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春人物
当代作家 耿显榜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简历
XIN CHUN REN WU JIAN LI
耿显榜,河南省新县人,中共党员、党建硕士、军转干部,从事过在职干部理论教育、做过省党刊副总编,在河南省委组织部任上荣退。系河南省作协会员、乡村作家、河南省党建学会会员、大别山精神研究会会员、中国萧军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擅长理论研究,爱好文学。曾在《求是》《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此外,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和诗作近300篇(首),其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书籍和网站。曾著公开发行书籍十部,其中,文学方面的有:《故乡情》《笔端流痕(下册)》《大别山红色故事(上下册)》《诗情画意大别山》等。
作 品 年 刊
ZUO PIN NIAN KAN
功昭日月光照千秋
---- 赞“布衣元帅”徐向前
2024年8月以来,受中国萧军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院与中共信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委托,担任“纪念徐向前元帅诞辰120周年暨红四方面军成立90周年《光影论坛集》”一书的执行主编,为每章撰写导语诗十首,旨在宣传徐帅的光辉形象和历史功绩,营造学习和践行徐帅革命精神的氛围,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一、布衣元帅永传颂
烽火岁月唱大风,调兵谴将谋最通。
文韬武略皆卓越,身经百战建奇功。
和平时代固长城,夙心夜寐志未松。
心系苍生忧民苦,布衣元帅永传颂。
二、古战场地黄花香
古战场地黄花香,满山遍野傲秋霜。
昔日烽火燃三省,军旗指引向前方。
红军部队战南北,翻山越岭雁成行。
黄花遍地掩忠骨,大别精神永流芳。
三、赞徐小岩观赏父亲写字
观父挥毫情意浓,墨香四溢满厅堂。
笔法如龙游云海,字迹似凤九天翔。
徐公笔走龙蛇势,气吞山河意韵长。
传承家风扬美名,子承父志流芳香。
四、威震大别山
群山绵延三省边,烽火岁月战云翻。
徐帅统兵破围剿,威名响彻大别山。
播下火种浇不灭,红旗不倒廿八年。
今日太平歌盛世,莫忘先躯创业难。
五、风雪大巴山
巴蜀巍峨耸云端,徐帅率军入川陕。
爬冰卧雪突重围,斩关夺隘勇向前。
飞越巴山创据地,红军到来万民欢。
仰望昔日征战地,满怀崇敬颂先贤。
六、血战祁连山
北疆风沙遮望眼,孤军奉令走祁连。
拼将热血杀马匪,多少将士不复还。
山河破碎情何忍,家国危难志弥坚。
浴血祁连悲歌壮,功成身退泪满衫。
七、驰骋太行山
抗日烽火遍地燃,徐帅驰骋太行山。
依托地利施妙计,快猛作风惩寇顽。
小米步枪手榴弹,八路神威惊敌胆。
万众一心筑长城,歼灭日寇护家园。
八、红军石刻永流传
赤焰如虹映九天,化开云雾照山川。
红军壮举凌霄汉,赤化全川书史篇。
白练飞悬千尺瀑,峭壁题词耀宇寰。
今朝回眸英雄迹,铸就红文万古传。
九、编辑《光影论坛集》感怀
峥嵘岁月百年悠,徐帅功勋青史留。
难忘四山征战史,金戈铁马写春秋。
功成护国不卸甲,名就依在解民愁。
高风亮节映日月,丰碑耸立民心头。
编此论坛集光影,红色故事代相授。
满怀敬意仰先贤,革命精神永不丢。
十、“四水”倾深情
(一)
滹沱河水涌春潮,少年徐帅志气高。
心怀华夏兴邦梦,矢志不渝冲云霄。
投考黄埔增本领,文武双全展英豪。
金戈铁马赴国难,铁血丹心映日耀。
(二)
苍松屹立傲云天,徐帅英名万古传。
千里长江水如练,跨马驰骋鄂豫皖。
黄河之水怒涛涌,黎涉路隘隐弓弦。
横刀立马杀敌虏,红旗漫卷太行山。
(三)
嘉陵江水碧如蓝,川陕征途历万难。
忠心赤胆顾大局,维护团结胸襟宽。
豪情倾注“四水”地,骨灰亦抛“四处山”。①
今朝追忆徐帅事,激励后人永向前。
注①“四水”,即在徐帅戎马生涯中经历过的长江水、嘉陵水、黄河水、滹沱水;“四山”,即指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太行山。
满目烽烟满目仇
──参观鄂豫边徐向前元帅旧居怀感
何处望神州,满目烽烟满目仇
浴血中原千百仗
蜀道巴山滚铁流
众志成城,英雄横戈战未休
试看天下谁能敌
壮心写春秋
这首歌词,是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徐向前》《解说词》中的片头歌。它以深情而激昂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刻表达了徐向前等革命先驱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英勇奋斗的伟大精神。读后,令人热血沸腾,对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
深秋时节,笔者利用编辑纪念徐向前元帅和红四方面军题材的《光影论坛集》之机,到离故乡约20华里的鄂豫边界之地──红安县七里坪程维德村瞻仰了徐向前元帅故居。这不仅让我以更加新鲜的内容补充了文集,而且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让人深刻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步入程维德村,仿佛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里是徐向前元帅进入鄂豫皖地区第一个落脚的村庄,是他与革命伴侣程训宣共同生活、并肩战斗三年的地方。仰望程训宣烈士的遗像,心情十分沉重。据馆长程长勇介绍,程训宣有五位兄妹,她是唯一女性。除了她的大哥程启光活到新中国成立,并担任军队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外,其余四人先后殉难于革命战争和“左”倾“肃反”。程训宣烈士生于1911年,是徐向前的第二任妻子。1928年,她在其大哥程启光的影响下,加入革命队伍,并担任程维德村的妇委会主任,工作泼辣大胆,认真负责,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经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参谋长曹学楷和团长倪志亮介绍,于1929年与在该村养伤的副军长兼师长的徐向前结婚。1932年,在张国焘的“白雀园肃反”中因宁死保护徐向前被杀害,年仅21岁。建国后故居的每一处细节,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感人至深而又极其悲壮的历史。
参观过程中,我被故居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所触动。简单的桌椅、床铺,老旧的书籍、文具、油灯,每一个物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徐向前元帅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些物品不仅展示了元帅的生活状态,更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除了故居本身,程维德村还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走出了许多革命先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麻起义的策划人之一,后担任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党代表的戴克敏烈士。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
走出故居,心中充满了对徐向前元帅的崇敬和怀念。他的一生是伟大而崇高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参观红安县程维德村徐向前元帅故居,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缅怀,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贡献绵薄之力。
乡愁.年味:记忆中的母亲厨艺
自父母相继辞世后,我已有十多年没有回老家过个年了。当省城迎新春的大红灯笼又一次悬挂在闹市的醒目处,当入夜后街角或水渠旁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都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勾起我对家乡年味的无比向往,对母亲亲手做出的原汁原味、尽显地道风味的年饭无限思念。这种眷恋,像一缕缕轻烟,枭枭升起在记忆的长河里,温馨而又清晰。
我的家乡位于鄂豫交界的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每到腊月,整个村庄便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羊、塘里网鱼,还要蒸糯米、打糯粑,做豆腐、炸圆子、蒸年糕、晒腊肉,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一顿最美好也最难忘的年饭做准备。
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家乡的年饭是放在大年三十的早晨。在串串鞭炮声中,由父亲将热气蒸腾的块肉、杯酒、香茶敬献财神和祖先,约莫一柱香的时间,才正式端菜上桌吃年饭。这种神圣的习俗虽然简单易行,但却增加了母亲的忙碌。当夜色深沉,天边尚未露出曙光,母亲便已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惊扰了家人的美梦。她穿上略显单簿的棉衣,踏上冬日里特有的清冷,先把家人烤火的炉子生着,架上劈柴,让堂屋暖和起来,一则避免老人和孩子起床受冻,二则方便土罐子熬菜。紧接着,她的身影就穿梭在厨房与堂屋之间,导演着过年的美食盛宴。母亲首先会检查并准备好各种食材,从新鲜的蔬菜、鱼肉到调料,每一样都经过她的精心挑选,以确保年饭的丰盛与美味。她不顾刺骨的冷水熟练地洗菜、剖鱼剁肉,然后,她开始点燃灶火,熟练地进行炒、煎、炖、煮,那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混合着食材的香气,是世界上最温馨的味道。母亲的手艺,总能将平凡的食材幻化成令人垂涎的佳肴,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对家人的深情与祝福。那些年,年饭不仅仅是一桌丰盛的菜肴,而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纽带,团圆的象征,是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的味道。
如今,虽然城市的餐馆里也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年饭套餐,家乡也普遍兴起地锅饭,但无论多么精致,都少了那份来自母亲手心的温度,少了那份融入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中的家的味道。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烹调能手,她能让简单的食材做出香甜可口的食味,其中最让我谗口的是:软烂入味的猪蹄子、香气扑鼻的粉蒸肉、鲜嫩可口的胖头鱼,还有土罐子熬出来的黄英菜配豆腐皮子,等等。
用铁锣罐炖猪蹄子是母亲挑选的年饭主菜。它不肥腻,且营养丰富。由于我家人口多,母亲做猪蹄子时,不得不选用铁锣罐。炖猪蹄时,先在锅中加适量油和白糖,小火慢炒成焦糖色,再将猪蹄放进这个大罐中,倒入开水,把些生抽、料酒和食盐,然后盖上盖子,放在火炉的吊子上慢炖,直至猪蹄软烂入味。母亲风趣地说:“人要补,吃猪蹄;地要肥,施猪泥。”引得我们狼吞虎咽,把一大罐猪蹄子风扫残云地啃光吃尽。
做粉蒸肉更是母亲的拿手活。据说,粉蒸肉,亦称米粉肉,发源于江西,后流传至鄂豫交界一带,成为一道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母亲在做这道菜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将大米炒至金黄,磨成细腻的米粉,再将肥中带瘦的猪肉,切成薄片,混合绞拌,加些调料,放入蒸锅中,用旺火蒸至内质酥烂,米粉油润,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回味无穷。至于做鱼、炖土鸡、煎糍粑、包饺子,在母亲手里更是小菜一碟。记得那时,在烤火的炉边上,还排满了由萝卜炖羊肉、白菜粉条炖豆皮等土罐子,满屋的年味让我们彻夜难眠,倍感家的温暖与欢乐。
十多年了,故乡的年味或许已随着弯下老年人的减少,青少年人的增多而逐渐变淡,但对我这个少小离家的游子来说,那份对家的眷恋,对母亲做的年饭的怀念,却如同陈年的酒,越久越浓烈,永存在我的记忆里,香甜在我的味蕾。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一桌丰盛的年早饭,仿佛还能闻到那股熟悉而又遥远的香气,感受到那份只属于家的温暖和安宁。
或许,这就是乡愁吧,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是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更是内心深处那份永不褪色的年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