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刊美文 >> 《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陆春祥:郑规一六八

《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陆春祥:郑规一六八

2024-09-05 15:21:30
浏览量: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已出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袖中锦》《九万里风》《天地放翁—陆游传》《云中锦》《水边的修辞》《论语的种子》等三十余种。主编浙江散文年度精选、风起江南散文系列等五十余种,作品曾入选几十种选刊,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报人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等数十种奖项。

1

远山如黛,晨光初露,啼叫了半个时辰的鸡鸣声,渐渐稀了下来。咚!咚!咚!清亮而沉着的鼓声破空而来,这鼓声,对浦江郑氏家族而言,就是起床号,即便依然沉睡着的孩子,也会立即被父母们唤醒。咚,咚,咚,鼓声有节奏地响着,一直响过二十四声才停止。晨起的人们,如行军作战,叠被理床,洗漱整衣,来往穿梭,然后匆匆赶往有序堂。

咚!咚!咚!鼓声又响过八下,一切人员皆各自就座,家长中坐,其余男女分坐左右。此时,整个有序堂内,静得连一根针掉下都听得见,家长清了清喉咙道,一字一顿发出指令:诵读训诫!随即,只见一位充满朝气的十五六岁少年起身,高声诵读,字句清晰,抑扬顿挫:

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理昭然,各宜深省!

少年诵读的是男训。男训诵完,一名十五六岁的亭亭少女立即起身,她诵读女训,声音珠圆玉润。诵毕,所有男女起立,向家长行揖礼。然后,左右各自行揖礼而退。

咚!咚!咚!九通鼓声又响过,男人们都在同心堂坐定,女人们则在安贞堂坐定,他们(她们)要开始早餐了。

这是八百多年前浦江郑氏家族一个普通的早晨,上面的场景,是《郑氏家规》第十二条中的内容。郑氏家族的同居合食,自北宋重和年间开始一直到明朝成化十五年止(1118—1479),历十五世凡三百六十余年。这个家族人数最多的时候,曾达三千多,三千多人一个家,中国,或者世界,基本上空前绝后。

说“基本上”,是因为郑氏家族之前,已经有一个先例。

宋代文莹的笔记《湘山野录》卷上,记载有一则陈姓大家庭,也极壮观。

南唐时代,五代同堂的一共有七家,先主李昪都给他们发锦旗表彰,并免征他们的劳役。江州(今江西九江)陈氏一家,最为典型。

唐代元和年间给事中陈京,他的后代,老老少少加起来,一共有七百多人。陈家没有仆人,不养小老婆,上下极为和睦。凡是起居漱洗、穿衣晾衣、男女教育、婚丧嫁娶,总之,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一律都有规章。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坐着,捧着饭,集体吃,没有成年的小孩子则另外坐。陈家有狗百余只,喂食时,都放在一条大船内进行,一只狗没有到,其他狗都不动一下嘴。陈家还建有私立学校,各地的读书人都可以来读,都会提供食宿,江南一带名士,好多都毕业于陈家大学堂。

陈家创造了332年不分家的记录,宋太宗赐有对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陈家最兴盛的时候,达3900多人。到了宋嘉祐七年,宋仁宗出于统治的需要,强行将陈家拆分,一共分为291家,于是陈家就散到了全国。而此后发展起来的浦江郑氏家族,则抒写了更传奇的故事。

2

北宋元符二年正月(1099),天寒地冻,人们还沉浸在过节的余温中,秘阁校理郑安仁的三个儿子郑渥、郑涚、郑淮,将家齐齐的由遂安(现淳安)迁往浦江承恩里(今浦江郑宅镇),后人称其地曰三郑,郑渥为下宅派,郑涚为前山派,郑淮为麟溪派。

推测郑家这次迁徙,是因为老三郑淮(1068—1142)。此前,郑淮随浦阳的经学大师朱恮学习《春秋》三年,聪颖有智且一表人才的郑淮深得朱老师的喜欢,朱就约以外甥女宣氏为其婚配。迁浦江后,郑淮入赘宣氏,居住在香岩溪畔。郑老三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他在香岩溪畔生活,日日看着欢快的溪水奔流而去,某一天,忽然生出一个想法:将眼前的溪流,改一个名字,就用郑氏祖上白麟公的名吧,香岩溪于是成了“白麟溪”。此后,郑老三每次再看白麟溪,那位可尊可敬的祖先忽然就活生生站在他面前了,他心中立即升腾出一股豪情:做人做事,要像眼前的流水一样,清清白白,也一定要将郑氏祖业发扬光大!这似乎就是郑淮的事业宣言。晴耕雨读,官员家庭的基础,加上他的聪明才智,数十年后,郑淮就将小家经营得像模像样,儿孙满堂,成了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大家庭。

靖康二年(1127),郑淮定居浦江后的第二十八年,天下大乱,僻地小县浦江也逃脱不了饿殍遍野的惨景,一直有善行义举的郑淮,心疼苦难百姓,毫不犹豫售田一千亩以赈济乡邻。乡人感其恩,将郑淮所居住的地方称为“仁义里”。可谁也没想到,这次慷慨捐赠,却掏空了郑淮几十年积累的全部家底。从此以后,艰难而俭朴的生活,就成了郑淮一家的日常。

郑淮三子的次子郑绮(1118—1193),性仁爱孝友,精通《春秋》《谷梁》之学,倡导孝义耕读,睦雍治家,并撰写有三万余字的《谷梁合经论》,孝行率先垂范:郑父被诬陷入死罪,郑绮上书郡守请自代,郡守察之,将其父放释;郑母常年患风湿病,四肢不能伸,他奉母侍汤药,每临厕,像抱婴儿一样抱母亲如厕,三十年始一日。郑绮成长的年代,因郑淮倾力救民,郑家已家道中落,生计艰难,但郑绮处之泰然,如他爷爷一样,辛勤持家,耕读不倦。郑绮有两子,长子又生三子,一大家子数十口,始终没有分家,茅室蓬户,布被瓦器,淡饭粗菜,但郑家简洁素净,书声琅琅,一大家子相亲相爱,其乐融融。曾有黄宗夔大侠,慕郑绮高义,携百金相赠济其困,郑绮辞谢不受,依然安贫乐道。郑绮临终时,子孙皆肃立其前,他刺指血滴酒中,子孙次第饮之,静听其誓:“子孙有不孝悌,不同釜炊者,天实临殛之!”

可以这样说,郑氏的同居合食,自郑绮始。而郑绮的临终遗训,就是郑氏的铁律,一直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几百年不走样的根本原因,不言自明,郑绮在孝义上的楷模行为,郑家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

郑氏自第四代郑政开始,恭俭勤恳,善于经营积贮,家道又渐渐殷实起来。郑政生郑德珪、郑德璋(1244~1305)。郑德珪以才授龙游县丞,不久辞归,代父主持家政。郑德璋秉性刚直,英武过人,因抗御盗贼有功,被授青田县尉却没有赴任。郑德璋因看不惯乡绅卢氏的横行不法而将其得罪,后被卢氏勾结官府虚构成死罪,要押往扬州处死。郑德珪多方营救,设计代弟弟赴死。郑德璋知道后,一路追赶,及至扬州,哥哥已屈死狱中。郑德璋伏尸大恸,负尸归葬,结庐哥哥墓侧,清守二年。元蒙初,百姓的日子更比南宋末之动乱年代难过,痛定思痛后的郑德璋,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创建东明精舍。请名家执教,让年满十六岁的子侄进学堂读书,为家族和社会培养人才,用教育改变家族子孙的人生轨迹。于是,白麟溪畔常常出现这样的晨景:当!当!当!东明精舍的晨钟响起,一队队的青少年,集队前往“有序堂”,先向郑氏先祖鞠躬致敬,然后晨读。

郑德璋之长子郑文融(1264—1353),一直在外做官,某一天,他忽然长叹:“吾家自南宋建炎初,聚食至今,不思继承恢宏之,一旦死,人谓我何?”长叹完,郑文融立即解职归家。这位被称为“大和公”的郑氏六世祖,正身克己,一双粗袜补了又补,三十年不肯扔。他管家极严,严禁子孙赌博、玩鹦犬等丧志之物。他又扩建东明精舍,建郑氏宗祠,延请柳贯、黄溍、吴莱、宋濂等名家讲授儒学,最最重要的是,大和公亲自制定了《郑氏家规》五十八条。

此时的郑氏,已是江南大族,被人尊称为“郑义门”,东明精舍名士云集,人才辈出,而宋濂为郑氏培养了大批人才,并精心为之参订家规家仪,凝聚着几代人集体智慧的郑规一百六十八条横空出世。

3

除了开头每日诵读训诫的场景外,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的唱诫更令人震撼。这一天,家长率领郑氏众人先参拜祠堂,然后出坐堂上,男女分立堂下,击鼓二十四声后,一成年男子出列高声唱曰:

听,听,听,凡为子弟,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听听听,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厥性。有一于此,既损尔德,复隳尔胤,卷兹祖训,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听,听!

这是《郑氏家规》的第十一条。重点是唱。这一唱,唱得回肠荡气。这一唱,又如重锤,锤得人心灵发颤。

三次“听听听”,孝为第一。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年前的《论语》课堂。

学生问:孔老师,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吗?孔老师摸摸下巴,笑笑说:傻孩子,自然有了。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兄长,行为要谨慎,不说谎话,关心别人,亲近有善行的人,这一些,都比读书重要!孔老师讲完这几条,和蔼地看着问他的门生:这几条做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书学习,分分钟的容易,最重要的是做人。

“听听听”,六个“毋”,讲的就是如何规矩做人。

无论小私大私,都不能徇。懒是所有事的失败之母。奢侈不仅败家,更有违自然规律。不可偏听偏信,尤其要注意提防小人之言。不要以为自己家里有几个钱就可以胡作非为,甚至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音乐都不要听。“毋”是洪水,“毋”是猛兽,只要让一个“毋”进了你的家门,进入你的身体,不仅你自己要遭殃,还会祸及子孙,连带祖宗的脸面也会丢掉。听听听,这六个“毋”,事关我们郑氏家族的废与兴!

或许,郑文融及柳贯、宋濂们,在制定家规时,对郑氏子弟入仕早有所预见,故家规中有近二十条是关于廉洁廉政的。尤以第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三条规定最突出。

第八十六条: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违者以不孝论。

学好本领,走向仕途,如果衣食用度靠俸禄不能自给,家族会给你资助与补贴,但你必须奉公守法,勤于政事,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就是不孝,就是辱没家族!

第八十七条: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怃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违者天实临之。

当官就是做公仆,必须时刻为国家做事情,甚至鞠躬尽瘁,老百姓就是你的衣食父母,要体恤百姓,像慈母爱儿子一样去爱百姓,决不可妄取民间一丝一毫!

第八十八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这一条是对前两条的有效制约。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活着被家谱削名,死了牌位不许进祠堂,这就是完完全全的失败。孤魂野鬼,连鬼也看不起你。足见郑义门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不过,这个家族也有纠错机制,先祖的遭遇明明白白摆在那儿,错了,一定会给你纠正。

元明清三朝,郑氏出仕为官子弟多达170多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而被免职罢官。这个数字,或许就是郑规一六八条被良好践行的最好例证。

4

我到郑义门,迎面就是一长列的牌坊,一共九座。

蓝天下矗立着的牌坊,显得特别干净气派,庄严肃穆,顶部有石有木,檐角多姿,雕刻精美古朴。这个牌坊群,无论数量、规模,均堪称全国之最。

江南第一家,这是牌坊群的灵魂。郑义门从南宋年间开始群聚合食,数千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蔚为壮观,不过,这只是表面形式,郑义门之所以有“义”字贯串,是因为他们闻名天下的孝义与社会责任,正因为卓越的行为表率,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被建立新朝不久的朱元璋立为全国楷模,赐“江南第一家”匾额,号召全国百姓向郑义门学习。

穿过“江南第一家”,紧接着的就是“孝义门”牌坊。郑宅这地方,因郑氏浦江先祖郑淮的义行,原来叫“仁义里”。郑氏家族同炊而居的孝义风被乡民称颂,当地官吏上报元廷,1311年,元廷下诏,旌表郑氏大家族为“孝义门”,后人遂称郑氏大家族为郑义门。

宋、元、明三朝对郑氏家族都有旌表,第三座牌坊遂名“三朝旌表”。

第四座曰“有序”坊。我伫立,前后仔细观察,浮想联翩。“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故“有序”也可以解释成规矩、法律。郑义门靠什么支撑几百年?孝义自然是核心,但必须用合理规范的制度来保障。这“有序”就是齐家的重要支柱之一。郑规一六八条中,就有三十三条涉及子弟教育的。比如男孩五岁要开始学习礼仪,八岁入义塾读书,十二岁外出求学于师傅,十六岁入大学,二十岁如果在学业上没有希望成就的,则在家中学习治家理财,未满三十不得饮酒。禁止与歌伎、伶人来往,不得与人争奇斗胜,凡子孙有赌博、无赖等违犯礼法行为的,由家长按情节轻重,会合族众罚拜,诲教不改的,当众鞭打,再屡教不改的,送官府,赶出家门,在《谱图》上削名。

第五座恩德坊。它是纪念郑氏九世祖郑榦的。郑榦任职湖广,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救人无数,沿海百姓曾自发建生祠纪念。

第六座麟凤坊,是元朝皇太子赐给郑氏八世祖郑深的题词。

第七座取义成仁坊,纪念郑氏五世祖郑德珪、郑德璋兄弟,事迹此前有叙。

第八座礼部尚书坊,里面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郑氏八纪祖郑沂,乐善好施,好学不倦,品德与才能俱佳,明洪武三十年(1397),被明太祖由书生直接提拔为礼部尚书。提拔的原因,据说是朱皇帝看郑家子弟做的官都不大,但郑家的家风实在让他龙心大悦,一下子就赐了郑沂正二品。郑沂因此处事格外小心,工作也特别尽心,他还坚辞不受朝廷俸禄,其在朝的一切用度,均由家族供给。

最后一座九世同居坊。元至正壬辰年(1352),翰林学士月禄铁木尔以中书平章事承旨到浙江视察工作,感郑义门同居合食,为之题写“一门尚义,九世同居”。郑义门将题词刻石,竖立在饭厅旁,以激励后人。

九座牌坊,一一看过,脑子里深扎进郑义门的诸多事迹,转眼就到了白麟溪。

数十米宽的小溪,水流清澈而缓慢,游鱼嬉戏其间,两岸石磡垒砌,藤蔓正勃发着青春的力量。我知道,这一定是八百多年前郑淮日日注视流水并立誓的溪流。白麟溪蜿蜒曲折,绵延十余里,相比许多有名的河流,它实在太微小,简直称不上河流,但它却是郑义门的地标。河两岸均为密集的人家,门对流水,柳条垂近水面,旗幡在风中晃动,不时有石桥横跨溪上。这石桥也简单,两根石柱斜插溪间成V形,上面压一块长石板,这就成了三角形结构,人踩在上面,压力越大越稳固,和石拱桥同一个原理。

溪边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小河埠头。遇河埠,旧时场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长发女子低头捣衣,洗累了,用手撩几把清流甩到脸上,搓汗渍,见新颜。如果是夏日夜晚皎洁的月光下,则一定是郑宅一片月,几户捣衣声。白麟溪畔,真乃十足的人间烟火。

5

终于进了郑氏宗祠。

墙两边六个“毋”的郑氏祖训,醒目震撼,牵人目光,使人沉思。

进门就是一个大天井,天井左边,五棵老柏,为宋濂当年所植。宋濂当时一共种下十二棵柏树,现今依然存活九棵,天井这边五棵,另四棵在有序堂后面。老柏依次排开,它们如宗祠持器之守卫,六百多年来,一直见证着这段辉煌的历史。老柏虬枝展天,有一棵甚至全身都已基本干枯,坚硬的枯枝如铁爪般在空中乱舞,神奇的是,此枯柏中部的右边又生出一枝,茂盛的绿叶,给人感觉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看着这些老柏,一定会想到宋濂(1310—1381),完全可以这么认为,宋濂是郑义门兴盛的重要人物。郑义门同居八世、九世祖近七十余人,他们多为宋濂弟子,宋濂为郑义门造就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由朝廷擢用任职。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这位潜溪先生,综其生平,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白麟溪畔度过的。旗帜性人物一声号令,东明精舍名师云集,随后而来的就是鼎盛的文风。浦江文脉赓续绵延,文人辈出,宋濂功绩卓著。

东明精舍原先由吴莱主讲。宋濂原是吴莱的学生,吴老师因患足疾,后辞去教席,他推荐宋濂接任。此后,宋濂担任东明精舍主要教席的时间,长达二十四年,其间,宁海的方孝孺也慕名到精舍,一边跟随宋濂学习,一边在精舍授课,三年后才离开。宋濂将毕生精力用于郑义门人才的培养,他与郑家,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如家人一般。后来,他索性在郑义门附近的青萝山买地建舍,将整个家从金华的潜溪搬到了浦江。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看着那些老柏,满脑子都是幼时嗜学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借书抄书拜师的情景。这两小段文字,几十年来,每每懈怠惰学,它们便会如影刺我。这样功底的大师主教东明精舍,实在是郑义门之幸。

明洪武十一年(1378),郑涛与郑濂等兄弟五人,将三部家规五十八条、七十条、九十二条,三规合并,同加益损,并请宋濂最终审定。宋濂倾注全身心血修订完善了郑义门家规,最后定为一六八条,并精心撰序后刻板施行。自此,郑规一六八条就成了中国家族治理体系中,堪称最完备的家规,它被后人誉为“明代法典制作的蓝本”,清代甚至将其辑入《四库全书》。

晚年宋濂,因孙子事受胡惟庸案牵连,从青萝山械京。临行之际,郑义门父老与他挥泪告别,宋濂口占《别义门》诀别诗:“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宋濂对浦江居住地的深情,对郑义门的师生深情,每一字都饱含泪水,读之无不动容。

整个郑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后不断完善,现有五进六十四间,六千六百多平方米。

我走进第一厅,师俭厅。“师”的本意是众多之意,这里作动词“学习”用,而“俭”则为节俭、勤俭。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此大厅,为检评子孙们是否遵守家规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整个宗祠的灵魂所在。四周张望,没有精美的雕塑,也没有刷油漆,不仅此厅没有,整个郑氏宗祠也没有,大石柱,大门,大窗,巨匾,端庄肃穆,古朴厚重,俭朴之风立显。我被一个对子吸引:“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一看是方孝孺所题。方在郑义门学习教学三年,他也是郑义门的良师益友,他见证了郑义门的兴盛。可叹的是,方孝孺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辅佐了天子,却又被另一个夺权的天子灭了十族。

和义厅为第二厅,厅墙两边,一六八条郑规,条条在墙。

郑规中,除了前面所叙的爱国廉政、教育养正两大类外,还有尊老爱幼、礼义文明、仁义功德几大类。再看几条扶危济困助人方面的。

第九十七条:里党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原谷归还,勿收其息。其产子之家,助给粥谷二斗五升。

第九十九条:桥圮路淖,子孙倘有余资,当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当于通衢设汤茗一二处,以济渴者,自六月朔至八月朔。

第一百条:里党之痒疴疾病,吾子孙当深念之。

乐善好施,慷慨济人,修桥铺路,恤贫怜苦,问病给药,施舍钱米,接济他人,没有高深的道理,有的只是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法,硬硬的家规,字里行间,却充满着闪亮的人文关怀。

有序堂内,我见到了宋濂的塑像。郑家人自然感恩这位大先生,将其像供奉堂内,其实也合适,从某个角度看,宋濂也是他们的家人。当年,宋老师曾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嫁给郑氏第九世孙郑杕为妻,郑家与宋家,早已血脉相连了。

6

一群参观者,在郑氏家族的组织管理分工综览表前站定,大家都想知道,郑义门是如何来具体管理三千多人大家族的。

回望历史,它依然是明亮的镜子,鉴照当下时代。

郑氏家族管理模式相当创新。权力有合有分,互相监督牵制。有人干活,有人经商,有人在朝廷做官,但所有收入(包括俸薪),都要统一交给家族,生活上按需分配,一个科学且易操作的保障体系是其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

郑氏家族管理,共有十七种职务,由二十五人分别担任。

宗子。职位世袭,由长子长孙继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约定俗成,无论皇家还是显贵,抑或是普通百姓,皆如此。不过,这个职位,只是郑氏家族的精神象征而已,他仅负责祭祀,不管家族事务。

家长:他的职责,一是总治一家大小之务;二是专以致公,无私为本。要想当家长,第一条就是大公无私,而且民主选举,能者才能胜任。

典事:家长的助理。一家大小事务,全部都要顾问。

监视:职责是纠正一家之是非。“监”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往下看,右边是一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造这个字的意思,用意极明显:一人弯腰,睁大眼睛,以水为镜,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

主记:总掌货泉谷出纳、谷匣封记、钥匙。

主母:家长元妻。为何一定要原配夫人呢?因为她要负责分配家族中妇女纺纱、织布等家务劳动,她掌握全面情况,便于和家长更好地沟通。

通掌门户:老成有智虑者充任。职责是输纳赋税、增拓产业、计会财息。

掌管新事:收放钱粟之类,佃种、保田之务。

也就是说,除了宗子、监视外,典事、主记、主母、通掌门户、通掌新事,他们都是家族重大政务财务的管理者,而宗子、家长、监视,他们三位,则各自制约,互相监督。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掌管饮食、分配、供给、婚丧、副业、营商、运输、社交、保卫等低等职位。

羞服长:专门掌管男女老幼的衣物供给。郑氏家族规定,青壮年分配的是布衣,老年人才能分配到丝绸。所有的人都要老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对于老年人,郑氏规定:年龄六十岁以上,血气已衰,应当给予优待,毋任以事。一句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吃得好,穿得好,颐养天年。

掌膳:负责家族的食堂。这相当于今天事务长的活,其实不好干,郑氏人口众多,当时分成十四个食堂用餐,男的有同心堂,女的有安贞堂,老人和孩子各有食堂。青年和老幼的饮食构成有区别,如果处理不当,也要受到家规的处罚。

中馈:负责灶膳及膳堂器皿、钥匙,诸妇十日一轮,新妇可以休假三个月。

启肆:负责经营店铺。

畜牧树艺:负责副业及严簿书账目,如或失时不办,扣本人衣资费。

掌运营:向官府输送粮赋。

知宾:负责接待来客的住、吃,亲戚往来的馈赠。

守夜:从体力与责任心考虑,这个职位由已经成家的子弟轮流,职责主要是防盗贼,防火,打更鸣磬。

还需说明的是,不少职位,人数不一,任职期限也不一样,大多一两年就要换。比如掌管新事、掌管旧事等敏感职位,甚至半年就要换一次。也就是说,除了上层管理的互相约束外,下层管理也大多互相牵制。

综览表前,一群人在啧啧称赞,然后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道理其实简单,做什么事情,都要监督,相互掣肘,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制度,几千人的大家庭,哪一个环节都会出问题。

将综览表与郑规一六八条结合起来读,就会发现郑氏管理的睿智。比如对敏感的个人财产有这样的规定:子孙若私下购置田产,蓄积钱财,经查明后,由家长率族众告于祠堂,击鼓声讨其罪,并且将罪行张榜公布,邀其亲朋好友,告之以罪行,使之缴纳归公。不服从的则诉之于官司,处以不孝罪。

规矩就如紧箍咒,唯有老实遵守,不存二心,郑家才能平安兴盛。

7

郑义门四世子弟郑臣保,自小聪明机智,勤奋好学,儒学功底深厚,释、道也深具见地,年纪轻轻就应诏出仕。郑臣保为官后,忠诚仁厚,矢志报国,深受朝廷器重和百姓爱戴,不断升迁,官至刑部员外郎。

元蒙大军压境,临安城内人心惶惶。此时的宋廷,根本无计可施,惶惶不可终日,一方面下令各地勤王抵抗,一方面派人出使朝鲜,欲联合朝鲜共同抵御元军,以挽回亡国的败局,但兵荒马乱,谁也不愿意漂洋过海出使异邦。危难之际,郑臣保等人挺身而出,出使朝鲜。

郑臣保带着几个随员从京城出发,乘船渡海,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到了朝鲜,泊于瑞州的看月岛,经向朝鲜王国再三陈情,说服朝鲜起兵,以缓解元军对南宋的进攻。结局可想而知,临安城很快失陷,郑臣保归国不能,只得滞留异乡。彼时,朝鲜崇信佛教,郑臣保凭借深厚的理学和佛学功底,收徒授课,赖以谋生。

1279年2月,广东崖山,南宋臣相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毅然决然跳进冰凉的大海中,南宋彻底消失。郑臣保再也回不了国,再也回不了家乡,他便移居大寺洞,娶妻生子。郑臣保去世,儿子郑仁卿就在朝鲜瑞山定居下来,子孙繁衍生息,现今已有数万人口。

郑仁卿非常聪明,幼时就能写诗词文章,九岁时,他受父亲思念家乡的感染,为父亲写下了两首思乡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愁登高领髻,遥望云飞北,忽忆先人墓,泪随春雨落。胡尘涨宇宙,万里落孤臣,何日乾坤整,重回赵氏春。

流落在海外,与亲人永远失联,每当佳节来临,那种思念的心情,会愈加浓烈,想着想着,继而就会涕泗滂沱。南宋的臣民,期盼大宋王朝重新振兴的浓郁心情,跃然纸间。

2001年11月,河南荥阳,海内外郑氏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浦江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会长郑余欢应邀到会。国内浙江、福建、江苏等16个省市及韩国共两百多位郑姓宗亲参加。郑余欢与韩国代表郑厚永住同一个房间。宗亲相见,无论语言,打打手势也能知道大意。郑厚永说他们来了五人,是特地来中国寻根的。郑余欢很敏感,随即问道:你们的先祖是谁?郑厚永答:郑冲应。郑余欢立即兴奋起来,因为郑冲应是郑义门的五世先祖,这个名字,他很熟悉。

郑余欢说,整个会议期间,他与郑厚永几个韩国宗亲都极为兴奋,有时间就聊这个话题。河南会议一结束,郑厚永等人立即赶往上海、杭州的图书馆查阅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上都清楚地写着,郑冲应的后代郑臣保,徙高丽瑞山(今韩国)。而韩国瑞山郑氏族谱首章所记就是:“中国金华府浦江县,属浙江。”完全不谋而合,所有疑惑全部解除,韩国瑞山郑氏与浦江郑义门,确属同宗。

2002年3月21日,在郑厚永等人的带领下,韩国瑞山大宗会派出了八人先遣队,到浦江寻根问祖,双方从此开始保持密切联系。自那一年开始,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浦江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宗祠就更加热闹。因为这一天,浦江的郑氏后裔都会和远道而来的部分韩国同宗,集体参加祭祖。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二十多年了。

2015年5月,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推荐浙江“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网上收获了不少关注度。

2016年3月7日开始,十五集主题动漫片《郑义门》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每天一集,每集十分钟。

郑义门的现代内涵正不断被挖掘延伸。

甲辰春日,我到郑义门,感受孝义文化。

细研郑规一六八条,被它卓越的管理智慧和丰盈的精神内涵所感动,苏轼关于养生的“和而安”两个字一下子跳到了我的眼前:“和则物之感我者轻,安则我之应物者顺。”“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安”即静心,以心静来减少外界的诱惑。外轻内顺,人生一切不如意,皆能烟消云散。假如将郑义门比作一位长寿耆老,郑规一六八条就是他的“和”与“安”,唯此,他才能活过三百六十多年。

浦阳江畔,白麟溪旁,郑义门,郑规一六八条,它们激活了我心灵深处的诸多词语,内心空旷的湖泊上漾起了阵阵涟漪,一时气象万千。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