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理论贡献

《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理论贡献

2025-10-29 12:45:20
浏览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美学研究存在着将“古今”这一时间维度与“中外”这一空间维度硬性叠加的倾向,由此形成了“中即古”“西即今”的中西二元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美学书写大多是中国古代美学书写,而往往把审美现代性看成是西方所独有的,这就否认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审美现代性。可见,这种模式实际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变种,显然不利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李庆本教授的新著《跨文化艺术美学》则尝试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以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根基,遵循“多元的普遍主义”原则,对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创作、批判、传播等行为及机制展开探讨,为中国美学研究如何突破中西二元论模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禁锢、如何破解“古今中外”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该书内容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附录等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什么是跨文化艺术美学这一基本问题。作者明确指出,跨文化艺术美学涵盖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跨文化艺术进行美学研究,二是对艺术美学进行跨文化阐释。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方法论。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本体,跨文化艺术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批评和传播等。作为艺术美学的方法论,跨文化阐释则可进一步划分为跨越式跨文化阐释、沟通式跨文化阐释和互动式跨文化阐释三种形式。在绪论部分,作者还论述了跨文化艺术美学在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跨文化艺术美学居于艺术学研究的空间线索上,即属于一般艺术学、比较艺术学和国别艺术学这一系列中比较艺术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它可以在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美学的跨文化性质。作者首先对“美学”译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释,指出所谓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创用“美学”一词的说法是版本错误和标点错误所致,从而正本清源,重新确立了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美学奠基者地位。作者的一个重要创见是区分了术语和话语、本源和本体这两组概念,从而有力地说明,尽管“美学”这个术语是外来的,但王国维对中国近代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将来源于西方的美学术语融入中国美学话语建构,创立了由悲剧论、意境说、古雅论组成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并确立了中国近代跨文化美学新范式。在本章第三节中,作者提出“既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中国美学何以可能”这一中国美学的元问题,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在《什么是中国美学》一文中誉之为“李庆本之问”。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比较文学的中国范式。作者首先回答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根本问题,再进一步探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中国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作为比较文学中国范式的跨文化阐释区别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独特之处。作者指出,跨文化阐释不同于影响研究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平行研究的文化普遍主义,它追求文化多元的普遍主义原则,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重并力行内部与外部、审美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从而使它与注重外部研究、实证研究的影响研究,以及注重内部研究、美学研究的平行研究区别开来。这就为中国比较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主要探讨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理论。在这一章,作者试图将美学、比较文学和艺术学三者统合起来,以说明空间性和内比法作为跨文化阐释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作者指出,跨文化阐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中国范式,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性阐释”,更是一种“空间性阐释”。与中西二元论模式“空间的时间化”产生机制不同,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体现为“时间的空间化”。“空间性”是跨文化阐释学的本体论,“内比法”则是其方法论。作者认为,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问题是无法仅仅采用外在的异同比较法(comparative)来解决的,还有必要引入潘尼卡所提倡的以“不二论”为主要内容和鲜明特色的“内比法”(imparative)。运用“内比法”来充实跨文化阐释范式,我们应该做到中道三义,即“价值中立”、“时间中止”以及“空间中介”。

第四章是运用跨文化阐释空间性理论分析艺术学的几个具体案例,包括徐冰的跨文化书法、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等。附录部分主要分析了梅兰芳京剧艺术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

作者指出,跨文化美学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阴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分隔时间与空间的线性叠加,突破中西二元论线性模式,构建时空立体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跨文化艺术美学追求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平等对话,主张将以往研究中割裂开来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世界与中国”的言说方式转变为“世界的中国”的言说方式,将来自他者文化的“西方术语”融入“中国话语”建构,创建中国美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落实在时间维度上,跨文化美学要求遵循“立足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落实在空间维度上,跨文化美学要求确立“各美其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理念。如此可为中国美学如何破解“古今中外”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有机统一起来,创新中国美学研究范式,建构有中国特色文艺美学话语体系;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超越一般的外在比较法(comparative),尝试使用内比法(imparative),分析中外文艺现象,从而具体体现各美其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采用建构论方法,以区别于“积淀说”和“断裂论”,强调建构的两种形式,即同化(内化)建构与顺应(外化)建构的协调,强调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性、自我批判性与现代转换性,从而强调在中国发现历史;强调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指导,既强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整合,又强调天下体系、中国体系、世界体系的转换,从而强调在世界发现中国。

综上所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论述了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跨文化艺术美学既是对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又是对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跨文化美学可以使外来美学术语转化为中国美学话语,从而破解了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理论难题;其二,对“美学”译名进行了深入考释,指出所谓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创用“美学”一词的说法是版本错误和标点错误所致,从而正本清源,重新确立了王国维中国近代美学奠基者地位,并通过术语与话语之辨得出中国美学即跨文化美学的结论;其三、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的考察出发,分析了跨文化阐释作为比较文学中国范式的历史依据和主要作用;其四、将跨文化研究和阐释学有机统合起来,说明空间性和内比法作为跨文化阐释学重要标识的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其五,运用跨文化阐释空间性理论分析了艺术学的几个具体案例,包括徐冰的跨文化书法、刘慈欣《流浪地球》漫画、庞德意象主义跨文化环形模式和梅兰芳京剧艺术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