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读书天,风从阳台拐个弯吹进室内,与身体发肤接触的瞬间,凉中带暖,且携带了春草与春树的气味,令人心旷神怡。
读的是散文家穆涛先生所著《中国历史的体温》(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内容风格明显是“大散文”,但字里行间时而蹦出一两句“俏皮话”,在保证文本的严肃与学术价值不受损的同时,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
这几年读历史书,对“历史的温度”这一说法颇有共鸣。历史如果是条长河的话,那么用温度作为度量衡,便会发现有的阶段沸若岩浆,有的阶段冷若冰霜,让人感觉到舒适温度的阶段,不多且不长。《中国历史的体温》找到了评价中国历史的关键词——“体温”,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角度。
《中国历史的体温》主要篇章以《汉书》《史记》为参考对象,对汉代的人与事进行了一番打量。阅读这本书,对三个人有了更深的印象。其一是董仲舒,汉武帝刘彻与他,以通信的方式三问三答,“天人三策”的过程中,两人相互试探、彼此尊重,董仲舒深谙“直言有讳”的职场情商,与上司进行了一场高质量对话。穆涛在写作相关章节时,曾寻访位于西安城北策村的董仲舒墓,古今两位读书人在此有了一次无形的交集,穆涛用本书罕见的大段感性文字表达了对董仲舒的看法。
其二是刘濞,刘邦在册封他这位侄子时,忍不住说了一句“一看你天生就带着谋反的样儿”(“若状有反相”——《史记·吴王濞列传》),穆涛在书中也写道:“刘濞不太具备一个政治人物的基本素质,性格外露,脑子不够清醒,执拗任性,甚至还有点一根筋”,但刘濞在封地仗着铜矿与海盐资源,把自己和吴国老百姓的小日子搞得有声有色。刘濞志大才疏,后来发动“七国之乱”,像是赌气行为,刘邦对他的怀疑与鄙视,是正确的。
其三是刘邦,刘邦的故事有许多,他为老父亲刘煓做的一件事,足见其性格特征。刘煓当了太上皇却闷闷不乐,刘邦问及原因,才知道父亲是想念老家了——按穆涛的说法是,对“农家乐”生活念念不忘。于是刘邦在今天西安临潼的东北方向,按照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的样子,原样复制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新丰”的城邑,“家乡父老搬过来后,不仅人,连犬羊鸡鸭都走不错家门”。
读到穆涛对这些人与事的描写,总是会忍俊不禁。有一种幽默是深藏不露的,它不见于词句,也不显露于“脱口秀”式的表达,而在于选择的角度和叙述的方式。在《中国历史的体温》中有关人物的描写,可以观察和感受到历史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董仲舒的“文化人范儿”,刘濞的“欢乐喜剧人形象”,刘邦“可以说他没文化,但他是个大孝子”……当历史人物散发出“人味儿”,他们不但自身具备了温度,也让承载着他们故事的书页有了温度,如此,当读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触碰历史的时候,便不会产生被烫到或冰到的感觉了。
《中国历史的体温》除了写到人,笔触挥洒令人印象同样深刻的,当属对节气与自然的描写。作者用着迷般的写法,去诠释端午节为何是古代的“国家防疫日”,此章节信息量之大,以及写作态度之端详,让这部分内容拥有一股摄人的仪式感。同样,董仲舒对于雨雹形成的讲解,融合了政治、文化、风水、地理等诸多要素,逻辑道理浑然天成,充满了“科技与狠活”;对于“主气与客气”的解读,开门见山,条理分明,主气好理解——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便是主理一年四时的基本气象,客气便复杂了,方方面面,涉及到古代天文学范畴以及古代哲学的轴心地带,中国人对天地细致入微的观察,均可在“主气与客气”里找到对应与落脚点……
《中国历史的体温》作为一本散文家之书,在让人领略“大散文”之美的同时,更多值得探寻的,是藏于幽微细节之处对普遍规律与人性禀赋的洞察,那是作者与读者建立秘密联系的秘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