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碧波千顷的罗源湾西岸,村头有一湾狭长的海。当海水退潮后,绵长泥泞的滩涂便露了出来,赤脚走在上面,既滑腻,又柔软。这时,你总能遇见乘着潮退出洞透气觅食的“滩涂上的精灵”——跳跳鱼。如果你不惊动它,它就鼓着双眼警惕地环顾四周,鱼鳃一张一闭地匍匐着。但你一旦发出一丁点声响,它便“嗖”的一声,飞快地跳远了。
跳跳鱼,单看名字就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当它在滩涂上弹跳而起时,如同大海随兴飞扬的音符,漾开一圈一圈生命的旋律,那身上淡蓝色的花斑若隐若现,远远看去像一道道蓝色的彩虹,和蔚蓝的大海自然地融为一体。鲁迅先生在《故乡》中也曾提过跳跳鱼:“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想来,或许便是一样的鱼。
跳跳鱼,又名叫弹涂鱼,既能在海里游,又能在地上跳,是鱼族中名副其实的“海军陆战队员”,因喜欢退潮后在咸淡水域的滩涂上蹦蹦跳跳而得名。它形似泥鳅,身呈圆柱形,头大嘴阔,双眼凸出,背与头部两侧有鳍棘,小的有一个大人食指长,大的约两个食指长,通体呈灰黑色或灰褐色并布满花斑,看上去像穿着一件花衣裳。跳跳鱼的生命力很顽强,用海水或盐水养,它能在被捕捉后不吃不喝存活一周至半个月。它的肉质细腻鲜嫩,其中以身上有星星点点淡蓝色花斑的口感最佳,也最滋补,有生精养血、舒筋活络、滋阴壮阳等功能,营养胜过龙虾、鳗鱼等名贵海产,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当地婚宴,若少了鲜香四溢的“红酒炖跳跳鱼”这道菜,可就不成席了。
跳跳鱼喜欢钻洞穴居。它习性机敏,弹跳力极强,视觉十分敏锐。搜寻食物的同时警惕地注视着可能出现敌人的地方。受惊时,借尾柄弹力迅速跳入水中或钻入穴居。它的战斗力不可小觑,一旦发起飙来尾巴一甩,连持有大螯的招潮蟹也不是它的对手。狡兔有三窟,跳跳鱼比兔子还狡猾,一打就好几个洞孔,一有危险就从另一个洞孔逃去,不易捕捉。捕捉跳跳鱼,要用到一种特制的三角形的小锄头挖洞穴,这种锄头只有书本页面大,锄厚只有半厘米,锄嘴薄如刀口,这么小巧的锄头挖起海泥来相当省力。对讨海人来说,更关键的是要在错综复杂的滩涂上识别跳跳鱼真实的藏身之处。
我的母亲是村里捕捉跳跳鱼的讨海人中的行家里手。她自小就背着鱼篓、扛着三角锄跟外公“讨小海”,能通过滩涂上的小洞以及纹路准确地判断跳跳鱼真正的洞穴。据母亲说,跳跳鱼家门口的滩泥,不像螃蟹洞口的爬痕是横七竖八一团糟,它的侧鳍与腹部划过的两侧带圆弧直线状的痕迹如同一枝双蒂的花。天气热,洞口敞开;天气凉时,洞口用泥土封堵着。它的洞穴呈树杈状,由孔道、正孔口和后孔口构成,最深可达到一个八九岁孩子的身高。如小酒杯那么大的正孔口是它的出入要道,细小的后孔口用于换气。她说,找准了跳跳鱼的洞口,别像莽汉般直接开锄破洞,先要一脚将后孔口踏实、封住,再挥起尖尖的三角锄,一锄一锄地顺着流出水的洞穴慢慢挖,开头挖的土块可厚些,快到洞底时,挖的土块要薄如面包块,这是防止跳跳鱼混在大土块里挖过头了,或一锄掘下去把跳跳鱼拦腰切断,那就不值钱了。有的跳跳鱼只有一条洞且笔直到底,这样的洞穴好挖。可大部分是洞套洞,洞连洞,不知跳跳鱼藏在哪个洞里。这时要看哪个洞的水浑浊就挖哪个洞,有时也挖错了,只能凭经验判断。有的洞很长、很深,从洞口挖到洞底,要花一炷香工夫挖出两个米篓那么大的坑。有的洞挖了一半,跳跳鱼就会钻出来,大多数要挖到洞底时,它才会跑出来。
我曾枕着母亲的膝盖,好奇地问母亲,每掘一个洞,都能捉到鱼吗?母亲停住手中的针线活,笑着回答:傻孩子,哪能都有。有时掘半天,洞是空的。但是“海里没皇帝,只知手脚快”,有做有食,不掘肯定冇鱼捉。她接着说,跳跳鱼钻出土坑洞穴那一刻最让人紧张,它一出来就会马上蹦跳起来,像乒乓球砸到地板上能蹦起一两米高。捉时,讲的是眼疾手快,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齐动,迅速一把捏住。如果一下子捏不准,它就乘势跳到滩面,马上逃到水坑里或钻到其他洞穴去,那么,这个洞就算白挖了。别看这一找一挖一捏,好像十分简单,可是需要一定的功夫,考验的是眼力和手法的熟练自如。农历三月至清明时节,由于是受孕期,能一穴捉到雌雄两头。清明至夏至,一穴就一头。如同兔子,跳跳鱼很难分辨雌雄。但这个问题难不倒母亲,她说,想分清它们的雌雄,翻过来看腹部。雄鱼的生殖孔狭小,是小小的尖形。雌鱼的生殖孔红肿,呈圆形。母亲还说,清明至立夏前,天气不热,跳跳鱼的洞就钻得浅,好挖。立夏一过,天气开始热了,跳跳鱼为避暑,洞打得深,挖时就费力多了。
讨海还得用一件特殊装备:“土袜”。母亲将厚实的旧裤子,裁去裤头,缝实裤脚,根部与顶部两端各加缝两条细长的带子,制作一对长长的脚套,下海时,套入双腿至膝盖处,上下两头打结扎紧,好比红军的行军鞋,母亲称之为“自制土袜”。穿着它,可防止滩涂上锋利的贝壳与破碎的玻璃等杂物扎伤脚板,才能在广袤的滩涂上畅行无阻。小时候,每当看到母亲穿上“土袜”、背起小竹篓、扛上三角锄、戴上草笠帽,我们就知道母亲要去下涂(讨小海)了。
“要去江里讨食,莫向碗里争食”,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母亲对我们说:“碗再大就那么大,碗里米再多也就那么多,但大江大河那大多了,要讨食,要到更大更阔的天地去。”每当母亲讨小海回来,我们兄妹特别高兴,因为母亲总会带回丰富的海产品,有跳跳鱼、章鱼、鳗鱼、螃蟹、蟳、钉螺、蚶贝等。那个物资匮乏贫瘠的年代,这些丰富的海产品可以售卖,补贴家用,弥足珍贵。在我们眼里,母亲是那么厉害,那么能干!生活虽贫瘠,但我们的日子却是喜滋滋的。儿时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估算她的上岸时间,早早升起灶火,烧沸开水,倒好一碗热水,让它随着我们的等待慢慢变温,以让辛劳了一天的母亲到家后能立马喝上一口。或从鸡窝中掏出一粒还发热的鸡蛋,在瓷碗边轻轻敲开,用筷子均匀地打散,再缓缓注入刚烧开的水,撒入两匙白糖,打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在门口翘首以盼母亲的“凯旋”。
讨海是要讲时辰的,分为长潮与短潮,即根据潮汐的时间确定何时下海、何时上岸。讨海就是跟大海进行一场跑步比赛。母亲说,农历初一与十五这两天,同为短潮,一般是中午1点退潮,傍晚5点涨潮,海上作业时间只能5小时;农历十六与廿五这两天,同为长潮,一般是上午9点退潮,下午3点涨潮,海上作业时间可达7小时。这期间每隔一天,潮汐时间就延后45分钟或1个小时。讨海的人,一般是退潮下海,涨潮上岸。茫茫的滩涂上,最佳的计时参照物只能是太阳。故有古谚语:“初三十八昼,水涨日头罩。”一般人从退潮挖到涨潮,只能挖到一两斤跳跳鱼,母亲这样技艺高的能挖到三四斤。
那天农历初三,我们放学回来,早早煮好了饭菜,一起等候母亲,可左等右等,连父亲都干完农活回来了,母亲还没回家。天色渐渐转暗,父亲起身向村头堤坝走去。过了好半天,繁星挂空,家家次第亮起了灯,在门口的我们才见着月光中父亲与母亲走了过来。原来那天母亲为了多捕获点,就一步一步深入滩涂远处,寻到了一簇密集的跳跳鱼洞穴,她只顾着埋头作业,当回神抬头看天判断时辰时,太阳刚好被厚实的云层遮盖,再一瞧,身边没有了其他人影,不妙,她立马拔腿向岸边赶。俗话说“初三十八流,水涨会翻斗”,意思是说,农历初三与十八这两天,潮水涨得很急很凶,就像小孩子翻跟头一样,一阵连着一阵,快得让人猝不及防。潮水很快漫过了滩涂中间的低洼地带,到了膝盖位置,再不走来不及了,母亲入水还没走一半,潮水很快就冲过母亲的半个身体,母亲背着收获满满的鱼篓,脚一滑,身体跄踉了一下,喝了一大口海水,她不会游泳,这下慌了神。幸好我一小学同学的哥哥也正往回游,他水性一向很好,能凫水数十里,快速游过来搀扶住母亲。我父亲也及时赶到,见状连忙下水,一起将母亲护送回到岸边。事后,母亲拍着心口说,这一次可真危险。
“竭力干,快活吃”,这也是母亲日常教育我们的口头禅。她讨海归来,无论多晚多累,一定要先洗好澡,再舒服地捧起碗来吃饭。受外公的影响,每当疲惫时,她总要喝上半搪瓷杯家酿的红酒来解乏。说也奇怪,喝过酒的她,第二天,操持起家务,又是一番生龙活虎的样子。对她来说,生活,确实是奋斗出来的。
母亲不太识字,除了启蒙时听外公给她讲的《三字经》外,就只上过几晚“四清”时的夜校。因为小时候没机会多读书,母亲对任何字、书总怀着一份异样的崇敬。收拾家里的东西时,她从不扔写着字的纸,一旦发现有写着字的纸,总是小心翼翼地捡拾在一起,给我们兄妹审视过后,才决定它们的去向。对我们看书买书,母亲一向很支持。她常用“人若不读书,不如一头猪”来鼓励我们要读书上进。
有一年春节前夕,母亲带我到镇上赶集,本想用卖跳跳鱼的钱给我与妹妹每人添置一件新衣。当我们路过新华书店时,我的腿生根般定住了,望着柜门面板上随风翻动的书,我向母亲乞求要钱买书。母亲犹豫一下,叹了口气,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龟裂的手指点出5元钱来。一起赶集的常跟母亲结伴讨海的芳阿姨看见了,转过身来,对着母亲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买书哇!”又对我喊:“你妈是怎么挣钱的你不知道?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可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芳阿姨:“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时的我攥着钱跑入书店,一口气买了5本书,书店老板很惊讶,对我说,你是我见过的一次性买书最多的孩子!初中时,武侠小说开始流行,堂哥时常从镇上书店租书回来,我便抢着看。那时的租金是按天算的,如果借一本回来,白天他看,晚上我看。如果借一套上中下三册,他看上册时,我就先看中册或下册,再在脑海中凭着记忆将故事串起来。事后,我常将书中的人物与故事,讲给邻居低龄的弟弟妹妹听。临中考的那个夏日,我从堂哥那借来一套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为了不让父母发觉,夜里用被单罩着风扇,就着昏暗微弱的电风扇照明灯,趴着看。那时的心情正如李白诗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读着读着,读到精彩处,忍俊不禁,笑了出来。一连几夜,被母亲发现,见我迟迟不睡,她提醒了几次。起先母亲以为我在用功,后发觉不对,读书哪有不时发出笑声的,一看,发现我手上拿的书的封面不是她常见的课本,生气了,将书一把夺了去,扔到地上。正津津回味精彩故事情节的我一骨碌爬起来,嗔怪起母亲打断了我。“快考试了,还在看闲书。我们这么辛苦,就是想你能出息,我们家能有出头日子。”说完,她抹起眼泪。我鼻子一酸,无地自容,忙向母亲赔起了不是。
我是家中长子,我的出生对于我们家来说,特别有意义。在我们家乡,家中若生男婴,主人会在屋边墙头贴一张裁成长方形的红纸,上写着“弄璋”两字,如生女婴,则贴一张“弄瓦”红纸,以此向街坊邻居报喜,并提示大家路过时莫要高声,以防惊吓了初生的婴儿。首胎添男丁,意味着可以振家声、光门楣。听母亲说,我出生时,白白胖胖、粉嘟嘟的,特别像年画宝宝,一岁半就能下地走路,两岁就开始遍地追着小猫跑。两岁半时,我发一场高烧,烧到41度。烧后一周的一天,母亲突然发现,我变得怯生生的,手抓着桌腿,不敢迈步走,平时喜欢追着猫玩,现在只能远远地看着猫自个儿玩。她觉得很奇怪,将我抱着观察,才发现,我的右腿半悬着,软绵绵的,不能完全着地。她吓坏了,喊来父亲,赶紧抱我到村里的诊所,诊所查不出问题,又连忙抱着我向镇医院送,镇医院又查不出来,又送到县医院。县医院诊断结果,由于感染病毒,引发高烧,我已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这对母亲来说,可真是晴天霹雳。她不愿认命,从此,就带着我走上了长达6年的求医之路。我的残腿,接受过针灸、推拿、正骨、汤泡、药熏等五花八门的手法手段,遗憾的是,那时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儿麻糖丸”未研发普及,我的右腿肌肉萎缩,两腿不等长超过5厘米,走路不平衡,与余秀华一样,也就有了摇摇晃晃的人生。我的经历,让母亲至今心有余悸,但凡家里小孩子感冒发烧,她就紧张得直嚷嚷着要送医院。
也许由于我两岁半患病的缘故,母亲特别疼惜我,我是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与宽厚的肩膀庇护下长大的。我们家祖上是大户,到我爷爷这代,他14岁起开店铺、走航运,家世在村里曾显赫一时,那个峥嵘的年代,他还是闽东地区当地首批“老地下党员”。后来,他又主持修建了一座20多间厢房的大宅子。由于爷爷一脉人丁单薄,加上世事变迁,家道中落,当母亲嫁到我们家时,只有西厢房的三间,一间厨房、一间爷爷奶奶的卧室,一间便是我父母的新房。父母的卧室与堂叔家只隔一个小弄堂,堂叔家在小弄堂养起了兔子等家禽,日日夜夜,总有阵阵动物的粪便等难闻的气息弥漫在室内。那时的地板还是泥土地,可能是由于环境卫生恶劣的缘故,幼时的我,满头满脸长着淌着黄水的疮,那疮奇痒无比,痒得我直把头往母亲怀里蹭,那黄水蹭得母亲衣裳到处都是。痒得晚上常不时惊醒,我会像做了噩梦般喊叫,母亲就用传统驱邪的办法:拿把菜刀拍打床柱,发出“咣咣”的声音,以驱赶黑暗中看不见摸不着所谓的邪恶之物。据母亲说,我整个脑袋,就剩下一双黑黑的眼睛在滴溜溜地转,见不到一块好肉。那时可真苦了母亲,她不断地四处寻医问药,打听奇药偏方,听说用年份久的老茶叶泡盐水能清毒,就每天煮上一锅锅沸水,泡上茶叶、撒入盐花,将我反身搂在怀里,用她的胳膊固定住我的脖子,一遍一遍地清洗疮口。同时,一次又一次讨小海捕捉跳跳鱼,清汤炖着给我吃,期盼着我能因此变得硕壮起来。长大后,母亲总笑着说,没想到现在我的头发竟然还能长得这么浓密黑亮。
母亲用她的勤劳与坚韧撑起了我们家。我在成长中,却不时拂逆母亲的意愿。母亲在讨小海后,总希望我们孩子能分享到她的劳动果实,特别是我,很多时候她没让弟弟妹妹吃,总是将合着家酿的醇香米酒炖上的跳跳鱼,逼着我吃下,以让我的残腿更有血气。往往这时,我总是难以下咽,不是我不知道此物的好,那跳跳鱼毕竟是珍贵之物,还能卖了换成钱,而是我吃下了,就是吃掉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
成家后,妻子与儿子也总能时不时吃到母亲亲手捕捉的跳跳鱼,虽然这时母亲的头发已经开始发白了。父亲过世的翌年,5月里的一天,正值母亲节,母亲给我打来电话,先是轻声细语地问我下午两点有没有空,接着她说,她这两天下涂(讨海),积攒了共两斤半的跳跳鱼,已请托驾驶家乡至城关客车的邻居大哥随车送到车站,并问好客车到达的时间,让我到时记得出去取回。我当时正忙着处理紧急公务,就很不耐烦地回应:知道,知道了,我正忙着。说完就匆匆挂了母亲的电话。到了下午快上班的时间,我正骑着车赶往单位打卡,母亲的电话又来了,为了赶时间,我顺手按了拒接键。当我在办公室坐定时,才想起,要给母亲回个电话。接通后,母亲再次小心翼翼地问道:是不是很忙呀?跳跳鱼拿了吗?糟糕,事一多,忘了取鱼。我忙对母亲说,马上就去车站取。向单位请了假,骑车向车站赶去,幸好邻居大哥的车还没回程,我顺利拿到了母亲从家里寄来的大半桶还活蹦乱跳的跳跳鱼。晚上,面对满碗星星点点飘着金灿灿鱼油、清香扑鼻、热腾腾的跳跳鱼汤,我心里越发感到内疚!
迎面吹拂而来的咸湿的海风中,夹杂着跳跳鱼那特有的腥味,那是母亲在滩涂上奋力扬锄汗花飞溅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在母亲下涂掘跳跳鱼的劳作中,我看到好几个光亮的词从她身上抖落在罗源湾畔:“冇掘冇鱼”“冇做冇食”“不等不靠,不向命运低头”“去大江大海里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