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开始在三星堆遗址深入生活,一扎根便是一年。我全身心融入考古人生活,去观察、采访、记录,后来就有了《器成千年》。这段经历让我深深懂得,文学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人民。”1月16日上午,重庆市作协创作大会在潼南召开,作家代表、市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李姗姗在发言时感慨良多。
作为国内首部以三星堆文化和考古为主题的长篇童话,《器成千年》是近年来我市文学界涌现的众多“渝字号”精品力作之一。“近两年,在全市作家共同努力下,重庆文学持续进步、不断突破,在书写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文学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成绩丰硕,斩获鲁迅文学奖等70多项重大奖项,发起成立西南文学发展联盟,等等,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贡献了力量。”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表示。
▲1月16日,重庆市作协创作大会在潼南召开。记者 赵欣 摄
佳音频传
生动诠释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土壤和表现空间。近两年,我市作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怀热忱描写新重庆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在讲好重庆故事、赓续巴渝文脉、擦亮文学招牌等多方面成绩斐然。”何浩说。
一系列数据生动诠释着重庆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文学创作方面,精品不断涌现:通过“讴歌”计划加强重大主题创作策划组织、“扶优”计划组织第九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及颁奖、“友声”计划举办文学线下活动30余场次。两年来,我市5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30部作品入选市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定点深入生活项目,7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省(市)级“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散文奖、杨升庵文学奖、谢灵运诗歌奖等重大奖项,或入选主题出版项目等,百余篇(组)作品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等全国重点刊物刊发;
人才培养方面,规模不断壮大,品质同步提升:通过“培新”计划,系统培训200余人次,推荐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等培训10余人次,李燕燕荣获茅盾新人奖;举办小说、诗歌、科幻文学等主题对话活动10余场;实施作家培养导师制,邀请名刊编辑与青年作家“结对子”,培养学员28名,指导刊发作品40余篇,5人次获得文学奖项。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新增中国作协会员60名,会员总数达到258人,市作协会员增至2286名;
品牌打造方面也亮点纷呈。我市已建设起“重庆文学会客厅”“重庆文学有声馆”等多点分布、横贯联通的文学实践阵地,以及南川东街文旅小镇、永川十里荷香智慧田园综合体等实践点。市作协与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打造的“重庆文学公开课”品牌项目已举办20余场,产生广泛影响。文学转化传播工作也有声有色,200余部本土作品转化成影视剧、舞台剧、网络视听节目、动漫、剧本杀等多种文艺形态,文学IP价值更加凸显。
守正创新
打造“渝字号”精品书写新重庆
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为文学事业带来了宝贵机遇和强大动力,也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倾力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使新时代文学事业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重庆文学虽有进步,但要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持续发力。”何浩说。
做深做实“讴歌”计划,持续抓好重大主题创作依然是重点。据了解,文学创作“讴歌”计划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建设意见,市作协将组织和引导作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山乡巨变、“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主题,及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重庆直辖3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推出一批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主题作品。
如何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辨识度、美誉度的“渝字号”精品力作?市作协将继续实施“扶优”计划,进一步完善《重庆市文艺精品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等奖励政策,加大相关奖励、扶持力度,并对重点作家作品创作、打磨、出版等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通过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红岩文学奖等评选进行鼓励引导。另外,还要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组建文学成果转化专家库、项目库,加强与出版社、影视等机构对接,推动作品转化传播。
何浩表示,未来还将优化“友声”计划,持续抓好文学评论,整合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力量,加强对重庆重点作家、重点作品、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评论,持续加强重庆文学基础研究,编纂推出《重庆文学蓝皮书》,为推动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此外,在培育重庆文学新生力量的同时,积极推荐造就一批文学领域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形成重庆文学界“群英荟萃”的生动局面。
而在文学阵地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期刊和重庆文学会客厅、有声馆、实践点作用,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重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常态化组织采风创作、培训指导、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潜心写作构筑优质平台。还要继续放大“重庆文学公开课”品牌效应,完善“红岩面对面”“重庆文学大讲堂”等子项目内容,扎实开展“文学在场——重庆市文学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增强重庆文学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用文学汇聚起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