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爱国作家徐成君作品特刊 】
---★ 作 家 简 历 ★---
徐成君;笔名,徐思源,网名,绿色思源,中共党员。四川仁寿人,现长居成都。演讲、写作属一生爱好。起步于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参加县工商局招工考核进了清水工商所工作、后调仁寿县工商局机关办公室工作退休后,被成都市望江楼公园聘用,任(薜涛研究学会办)工作。多次荣获征文大赛奖,诗歌赛获过全国一等奖,散文赛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散文“金奖”。作者系《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专线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创研部副部长)等。
★★★ 作 品 展 示 ★★★
踏访韶山冲,寻根精神路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唱出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是我们的大救星,他是我们的带路人的感激心声。登绍山旅游,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没有毛泽东的英明伟大,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就没有灿烂辉煌的大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旅游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人口10万。韶山是省直辖县市,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恰逢双节旅游,这里人山人海,游客们都带着“翻身不忘毛主席”的崇高敬意,专程游览伟人的故乡。
一直以来,韶山,这个响亮的名字,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我怀着无限的敬仰与憧憬,于2025(乙巳)年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红色旅游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朝圣之旅。初入韶山冲:于平凡中见伟大。我女婿开着自驾小车,刚驶入韶山冲,映入眼帘的并非想象中的恢弘,而是一片静谧而质朴的山水田园。青山环绕,绿水流淌,池塘边的垂柳轻拂,与普通的南方乡村并无二致。然而,正是这份平凡,在我踏入毛主席故居的那一刻,从我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最强烈的震撼。
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农舍,土墙黑瓦,背山面水。屋内的陈设极其简朴:厨房里的灶台、父母卧室的旧床、毛泽东同志房间的书桌与油灯……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辛而充满理想的岁月。我站在那盏油灯前,仿佛看到青少年毛泽东在无数个深夜,于此挑灯苦读,胸怀天下,放眼未来。正是在这方寸之地,他立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宏伟志向。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伟大源于平凡,崇高的理想正是从最朴素的生活土壤中萌芽。这间朴素的农舍,正是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最初燃点。
瞻仰纪念馆,回望历史中深感磅礴。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这里不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痕迹,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韶山火种”到“开辟新天地”,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和文献,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毛泽东同志光辉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当我看到那件打着补丁的睡衣、那双破旧的拖鞋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作为一代领袖,其生活之简朴,与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是个人高尚品德的彰显,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生动的诠释。
在墙上贴着“开国大典”的巨幅油画前,我心潮澎湃,耳边仿佛响起了那声震撼世界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段历史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汗水与智慧换来的。那种为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那种力挽狂澜的磅礴伟力,穿越时空,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毛泽东主席的铜像广场是韶山人民的精神高地。毛泽东的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着中山装,双手握书卷,置于胸前,脸部饱满,神采奕奕,眼前流露出深藏在心底的欣慰和笑容。这个形象,很显然是毛泽东在刚刚向世界宣告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向城下欢声雷动的十万军民,向全国四万万同胞以及全世界仍在受苦受难的人民发出深情注视的那一瞬。这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但没有骄矜自满;这是一位伟人,巨人,仍在瞩望未来,稳健,沉着,自信坚毅,人们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基座上题写的“毛泽东同志”5个字金光闪闪。基座周围整齐地摆放着人们敬献的菊花,其中有韶山本地一位农民精心培育的盆景。广场人流如织,但气氛庄严肃穆。人们敬献花篮,深深鞠躬,以此对毛泽东主席表达无尽的缅怀与敬意。
我站在铜像前,心中涌起的不仅是追思,更是一种责任的感召。毛主席和他那一代革命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如何守护好、建设好这个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国家,则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回答的课题。这次韶山之行,对我而言,正是一次振作精神上的“充电”和启迪思想上的“补钙”。它提醒我,不忘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永远不能丢。
归途之思,砥砺前行。踏上归途,韶山冲的景色在车窗外渐渐远去,但内心的激荡却久久不能平息。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回归。我从一个参观者,变成了一个接受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和初心洗礼。
我深知,对伟人最好的怀念,就是将这份崇敬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时刻以韶山精神鞭策自己;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要敢于面对困难,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心怀“国之大者”,也要从本职工作诚实做起。
韶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就像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此行,我找到了力量的源泉,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这份独特而珍贵的心得体会,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是照亮我前进路上的灯塔,激励我不断砥砺前行!
血海深仇印芷江
中国人民为振救中华,团结齐心反抗外来侵略,“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湖南省怀化市的芷江县人民,英勇顽强,团结齐心支援前线,所经历的芷江战役中,10万日军在和国军硬碰硬的二个月拼死较量中,国军和日军伤忘代价都惨重。湘西会战又称为雪峰会战,因为其主要战斗都是在雪峰山脉附近发生的。日本战史又称芷江会战,因日军本次作战的目标就是芷江大桥和县城。这场会战是八年抗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八年期间,国军与日军经历22次大型会战中,极少有的中日面对面的对攻战。中日双方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强碰强,激烈厮杀二个月之久(从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终以10万日军全部兵败芷江的惨败为战役结束。
这次战役是日本历史的芷江会战的惨重完败,日军天皇得知感到羞辱。下令立即停息日军侵华战争。4月15日,日军前线敌总指挥板西司令妄图报复国军出口气,违背天皇指意,悄悄下令日军各部进行总攻,抗战中的日军最后一次进攻作战全面开始。武冈之战,国军一营兵力与拥有坦克重炮得十倍之敌,血战七天七夜力保千年古城武冈不失守,真是抗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战场转到芷江交战中,没有想到日军再一次严重惨败,日本天皇得知大怒,深感羞愧难当,无脸见人。只有抓紧时间签定投降协议,否则,下属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日军前七年在中国战场就伤亡了100多万人,兵力严重不足,这些战俘大多是战前突击入伍的日本农村青年,他们被俘以后并没有羞愧,甚至还互相高声说笑。有这样的士兵,日本怎么能不败?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桥梁大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大桥,尤其是大城市,代表性的大桥有数十座。而在小城市,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古桥和现代化大桥交织在一起。我们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假,跟着女儿一起旅游,来到湖南怀化市的芷江,观赏省会边界小城藏着一座古老的大桥,“龙津风雨桥”和纪念馆的介绍,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回忆芷江的龙津风雨桥修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间,(1591年),芷江城里的僧人,宽云四处化缘,大力宣传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启发了很多善男信女携手和谐修建了这座桥,河中耸起16个石头桥墩。处于一穷二白的中国当时没有水坭,这些桥墩上的石头当年是用鸡蛋、石灰、桐油相粘连在一起的,十分坚固。
扩建是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募捐,发动民间与百姓集资,将桥墩修至15.3米高,大桥修建长至233米,宽达四米多。桥中修有八角亭,楼高三层,桥上修建了亭台楼阁,并以木花栏杆相护。桥上两边建起了两面走水的重檐瓦屋七十间,供百姓进行经商贸易。行人车辆从桥中间通过,四处还摆置长条木凳供人歇息。桥顶都用青瓦复盖,东西两桥头均建着很有气势的牌楼坊。回顾桥的损毁与重建,400多年来,龙津桥经过多次损毁和重建,由于历史久远,关于龙津桥早期修建的具体细节就无法完全考证。
在湖南的小城芷江这座现今属中国最大的龙津风雨桥,横卧在舞水之上,看着古老又宏伟,不仅有着交通往来的作用,也成为芷江旅游标志性建筑,长长的桥廊上相隔不远就有一座亭子,一共7座亭子,中间那座最高,登上亭台观赏舞水两岸风光。龙津风雨桥的结构也非常有创意,全部的桥梁都没有用一根铆钉铁钉和铁部件来连接,而是用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把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结构极为合理。桥身之牢固还能承载一个个长廊式的建筑,不仅能把桥身完全遮盖,还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人们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龙津桥就被称为“龙津风雨桥”。
1936年6月2日,京滇公路建成通车,芷江龙津风雨桥自此成为连接滇黔的要道。在抗战中,为了方便卡车运输物资,全力支援前线,芷江人民做出了艰难而痛心的决定——拆除桥上的侗族建筑,将其改造成坚实的石墩木面公路桥,桥上还设有岗亭保障安全。烽火岁月里,无数军用物资经由这座桥梁抵达芷江,再转运至各抗战前线。这条维系前线的“生命线”,也成了日寇的眼中钉,龙津风雨桥竟遭日军疯狂轰炸三十八次之多,有一次就动用二十多架战机轰炸,桥仍然屹立不倒。真正的分量远不能用数字来丈量——它是侗族群众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更是一段壮烈抗战史诗的血肉见证。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然而,在驻芷江中美空军的英勇拦截和芷江军民的誓死守护下,芷江人民设置了一些假桥,日机投下的炸弹屡屡偏离目标,多落入河滩、河床及桥头民居,造成巨大牺牲,而龙津风雨桥却奇迹般地始终巍然屹立于芷江舞水河上。它宛如一条不屈的钢铁巨龙,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输往前线,也将必胜的信念传递到每个国人心中。让湖南芷江人民迎接胜利的荣光在此定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在“芷江城举行接受日本投降仪式”。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向中国投降。
为了庆祝这场伟大胜利,芷江人民视龙津风雨桥为“胜利桥”。用松柏在龙津桥两边桥栏点缀了许多“V”字装饰,无声地宣告着胜利的喜悦及对和平的祈愿。这座从战火硝烟中挺过来的风雨桥,就这样静静地矗立着。它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熬过最艰难的抗战岁月,也亲历了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历经数百年风霜,如今的龙津风雨桥已化身为一条流淌着烟火气息的文化商业街,桥上,琳琅满目的非遗小吃飘香四溢,各具特色的杂货店铺鳞次栉比。每到夜晚,灯光秀在桥身绽放,夜景的光影与人影的穿插交织间,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的烽火岁月与胜利时刻,成为芷江递给世界的一张闪耀着历史光辉与时代活力的文旅名片,让天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游览观光客人,铭记“血海深仇印芷江”。
大国情怀风范引领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9周年。回顾历史,不忘初心,缅怀伟人,珍惜当下,自强不息。这是对先烈伟人们最好的崇敬。
甲辰年国庆长假,很荣幸跟着女儿一起旅游了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时,仰望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屹立在人民英雄广场上,我和游客们同感,眼眶深情地湿润了。因“在当代大政治家中,孙中山是迄今为止,最受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尊崇的伟大人物。”孙氏不仅是一位革命领袖,而且是勤奋、好学,善于深思的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刚正不阿,从他遗下来400多万字的言论和著作中,处处显露出崇高的理想和超人的智慧。
对中华民族来说,这159年极不寻常,它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人民从受尽屈辱,建立起一个新国家、新社会,今天正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创造出举世公认的光辉成就。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取得的成果。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高扬中华民族气节,道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引发了海内外强烈反响。
毛泽东同志在60年前,曾称孙中山为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之一。党的十五大把孙中山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称为20世纪中国三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汉“第一枪”打响的地方,开始引导中华民族站立崛起。虽然孙中山开初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相继失败,但他愈挫愈勇,从不言弃。孙中山心怀伟大抱负,再大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影响他去为之追求和奋斗。对于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小到做好本职工作,大到建设国家,孙先生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值得中华儿女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
孙中山走上历史舞台时,中国面对的悲惨境遇,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感到痛苦。中华民族蒙受外国侵略者的恣意蹂躏和宰割,被视为“劣等民族”“东亚病夫”;君主专制制度像沉重的枷锁套在百姓人们的肩勃上,百姓被视同草芥,没有丝毫权利可言;民生凋敝,广大贫苦民众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有鉴于此,戊戌维新运动的志士谭嗣同满腔悲愤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孙中山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带给中国人的苦难遭遇他第一次喊出来的。10年后,他发表了一篇向美国人民呼吁的文章——《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在文中他动情地写道:“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这番话是孙中山在100多年前,为中华民族正处在苦难深渊中时呼吁的,他以巨人的睿眼向往中国前景的未来,充满着民族自豪和民族自信的激情,向受难的中国同胞呼吁“坚强、崛起”的吼声,吸引着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前赴后继,紧跟时代潮流,向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勇往直前。
孙中山先生为砸碎旧的枷锁,在1918年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他第一次倡导使“同志”成为当时正式的称呼辞令,号召革命党人在通信中互称对方为同志逐渐传开。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潮流前边,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他在《建国方略》中规划了包括青藏、川藏在内的多条铁路线,期待铁路把西藏和内地紧密连接起来,以“一统河山、巩固国防、发展经济”的浩然正气。然而孙先生的强国梦想,被当时的外国记者视为“空想”。因他站在大总统位置时,国弱民穷,连年不断的战火,不仅受外来侵略;而内部不统一,百废待兴,让受人敬仰的大总统呕心沥血、操碎心肠,59岁时离开了人世。逝去这位伟大先驱带给了中国人和世界朋友的沉重与悲痛。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敬仰。在他领导和影响下,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迈向进步的闸门。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开拓创新,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青藏铁路已通车10多年,并在向各地延伸,川藏铁路也已经分段建成。西藏铁路建设的奇迹,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强国梦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信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这是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150周年大会上,描绘的一个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新中国的真实图景,让海内外中华儿女气质高昂、心潮澎湃。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而又前后相续的历史进程,需要经过好几代人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像一场接力赛那样,后几棒总是以前一棒已经到达的地方为出发点。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能苛求前人未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革命先烈们述说: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上了共筑伟大“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先驱者辛勤开创的业绩,将永远值得后来人铭记、怀念、继承、传扬。坚定不移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大国情怀,风范引领”的高贵品质。我们决心以踏着先驱的足迹,传承好伟人风范,迈出坚定的步伐,“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向着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勇于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