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即便时光荏苒,依旧璀璨夺目,温暖着我们的心房。对我而言,那个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小城——扶风,便是这样一处灵魂的栖息地。它不单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记忆,每当夜深人静,那份关于扶风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清晰而又遥远。
扶风,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风雅的气息。它坐落在关中平原的腹地,南北被青山绿水环抱,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黄土高原之上。泱泱华夏,悠悠文明。扶风周礼文化之乡,周王朝的发祥之地,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孕育了光耀华夏的礼乐文化。立秋的扶风新县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新搬迁的县城,金黄色的光辉与斑驳的关中风情园青砖交相辉映,风情园每一块雕塑及石刻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一刻,来客即穿越了时空,与这座县城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记忆中的扶风,是童年的欢声笑语。那时的我,放学后总是在渭河的芦苇荡中,站在用石头搭建的小戏台,唱陕西古老的秦腔,革命样板戏,模仿《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洪湖赤卫队》等片段。村子池塘边老槐树和皂角树下,聆听老人们摇着芭蕉扇,聊着关中的往事,小伙伴们在一旁认真的听,村子里的饲养室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铜铃声......小时候,经常在家碰到河南来我们关中讨饭的,为什么关中人口头禅“河南蛋”,其实应该是“河南担”,听父辈说,解放前这些穷苦的百姓,总是用扁担挑着儿女讨饭。所以说生我养我的扶风,童年美好幸福。扶风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古朴与宁静,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迹。法门寺,这座被誉为“皇家寺院”的千年古刹,是陕西关中人心中最为神圣的地方。每当寺内钟声悠扬响起,心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敬畏之情。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更是吸引了无数信徒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信仰之力。走在法门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之上。
中国的农耕文化,在这里唱响大地,绿色之梦,由此起航。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奶牛场、养猪、养鸡厂几乎村村有。食用菌生产厂,苹果及猕猴桃等也是驰名中外,这些都是科技与农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依靠近邻,杨凌农科城的优势,总是站在中国农业的风口浪尖之上,在新时代大潮中,勇往直前。漫步在广袤的田野间,看着那些高科技农业设备在田间地头忙碌,让参观者感叹于时代的进步与农业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而位于扶风正南方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更是自然风光的绝佳去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关中福地,扶风新城尽收眼底,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随风而去,只留下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在中国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国的首都北京,都留下自己创业的脚步,但无论走到哪里,那份关于扶风的记忆始终如影随形,成为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每当夜深人静,总会让人想起那些年在扶风度过的日子,那些纯真无邪的笑容、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那些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我无尽的力量与勇气。
如今,扶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绛帐工业区食品、制药、养殖场用饲料等,新县城落户的比亚迪汽车制造都给扶风县增加新动力!在繁荣昌盛的工业及旅游景区中(法门寺、关中风情园、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西府古镇),那份古朴与宁静依旧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来。每当暑期,我回到这里,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熟悉,仿佛从未离开过。“后稷教稼”,“青铜器之乡”,“佛教圣地”等传奇故事发生在这里,扶风,这座承载着我太多记忆的小城,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它都将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最贴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