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25罗江诗歌节在德阳市罗江区隆重开幕。本届诗歌节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星星诗刊杂志社、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承办。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作协、德阳市相关领导及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100余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本届诗歌节以“千年诗脉润罗江 文旅融合谱新篇”为主题,首次全面升级为“诗歌+文旅”模式,旨在围绕“诗歌为魂”构建多元活动场景。此次升级恰逢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的重要节点。《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则对文旅深度融合作出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提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原则要求,并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罗江诗歌节正是践行省委十二届七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盛大开幕 聚焦诗歌与文旅融合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在致辞中表示,罗江诗歌节历经二十载,已成为四川亮丽的文化名片和文旅地标,展现了文学照亮生活的时代价值以及文学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他指出,罗江诗歌节已超越传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新时代新征程又赋予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新使命,激发了罗江诗歌节的无限可能,让罗江诗歌节充满青春活力。他指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文学舞台大有可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他呼吁广大作家、诗人勇担时代责任,聚焦美丽四川,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德阳市副市长王洪在致辞中说,罗江诗歌节已成为一张享誉全省、辐射全国的文化名片。当前,德阳正锚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以“世界三星堆·安逸游德阳”文旅品牌为统领,全力绘就文旅市场百花齐放的新图景。德阳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深挖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以更开放的姿态讲好德阳故事,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文化繁荣,为推动全省、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共建诗歌之城 名家诠释文化名片
开幕式上,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与罗江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张天则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共建诗歌之城。这标志着罗江在诗歌文化建设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诗人龚学敏、学者张颐武等在主旨演讲中,从不同维度诠释了罗江诗歌节何以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学名片。他们指出,罗江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其历史底蕴深厚,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作为古蜀要冲,杜甫、陆游等众多诗人均在此留下经典诗篇,形成了“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的文脉传统。罗江建县以后,全方位的诗歌活动及其取得的成绩,已经让它成为中国新诗地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如今,罗江正将诗歌与科技、文旅结合,通过文旅短视频等创新表达激活诗词魅力,不断焕发新活力。
圆桌座谈 探讨诗歌赋能城市发展
当日下午举行的圆桌座谈会,聚焦“诗歌如何成为激活当下、赋能城市的文化力量”。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鲁娟,德阳市罗江区委书记黄琦等嘉宾参与讨论。
鲁娟介绍了四川省作协在促进诗歌与产业融合方面主要通过主办或指导诗歌活动,以文塑旅,为文旅产业注入文学基因。她特别提到,罗江诗歌节历经20年发展,已从单纯诗歌活动跃升为四川省政府保留的21个省级节庆活动之一,并与德阳市的川菜川剧文化周同步举办,诗歌赋能城市文化开放、包容与创新的格局日益凸显。
黄琦结合罗江留存的“在地符号”,如杜甫笔下“鹿头山”的雄奇意境,陆游挥毫的蜀道风物,李调元描摹的“古潺亭”分享了罗江如何通过诗歌和文学元素,重新解码这些在地符号,让它们从文字走向现实。
据悉,本届罗江诗歌节期间,还将陆续举办主题演讲、诗人采风、诗歌创作交流会、诗歌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持续营造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