形象。他认为作品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塑造的赵志强这个人物是有内涵的,围绕作家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来解决了人物塑造的难题。
路小路从作者创作历程角度分析,认为忽培元本身就是一部大书,他对党忠诚,对人民有情,对祖国对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作品为什么成功?就是因为他有生活,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是他的理想、他的人生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寄托。
苏毅从影视转化角度分析小说的改编价值,认为作品具有搭天线、接地气、通人心的特点,人物群像塑造成功,特别是打造了一批新时代女性形象,体现基层治理的艰辛和关中乡村的烟火气。
丛治辰关注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塑造,小说以一群年轻人作为乡村建设主体,以文学方式呈现了一种现实——年轻人回乡的新样态,这是在同类题材中有所突破。
宋嵩结合自身经历,对作品中将冬枣产业作为脱贫致富途径的叙述感到非常亲切。他特别指出作品的社会学视角:主人公社会学博士的身份是一个重要隐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本质——扎根现场,搞田野调查,不能跟现实保持距离。
作家忽培元在现场分享了《同舟》的创作心得:“写作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每写一部作品,都是一次不同感受的煎熬和艰难跋涉。但我由于热爱而乐此不疲。”《同舟》是他对故乡的致敬之作:“我对故乡如同对于母亲和父亲,无论离开多远多久,总是思思念念。这份情和爱,终于在临近古稀之年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他坦言自己的创作理念:“我首先是个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写作者。我们陕西老一辈作家柳青、杜鹏程等也都是种着‘两亩地’——社会工作和文学创作。文学需要风花雪月,更需要血与火凝结的改变世界的钢铁洪流中的思想的光芒。文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命运,看到千百万人的祈愿和生计。这永远都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良知和要唱的正本戏。”
研讨会持续四个小时,专家的讨论深入而富有建设性。《同舟》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专业评析,更是对新时代乡村变革的文学思考。与会专家认为,《同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可行性,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