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宝鸡岐山、扶风一带的乡间,有一种传承了六百年的独特小吃,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见证着无数平凡人家的烟火情缘。这种以酿醋副产品为原料制成的美食,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醋糟粉",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飘散的酸香里,都藏着一段段关于生存智慧与人间温情的动人故事。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这又是一种开胃的美食。
醋糟粉的诞生源于一场美丽的意外。明朝洪武年间,宝鸡地区醋坊林立,有年冬季,一位酿醋师傅发现发酵缸底沉淀着细腻的糟粕,突发奇想将其与面粉粉混合蒸制。当第一笼泛着琥珀光泽的粉块出锅时,那独特的酸香瞬间征服了在场所有人的味蕾。这种化废为宝的智慧,很快在关中平原传播开来,成为农民应对饥荒的救命粮。清代《岐山县志》与《扶风县志》中就有"醋渣合面粉,三伏可度荒"的记载,足见其在民生史上的重要地位。制作地道的醋糟粉需要历经十二道工序的淬炼。清晨五点,老师傅们就开始在醋坊筛选最新鲜的醋糟,这些沉淀了高粱、大麦精华的褐色粉末,需经三道清水漂洗去除杂质。将处理好的醋糟与陕西关中特产的优质小麦面粉按祖传比例混合,加入老井水搅拌成糊时,时间的魔法开始显现——醋糟中的活性酶会使面糊逐渐变成诱人的浅褐色。要把醋糟粉放置到夏季,就晒干装袋密封。在做醋糟粉时候把醋糟粉泡开,搅拌成面水,用做面皮的锣锣一张张在锅里蒸出来,配上油泼辣子、蒜泥和香醋,便成了消暑及开胃的圣品。
前些日子有事去国家话剧院附近找一位演员商量事,顺路去了扶风驻京联络处,热情好客的家乡人,驻京联络处王主任送一包醋糟粉,让我带回家。近期北京天气闷热,什么也不想吃,但是家里有空调,我想做做醋糟粉,这东西刚好开胃。这也是小时候的味道,每年冬季自己家里和亲戚家里会做醋的基本都要做醋糟粉。醋糟粉与热腾腾的包谷稀饭,这是我们家乡冬季最好的美味。今天周末,一大早,媳妇泡醋糟粉制作蒸醋糟粉面浆,然后用蒸锅一张张蒸出来。我们家做面皮很有名气,当然这种制作醋糟粉的老手艺,就更为擅长了。媳妇做出的醋糟粉始终保持着穿越时空的醇厚滋味,吃着醇香的醋糟粉,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回乡品尝这口"乡愁"。
对于陕西关中的老百姓而言,醋糟粉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曾是邻里互助的纽带——张家送醋糟,李家出面粉,合做出醋糟粉平分各家。如今在乡村喜宴上,头道菜必定是浇着红油辣子的醋糟粉,寓意"酸香开胃,日子红火"。更有趣的是,这道小吃还成就了不少姻缘。岐山县至今流传着"醋粉为媒"的佳话:上世纪70年代,知青赵先生因帮乡亲们改良醋糟粉配方,与村里姑娘相识相知,两人后来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科学结合,开发出真空包装技术,让这一地方美食走向全国。在千年古都西安,吃醋糟粉是欧洲来的老外最开心的事情。有一次,英国来的影视界客人说,这比他们祖国的三明治好吃。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兴起,醋糟粉的营养价值正被重新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显示,醋糟富含醋酸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与荞麦面粉中的芦丁结合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独特功效。在宝鸡市政府的扶持下,当地已建成十余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开发出即食醋糟粉、醋糟饼干等系列产品。2023年,岐山岐缘品牌推出的低糖醋糟粉甚至成为跨境电商平台的爆款,让北欧消费者也迷上了这种东方发酵美食。
夏季,每当夕阳西下,陕西宝鸡的陈仓老街除过擀面皮与凉粉外,醋糟粉很受欢迎,醋糟粉摊前总会排起长长队伍。头发花白的退休干部及职工捧着粗瓷碗回忆童年滋味,年轻情侣分享着同一碗粉嬉笑打闹,外地游客举着手机记录分享美食的过程。在这氤氲的蒸汽里,六百年的时光仿佛被压缩成碗中颤动的醋糟粉,诉说着黄土地上最质朴的生活哲学——用智慧点化平凡,让温情渗透岁月。正如当地民谣所唱:"醋糟粉,酸又香,吃罢不想离故乡。"这道承载着无数人情故事的非遗美食,仍在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