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自有其道理,虽然他很可能没有静下心来精读过一部文学经典。受到质疑的人似乎也觉得其问甚当,需要打起精神全力作答。其实这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几乎相当于询问“生命有什么用”,或者是“灵魂有什么用”。在我看来,文学是人类这一生命体的本质需要,也是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本质特征之一。棕熊不需要诗歌,蚱蜢也不需要小说,猿猴这种据说跟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也不需要戏剧和散文。只有人类,根据灵魂的需要创造出文学。因此,文学不是根植于“用”的层面,而是生发于“体”的层面,它可以称之为人的灵魂存在形态之一。
质问“文学何用”的人,可能把精神层面的存在降格到物质需求层面,对“精神生活”缺乏足够的兴趣。事实的真相是,屏蔽了真正文学的人,文学也同样屏蔽了他们。文学,跟灵魂的细腻度息息相关,只有细腻度达到某个阈值,文学才会真正生发。而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先锋文学,其划分的内在依据也是灵魂的细腻度。
灵魂的细腻度当然体现为情感的丰富度,同时还体现为思考的犀利度,或者它就是由这二者共同决定的。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序列中灵魂细腻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其情感的丰富性自不待言,而偶尔闪现的思考也犀利如刀尖。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这个人物抱有无限的怜惜和同情,固然是因为她表现出来的情感深度和纯度,同时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其思想的锋芒所吸引。她的冰清玉洁既是外在的纯洁,又来自内在思想的清醒和高洁。相比于沉溺在柔软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拔的贾宝玉,她才是那个具备独醒之眼的人。这是一个最大限度沉浸于精神生活中的人物,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林黛玉的灵魂具备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而贾宝玉则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使得他逾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范畴,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现代性。现代人不再苛求灵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能够坦然面对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并从中展开自我对话。文学也因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形态。现代文学绝不回避灵魂的矛盾冲突甚至破碎状态,相反,它在其中深入,再深入,挖掘出精神存在的诸多可能性。以此来观照,至今不少中国作家所书写的其实还是一种已经固化的、属于过去式的文学,很多中国读者的品位和兴趣也只停留在这种文学的层面。他们接受不了现代文学所带来的震撼,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直面自己灵魂无数细小而深刻的裂缝。
但是,处在矛盾和冲突状态下的灵魂,在经受严厉的自我审视之后还是有可能进行某种程度的整合,这是人性的自然需求。颠覆过后便是重铸,以求达到更高意义上的统一和完整。在这个过程中,气息的流转和神思的飞驰将造就新的杰作。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给灵魂带来永远的生机,也给文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在这个层面上,现代和古典将进行热烈的拥抱。灵魂不必惧怕内在的冲突,而是要避免凝滞和僵化。文学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