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5新春人物丨当代作家 曾永京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丨当代作家 曾永京 作品年刊】

2025-01-08 17:34:53
浏览量:


2025新春人物

当代作家 曾永京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简历

XIN CHUN REN WU  JIAN LI

      曾永京,1973年春出生,江西省龙南人。199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龙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任职于龙南市渡江镇中心小学,乡村教师。业余时间喜欢阅读、上网,收藏美文美篇,有感而发,写写小诗、散文。初期描写客家美食、物产作品《我爱家乡的美食——烫皮》《外婆家的油茶熟了》《忘不了外婆家的浸菜》《校园中的“菜园”》等客家美食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注意,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网、龙南作协公众号、龙南龙媒体等平台呈现给读者。后来,描写客家围屋系列作品《龙光围的遐想》《我心归处——田心围》《走进客家酒堡》《阳明心谷之旅》《杨太围》《美丽的田螺湖》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曾永京创作的散文《我心归处——田心围》参加中国散文网主办的“第三届三亚杯”文学大赛中荣获金奖。



作  品  年  刊

ZUO PIN NIAN KAN

  

阳明心谷之旅

 

  阳春二月,烟花如海。我们一行人驱车早早来到龙南市往北2公里处的国家AAAAA级景区--阳明心谷。

  阳明心谷,仙岩圣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龙南群山环抱、藏风聚气,是一块建州设府的风水宝地。有一天,一只乐天神仙的坐骑,行走在龙南这块冲击平原上的时候,被一只突然窜出来的大蟒蛇惊吓,一头撞向了北山。就留下了石峡山的一个缺口。后来,这位神仙有点不好意思,损坏人家东西嘛,总要赔偿,做神仙也要讲道德啊!于是,他就起了一个大早,挑了两个石头,要去补那个石峡山。无奈这乐天神仙特别喜欢喝酒,早上起来,他吊了三缸老酒,当他走到杨坊时,微醺欲睡,他放下担子,就想眯一会。结果他这一眯眼的功夫,就过了几千年。他挑来的那两块石头化作玉石岩的上岩下岩,那根扁担化作桃江。

  宽敞无比的游客中心用她张开的双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向两边展开的靑黛色屋檐,犹如大鹏展翅,直插云宵。

  甜美可爱的导游小姐姐,领着我们沿着寻龙步道,开始了今天阳明心谷之旅。

  过了一段翠绿如毯子一般柔软的小山坡,就来到怪石嶙峋的玉石仙岩山脚下的门廊。门廊顶上,醒目的刻着“阳明小洞天”几个大字。

  为什么叫“阳明小洞天?”

  地处四省边际的南赣是一个大山区,民间武装割据一方,忽聚忽散,极难平剿,公元15 17年,正月十五,王阳明走马上任,先后平定福建、湖南及江西的大庾、横水、左溪、桶冈、广东三浰诸寇,回军龙南后,与僚属一同游览了龙南玉石仙岩,并对此处胜景,赞不绝口,亲笔写下这幅对联。这一幅对联深深地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上联是:阳明洞天心性酽酽滋养吾侪百世长有;

  说的是:王阳明修行的地方,蕴含着浓郁的心学思想,滋养着我们千秋万代。下联是:玉石仙岩云风习习氤氲此域千秋永恒。说的是:玉石仙岩的阳明过化遗风依然轻轻吹拂,弥漫在这个地方,让时光变成永恒。

  玉石仙岩的山石石石灰石材质,与别处不同,晶莹白皙,温润如玉,坚硬如钢,难怪玉石仙岩山体如此挺拔俊秀,玉石岩山体多窍,整个山体有三分之一都是空的。所有被称为‘“奇山。”

  扶栏而上,我们爬呀爬,很快爬上了“正心亭。”

  半山腰,“正心亭”建在5米多高的青砖方形平台上,四根粗大的红漆柱子挺立着二层的古宝塔。屋里有供人休息的石凳。青砖绿瓦,屋檐非常夸装向四周伸展,旁逸斜出,勾心斗角。四周有灰白色大理石栏,供游客欣赏四周的美景。亭额上“正心亭”三个古朴的鎏金大字。

  当年阳明先生在此小憩,思绪翻飞,在此写下了《观德亭记》,并留下了一副对联:正于心诚于意修身持家,志于道依于仁治国平疆。”所谓“正心”,就是只要心端就体正,心平则气和就能射中靶子。

  越往上爬,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到处都是被石头包围,人被深褐色的岩石挤得无立足之地,幸亏筑有围栏这个保护神时刻保护着大家。人扶着围栏,胆战心惊,再上几个台阶就来到了玉虚洞前。

  玉溪洞也叫阳明洞。洞口上悬崖绝壁,洞口是一个很宽的、光滑透亮圆弧形桥拱,如一道彩虹横跨头顶,非常宽敞。

  天上人间,别有洞天。玉虚洞,是天然溶洞。进入洞内,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面积约370平方米的葫芦状的溶洞展现我们眼前。洞顶有直径8、9米宽的圆形缺口,人齐刷刷地往上看,蓝天下的洞口如一面透亮的明镜,高悬在空中。太阳光直照射入洞里。洞里石壁上,一方方历代文人摩崖石刻清晰可辨,崖壁上满满的文气扑面而来。

  玉虚洞第一大宝贝——石刻。阳明洞的南北两个入口的崖壁上,自北宋至民国八九百年来,刻有古人诗、文、题、额一共44方。而明代的碑刻占一半多,27方。其中,王阳明及其僚属的碑刻,就有9人11方共38首诗、1篇文章、1个题额。“洞府人寰此最佳,当年空自倾青鞋”是王阳明的现场即兴之作。王阳明之后,他的众多粉丝们奉韵作诗,或颂扬阳明的题刻10方。王阳明及其后学题刻共21方,占阳明洞石刻44方的近一半。由此,形成了体系性的阳明文化的现象。游客们借着洞顶射来的光,情难自禁的诵读起来,读了一首有一首,和着滴滴答答的从洞传来的悠扬的水滴声琴瑟和鸣,清幽深远......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到访后,慨然而道:“这是中国阳明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方”。大家不约而同的啧啧称赞,“真奇!”

  玉虚洞里是洞的世界。洞里别有洞天,有大洞、小洞、矮洞、横洞、竖洞、旱洞、湿洞……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完,洞的世界奇观可以列入吉尼斯记录世界大全了。人在洞里,感觉非常温和、舒适,难怪古圣人王阳明等喜欢在此幽静之地学习、修身、讲学。

  我们进了里洞,里洞矮小了许多,光线也暗了下来.往头顶一看,洞顶、洞壁上倒挂满了石钟乳。石钟乳圆润如玉,形状万千。头顶上石钟乳都如利剑一般齐刷刷地朝下,地上的石钟乳则朝上生长,有的像竹笋、蘑菇,有的像长在地里的白菜,有的像昂头的蟾蜍,有的像俯卧在地里行走的壁虎,有像豺狼虎豹......大家纷纷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曲径通幽。洞里深处,有一低洼处,我们看到左边有一水池.这就是玉虚洞第二大宝贝--奇井,井水在灯光下摇曳,还冒着热气,还能听到潺潺地流水声。往里则有条暗流,这是一条地下河露出的一部分。过去,有好事者想验证这水通往何处,便挑了几担谷糠倒了下去,结果,第二天,在几十里之外的桃江河下游龙头滩,冒出一些谷糠,才知道暗河之水必有一支通到了龙头滩。

  王阳明诗中说的“九关深黑闭风雷”,也就是说这里。以前没有灯光,不同的季节,暗河水位变化,这里会发出雷鸣般的轰轰响。加上洞壁上倒挂满着蝙蝠,受惊后会飞扑而来,显得阴森恐怖,怪吓人的。

  我们来到了阳明洞的北入口。这里的洞口前比较平阔。王阳明在龙南时,常在这里给他的学生讲学。

  这里有一尊王阳明的雕像,瘦高个儿,面庞清瘦,身穿长袍,高颧骨,宽额头,目视前方,正气凌然,泰然自如,威风凌凌。大家在默默地瞻仰这位千古圣人。他的心学思想,一定会给你强大的心灵力量,让你拥有光明的人生。

  阳明洞的北入口往左有一个小房子,上面题额”玉虚岩。”这是“大宋元祐”年间,龙南的许彦光许县令题的字。多么漂亮的小篆。

  这里为什么有一个小房子呢?

  抗战时期,龙南人建了这个房子来保存枪支弹药。如果日本鬼子攻陷龙南县城,当时的龙南人就准备跟鬼子打游击。哪知1945年,垂死挣扎的日本鬼子轰炸龙南后,烧杀抢掠一番,匆匆跑了。这建筑,见证了龙南人的不屈与刚强。

  不到阳明阁非好汉。阳明先生的话,给了我们向上攀登的勇气。激励着我们不停地往上爬,哪怕身上开始冒着细细的汗珠。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扶着围栏左弯右拐,终于登上了阳明阁。阳明阁建在坚固玉石岩山崖最顶端,数级大理石铺成的台阶中间,严丝合缝铺就一方厚厚的汉白玉大理石。上面书有“知行合一”飘逸的行楷大字,入木三分,仿佛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阳明阁建在一座高大方形台上,建有三层楼阁,高23.288米,通过三层楼阁演绎阳明先生人生三个阶段,寓意吉祥如意。阳明阁是典型古代亭台楼阁建筑风格。楼阁靠多根大柱支撑起整个塔身重量,博大精深的中华建筑技艺--榫卯结构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工匠们用这一传统建筑技艺天衣无缝的的把塔建在玉石仙岩的最顶上。这种结构使得每层门阁楼都很宽敞,明亮。

  阳明阁矫健的身姿映入眼帘。只见阳明阁青砖绿瓦,屋檐旁逸斜出,每层楼错落有致。

  阳明阁楼门口,朱红的柱子上刻有王阳明登顶时亲笔书写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对联“欲将点瑟携童冠,就揽春云接小燕。”对联细致描写王阳明的登上山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王阳明宽阔的胸怀,抒发王阳明对玉石仙岩绵绵的情意,着实给阳明阁增添了无限光彩。

  正面第二层中亭额上“阳明阁”三个篆刻鎏金大字,如画龙点睛之笔,浓缩了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抱负。

  步入阁楼第一层里面,朱红的大柱子撑起了巨大的空间,三米多高的朱红门窗围成一个方形空间,可以容纳非常多人在此观赏。里面装饰极其华丽,龙纹浮云吊顶,荷花纹理彩绘,历代名家诗词再此展示。人们在此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爬上三楼,只见头顶雕梁画栋,纹饰图案,非常精美。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高处不胜寒。人们在塔楼的四周的跳脚楼上尽情地欣赏如梦如画般的景色。胜日寻芳桃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站在阳明阁跳角楼上,环顾四周,山川河流映入眼帘,龙南胜景被我们踩在了脚下。“龙头雪浪”,波光粼粼。“西山晚月”,清辉映照。“桃川夕照”,变幻莫测。“雁塔朝烟”,雁阵排空而过……

  无限风光在险峰。站高依栏远眺,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直插云霄。交通四通八达,街市店铺,鳞次栉比,在我们眼里满眼都是绿,哪里都是景。龙南市区如一块碧玉里镶嵌着的珍珠玛瑙。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龙南这座园林文明城市,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沿着下山栈道,经过碧波荡漾的矿坑湖。

  不识仙岩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矿坑湖边,我们才真正领略到玉石仙岩的全貌,玉石仙岩如一头刚刚苏醒的雄狮,翘首东望,目视远方高大雄伟、挺拔。又如一位巨人,稳稳的坐落在苍茫的大地上……

  过了矿坑湖,经过捷音广场,我们来到浓缩精华的阳明文化中心。通过声光电和实物等方式向游客介绍了:“阳明心学的系统阐述”,“王阳明与龙南”,“历史遗韵”,“新时代与王阳明”,“玉石仙岩地质馆”五部分内容。游客在各个展厅穿梭,应接不暇,一件一件展品深深地吸引游客的目光。

  宽阔的阳明文化中心展厅内涵十分丰富,精彩纷呈。阳明文化中心详细介绍王阳明的的生平心学发展史、主要事迹和留下的圣迹和历史成就等。其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生光明,也复何求!”这些话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给我深深的启迪。

  我们纷纷按下相机的快门,把最美的玉石仙岩画卷珍藏在心里,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阳明心谷,结束了令人难忘的客家龙南之旅,阳明心谷之旅,刻骨铭心的文学之旅......


正桂醉美乡村


  龙南东部高铁新区,又高又长的高架铁路桥上,一条白色复兴号巨龙在静谧的正桂古村前飞啸而过,车水马龙的喧闹衬托着郁郁葱葱的正桂山脚下的静谧的正桂古村,一静一动,展现在游客面前。白云悠悠,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弯弯曲曲的濂江河与正桂山紧紧地把正桂古村抱在怀中。

  一只只欢快的鸟儿落在村口迎客大榕树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游客的到来。大榕树枝繁叶茂,层层叠叠,犹如一把巨伞给数百平米的大地披上了绿装。密密麻麻的枝叶,遮天蔽日,阳光无法穿透密不透风的树丛,大榕树粗壮的枝干数个小孩手拉手刚好围住,大榕树根系发达,落地生根,树干上无数褐色的细长榕树根,倒挂在树干上,齐刷刷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大榕树主树干脚下向周围伸出如臂膀一般粗,游龙一般蜿蜒盘旋向四周伸展青黑色榕树根,裸露在外,“青筋暴露”弯曲的榕树根牢牢地抓住大地母亲,如饥似渴吮吸大地的养分。有几个游客直接坐在隆起的树根上,拍照留念。大榕树任凭风吹雨打,几百年来依然傲然挺立在正桂村头。人们称这棵大榕树为神树,鸟儿在树上蹦蹦跳跳,一会儿从大榕树的这头,跳到大榕树的另一头。大榕树荫下,大爷们在树下石桌上下棋。孩子们在大榕树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大妈们和游客们一起在大榕树树底下跳起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的广场舞,蹦蹦跳跳、节奏欢快。微风吹拂,杨柳依依,大榕树的倩影映在宽阔水平如镜明镜池塘水面上,红栏杆把池塘团团围住,游客倚栏欣赏池中美景。鱼儿欢跳。追逐打闹。融合成一幅醉美的乡村水彩画。

  步道边上栽满了桂花树,黄黄的小花害羞地躲藏在绿叶丛里,星星点点,若隐若现,远远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正因为有了桂花,所以这个村庄就叫正桂村的原因吧!池塘连着池塘,中间有一座灰白色的石桥像腰带一般把两个池塘水体连为一体。人们在桥上驻足观看周围风景,自然独有一番风味。过了石桥来到廊亭,踩在廊桥上,别提有多惬意,廊亭两边,红花榉木,万紫千红。湖面上,碧绿的大榕树中舞动着红色倩影,穿着盛装的大妈手中挥动紫红色的扇子,随着音乐的节拍,一上一下,像一群蝴蝶翩翩飞舞。

  每当端午节来了,正桂村民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插艾叶,做香囊,洒雄黄,家庭主妇在家包粽子,小孩子穿新衣在大榕树下尽情玩耍,丰盛的午餐后,鞭炮响了,龙舟下水了,端午节龙舟竞赛开始了,男女老少,围屋前的池塘四周边上,加油的呐喊声中,两条漂亮的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年轻小伙子,摇橹划桨,随着铿锵有力的“一、二”口号声,正桂村“党员先锋队”已经远远地把“致富能手队”甩在了后面,锣鼓被敲得震天响,几圈过后,各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龙舟赛后开始“抢鸭子”各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看家本领,手脚并用一边划船一边抢抓“战利品”,一只只鸭子飞腾跳跃,四散而逃,岸上的游客们也劲头十足地参加抢鸭子的阵型中,谁抢的鸭子就归谁,不大一会儿,全部“战利品”被大家一扫而空,各龙舟队领了锦旗,手提鸭子,凯旋而归。池塘边上留下一片爽朗的笑声。

  静静的,池塘倒映着古老的老屋场下围,白里泛黄的围墙,青灰色的屋檐下,挂着一条长长的褶皱的红绸带。给古老的围屋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高大石砌的围门上,书写几个饱经风霜的陈旧大字“新屋场围”。

  新屋场围屋在池塘西侧,东侧是老屋下围,正桂村曾经有过14座围屋,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只保存了这两座。走进老屋下坚不可摧的围门,映入眼睑的是李大纶塑像。李大纶和弟弟李大缤是老屋下围和鸳鸯厅的始建者,鸳鸯厅是大纶祖祠和大缤祖祠的合称,始建于明朝弘治乙卯年(1495年)。两座祠堂并列而建,中间隔着一座观音厅。祠堂的建筑规模、样式、风格完全相同,并称为“鸳鸯厅”。弘治四年,大纶捐粟赈灾,授官七品,本县县会,招兵买马,训练士卒,维护治安。正德十年,南雄剿匪,舍生取义,沙场捐躯,追授六品,忠武校尉,封“忠义堂”。在大门上刻有楹联:忠义史迹存世间,鸳鸯美名传天地。

  围墙四周,各建有一个高出数米的炮楼,浑厚结实的墙体上布满了枪炮口,上面还有几个外宽内窄,漏斗一般的喇叭形瞭望口,围屋围绕祠堂为中心,从里到外有三层呈回字形布局,从围门开始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上厅,中间有两个天井。天井有采光和排水的作用。人们从乌黑光溜的门槛石上跨进来,门槛石有几十公分高,石门上一般有镂空花纹的“门档”,下面有半月形状的青石打磨的“户对”。一根又长又粗的横梁横在头顶上。进了前厅,两边是布置雅致的会客厅,左右各一个,要是客人来做客,豪客的主人就在两边的雅间招待客人,喝茶聊天。前厅和,中厅之间,有一个天井,鸟儿从天井上空飞过,雨水顺着屋檐,哗啦啦地往下流,通过底下几十条的暗沟,雨水都流向围屋前面深深的池塘里,再流向濂江。不管雨季多大的雨水。围屋始终保持干干爽爽,很少有听到积、洪涝现象,围屋里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和赣州古城排水系统媲美。到了中厅、上厅只见两边数根粗壮的红柱支撑起祠堂顶部巨大的屋顶空间架构。中厅和上厅非常宽阔,可以同时容下数百人,在此开展婚丧嫁娶、祭祖大典等活动。客家围屋建筑用料讲究,地基由石头打基础,外墙由石灰、糯米、黄泥混合物层层夯实而成,围墙宽处有的将近有一米多厚,难怪数百年屹立不倒,内墙一般由客家人特别烧制的青砖或自己动手挖塘取黄泥制作的泥砖,砖墙精选则是上等木料,红柱顶梁,墙上顶柱,古时候没有铁钉,匠人用榫卯结构把柱、梁、檐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屋顶上一块又一块整齐地盖上自制的青瓦片。瓦片的好处是能通风、耐晒,祠堂里一年四季清清爽爽,冬暖夏凉,是人们活动的好去处。

  建造一座如城堡式的客家围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勤劳智慧的客家工匠非常讲究围屋的设计,他们不仅把围屋建造的规模宏大,而且装饰的,非常精美绝伦。祠堂六边形的屋顶吊顶、龙凤呈祥、龙纹祥云等精美的图案;在屏风上画上,孔雀开屏、凤凰展翅、观音送子或围屋祖先的光辉事迹图画;石柱基上雕刻上麒麟送子、马到成功等浮雕;围屋祠堂高耸的屋脊上,放上一排狎鱼、凶猛不知名的瑞兽、獬豸、行什、螭吻、套兽、戗兽等檐角走兽,象征尊贵,代表威严,寓意平安如意。面对围屋,您难道不被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深深地折服吗?

  上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是客家人祭祀祖先的地方,每当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来此传承家训,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吉祥如意,事事顺遂!

  客家人婚丧嫁娶都在宽敞的祠堂举行。这天,围屋前挤满了来驾喜男女老少,亲朋好友,个个神采飞扬,沉浸在客家婚礼的,喜庆气氛中。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娶新娘之啰,新娘穿上客家新娘礼服,戴上客家大红花。披上红盖头,坐上大花轿,在掌声、笑声中,来自围屋的帅小伙子以客家婚俗迎娶新娘。人们吹着唢呐,颠着花轿把新娘迎娶过来,新人和新娘就在祠堂的上厅拜堂成亲:“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随着“礼生”的高喊,就在围屋祠堂完成了客家婚礼最重要步骤。

  办喜事这天,客人来了,好客的主人招呼客人上座,先敬一杯香茶。拿出酥脆的烫皮;软糯的米果,香喷喷的春卷,多味花生,红瓜子,加上茶叶蛋,斟上一碗香甜可口的客家米酒。用最好的礼仪迎接客人的到来。用早早地准备好了客家特色小吃招呼客人。

  婚宴开始了,祠堂里上厅、中厅、下厅摆满了20多桌酒席。宾客盈门,座无虚席,色香味齐全的客家菜,按照“上四下五”顺序出菜:先是客家小炒鱼片、芹菜炒肉、酸熘排骨、红烧猪蹄四道美味小炒陆续上桌,接着是热气腾腾的猪肚肺汤、美味鸡汤、客家捶鱼、凤眼珍珠汤、客家扣肉五道客家经典菜肴华丽登场,后面还有爽脆炸鱼块,开饭的五味浸菜、新鲜油嫩的小炒青菜……一个个菜肴香鲜至极,具有浓浓的客家风味,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米酒的香和着客家菜肴的美味,加上杯盏交错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奏响了客家婚宴的激动人心的热闹场景。

  就在祠堂里,不知嫁出了多少勤劳贤惠的客家女子;不知在祠堂里迎娶了多少媳妇,一代又一代……

  客家围屋里的婚礼,规模宏大,礼仪繁杂,热闹非凡。如果您有时间亲自来中国非遗传统村落--里仁正桂村,亲身感受客家婚礼的隆重。亲眼看看围屋的雄奇,亲自来品尝客家美食……

  正桂山,濂江水,甜美酒,醉美乡村欢迎您;

  大榕树,忠义堂,鸳鸯厅,围屋美食留住您!


走进客家酒堡


  蓝天白云情绵绵,雷峰秀岭意连连。太白醉酒恋酒堡,飞身直奔琼浆池。

  远方的客人来到围屋之都--龙南,客家酒堡是众多围屋中游客必去的围屋之一。

  沿着龙关公路,一路溪流一路歌,溪流转弯处,便到了客家酒堡。客家酒堡,又称“渔子潭围。”

  远远望去,一座高大黝黑斑斑驳驳灰白色的方形围屋展现在我们面前,渔子潭围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高三层,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渔子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竣工于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开基祖李遇德最初在此种植蓝草并加工制造靛蓝染料,这为他带来了财富,使得家庭逐渐繁荣起来。

  客家酒堡前,有个数百平方米的水潭,这个水潭清澈明亮,深可见底。每年春季桃花盛开时,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鱼类在这里产卵,景象壮观。人们根据围屋旁边的大水潭及其特点,取名为“鱼子潭”。

  “鱼子潭”婆娑的树影,映在波光粼粼的圆形池塘水面上。金色的小鱼儿在追逐游戏,时而跳出水面,时而溅起水花,像是在向我们介绍客家酒堡的雄伟;叽叽喳喳欢快的鸟儿,穿梭绿树枝头,唱歌动听的歌,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渔子潭外围高9米,底部厚将近1米,最靠近河边的围墙地下基础深达7米,用三合土垒筑而成的。也就是用石灰鹅卵石和沙相拌,而渗入桐油、糯米粉,白米饭等混合夯筑而成。这种墙体非常坚固耐用。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北角都是四层12米高。而在西南角的炮脑却是五层15米高。为什么西南角的炮楼要建的特别高呢?因为客家酒堡的西南角就是紧挨着一个树林茂密的小山。所以,西南角的炮楼也就建高了一点了。高高的围墙四角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黑洞洞的枪眼,仿佛冷不丁,伸出几条枪向我们射击,怪吓人的!客家酒堡,围墙和炮楼,采用桐油、石灰夹鹅卵石浇浆,构成墙体,可以刀枪不入,异常坚固。斗形的嘹望口像一个个大喇叭,由里向外扩大视野范围,围屋里的哨兵,可以时刻关注到围屋外面四周的一切动静和人员进出情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观察哨哨兵的眼睛。一旦发现“敌情”,哨兵会用特殊的方式迅速传递给围屋的主人。主人迅速组织人员依靠围屋坚固的墙体,对来犯之敌迎头痛击,真正发挥古代围屋抵御外敌的独特的功能。若是客人来了有好酒,则敞开大门,好酒好肉招待客人,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正门围墙中间,青石板厚实的半月形圆拱形大门,人骑着一匹快马可以顺利通过,八抬大轿,也可以麻利的通过,大门显得非常宽敞。外门页包有铁皮,有非常好的防火防水功能。

  大门正中央,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灰条石。条石上镌刻着“客家酒堡”几个苍劲有力厚重的的大字,章法严谨,布局匀称,毫无疑问出自名家之手。几个大字经过风吹日晒,岁月的洗礼,颜色变得有所暗淡,已经把酒堡的年龄写在了字的色泽中了,古色古香。难怪这客家酒堡有这么久远的历史。

  门口右下侧安放一座一米多长、约五十公分宽的鼎型香炉,鼎身涂一层红褐色漆,上面刻有“渔潭李氏祠堂”铭文。密密麻麻的香烛插满鼎里,香烟缭绕,这是客家人特有的习俗。

  透过正门往里看,院子里铺满了发亮的鹅卵石,多少人多少代,男女老少,日复一日的经过了这黝黑光滑、铺平整个院子的石头。一块块石头刻画出了饱经风霜而又鲜明的时代印迹。

  进了酒堡,只见院子左侧,有一口青砖砌成的圆形古井,齐腰一般高。井沿外围,铺满了灰绿的苔藓。可以想像以前酒堡里的人弯腰用水漂舀水的情景。显得多么的从容、优雅与娴熟。

  这井叫酒井,它的来历可不一般。

  有一天,围屋来了一个和尚,坐在大门前一副病怏怏的样子,不吃也不喝。围屋主人李遇德见了心生怜悯,让人将和尚扶进围里,端了一些饭菜给他吃,和尚摇了摇头说只想喝点酒,李遇德便让家人拿出一坛好酒,和尚端起酒坛一口气喝了个精光,然后就在围屋厅堂里呼呼大睡。第二天起来,和尚又说要喝酒,李遇德又让家人拿出好酒让他喝,没想到这和尚酒量特别大,一天要喝掉三坛子好酒。一连好几天也没见他要走的意思,尽管李遇德照样每天都让家人给他喝酒,可李家子孙们却不耐烦了,到了第九天,他们趁李遇德外出办事去了,便叫和尚走人。和尚嘿嘿一笑说这才喝了你们家几天水就舍不得了?哪象个大户人家呢?李家子孙忿然说,我们家天天给你好酒喝,怎么能说是喝水?和尚并不发火,笑着念了句阿弥佗佛说,这水即是酒,酒亦是水,没什么分别。说着走到大门里边左边院子墙边用手指了指地上让李家子孙挖土,说是保证在这儿能挖出一口酒井。

  听到和尚言之凿凿地不象是打诳语,尽管是满腹狐疑李家子孙们还是拿了锄头铁锹挖了起来。挖了一米多深的时候下面居然飘出淡淡的酒香。为了探个究竟,李家子孙们加快了挖掘的速度,一边用筐装土运走,很快就挖到了两米多深,这时从井底涌出的是黄澄澄散发着清香的酒,李家子孙们都惊呆了。和尚让李家子孙拿来纸笔,挥毫驰墨写了一首诗:日出佳酿整十担,不可多得不可贪;若能守得本份缘,酒井抵得金银山。写完笑着念着佛号走出围门,扬长而去。李遇德外出归来得知后十分惊诧,他教诲子孙们不可生贪念,每日只能从井里打十担酒,千万不可多打。李家子孙们遵照教诲,每天只打十担酒上来,从不敢多打,而从酒井里打出的酒都格外香醇,来买酒的人都抢着要,有些客商宁愿出高价要包下这些酒。取之不尽的酒井给李家增加了许多的收入。

  几年后的一天,围里人都各自干事去了,只留下李遇德一个姓刘的孙媳妇在家干家务。这时来了两个骑马衣着光鲜的客商要买酒,刘氏媳妇陪着小心对他们说酒已卖完了,让他们明天再来。两个客商不肯走,拿出一锭十两重的金元宝说只要给一担酒就行。看着金灿灿的元宝,姓刘的媳妇不由得动心了,暗想只多打一担酒应该没问题,这锭金元宝就是自己的了。想着就拿出木桶去井里打酒,没想到这打上来的竟然不是酒,而是清澈明亮的井水,不由得惊呆了,待到回过神来看时那两个客商早已不知哪里去了。

  从此以后,这井里打上来的都是水,再也没有一滴酒了。那姓刘的孙媳妇的自知闯下大祸,乘夜色偷偷跑回娘家去再也不敢回来。

  酒井的故事给了们深刻的启示,成了当时神奇的传说。

  从此,李姓人把老和尚告诫子孙的话刻在了石碑上,嵌在了石牌坊上:“不可贪,日出佳酿整十担,不可多得不可贪;若能守得本份缘,酒井抵得金银山。”时刻警醒李家子孙做人不可贪的道理。

  两米多高,两米多宽的石牌坊下,五缸大大小小的酒缸稳稳地陈列在石案上,黝黑油亮的每个酒缸都用朱红漆写有一个大大的韵味十足“酒”字。缸口封严严实实,远远都能闻到米酒的香味,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纯粮酒米酒佳酿——客家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太白醉酒恋酒堡,飞身直奔琼浆池。

  站在宽阔的样子院子里,客家酒堡住房布局为“口”字型,整个围屋为三层,共有160间房子,其中沿围墙有142间,里边有18间。外门页包有铁皮,二道为木门页,三道门五柱顶立。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高的炮楼,尤为壮观。住房均为三层楼房。大门右侧2间,左侧8间,右幢9间,左幢9间,后幢12间,地面住房40间。间围屋还有一门二进厅厦一幢,雕梁画栋,装饰工艺精湛。渔子潭围的走马廊尤为特别:大门一进,层层的走马廊相通。围内大坪里显露出的二层走马廊整齐美观。围墙上方每隔一段便设置了一个漏水口,可见,最高的瓦檐就在那个位置,而漏水口的上面围墙就是女儿墙。设计精巧的围屋,高大坚固、造型别致,功能完备,实用舒适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聪明能干客家儿女,客家酒保充分展现了客家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客家人的勤劳、善良、质朴、贤良品质通过围屋一览无遗。

  忽然,一股酒香飘来,便把我们的脚钩住了,聪明能干的客家酒堡大嫂热情的招呼我们,把亲手酿造的客家米酒让我们品尝,绵柔甘甜,回味无穷,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客家酒堡大嫂侃侃而谈,向我们介绍,龙南人历来爱喝米酒,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客家米酒醇厚绵柔,古人赞酒曰“开坛十家醉,把盏百里香”。

  秋收后的米酒,一般在重阳节启封。龙南人把做酒的器皿,称作酒盎,盎口小肚大且高。吃到底时,非伸长胳脯去舀。酒酿好之后,先掏出几瓶最甜的,留待客人。过去缺粮,只能在过春节时赛谁家的酒最甜。龙南人有一个习惯,每逢农忙插秧,田塍上摆把酒壶,插完一行,就喝一口,伸伸腰。要是请了几个工,也是就一壶酒,谁先插到田头就谁喝。到了盛厦,村旁路边的大树下有很多卖水酒的。路人渴了,花几毛钱,既提神又解暑。所以龙南人称客家嫂米酒为"大树底下的茶"。

  客家大嫂酿造的米酒,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甘醇绵厚,爽心活舌。冷饮,清凉爽口,沁人肺腑,消暑散热;热喝,温心暖胃,御寒防风。适量饮用,舒盘骨活经络,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酒娘(没有渗水)更是幽香扑鼻,酒味浓郁,更能利血养气,暖胃御寒。客家嫂米酒除饮用外,还是烹调的好佐料,它可以祛腥、臊。这里,设置了客家米酒作坊,专门展示客家的酒文化以及客家米酒酿制的全过程。

  酒香不怕巷子深,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客家酒堡集客家民俗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旅游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映在了了半壁粉黛色围屋墙面上。清风吹拂,阵阵松涛伴随潺潺的流水声自然融入乡村最美山水画卷。

  美哉客家酒堡,壮哉客家酒堡。客家酒堡,因酒而兴;鱼子潭围,因围而美,客家人因勤而创造了美好生活。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客家酒堡。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