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作技巧 >> 怎样写好写景散文?

怎样写好写景散文?

2022-09-02 21:43:28
浏览量:

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2)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5)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设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2、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古人写文章是很重视立意的,在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论。唐朝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聊斋诗话》)这就是说,写文章头等重要的是要提炼好主题思想,有了主题思想,运用辞彩章句,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尽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过是“乌合”而已。鲁迅所说的“选材要严,挖掘要深”,也是提倡在提炼思想上下功夫。高尔基讲文学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语言,第二就是主题。可见,写文章时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强调写文章要提炼主题思想,这和主题先行是根本不同的。提炼思想,是建立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是从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概括,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先有思想然后去找材料,先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就是脱离材料而意念先行,不是从生活出发。我们批判了主题先行这种错误主张,有人就连主题也否定了,这是一种误解。还有人根本否定写文章需要提炼主题思想,主张你照生活原样子写去,别人体会是什么思想就是什么思想,作者却不要去考虑在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思想。这种主张对于文艺创作是有害的,实际上也不存在这种情形。哪有写作品根本不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的事情呢?有的文章尽管思想表达比较含蓄、隐蔽,读者在理解上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的思想肯定是有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说他在作品中绝口不谈朝政,不议论人物,写《水浒传》一书,是“灯下戏墨”,“心闲试弄”,并无什么目的。其实,这是曲笔。我们看《水浒传》这本书,主题是何等鲜明,就是反对贪官污吏和封建朝廷,就是要在当时人心中点起反抗封建专制的烈火嘛。至于今天,我们写一篇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这更是常理了。因此说,写一篇作品,不论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人物情节,都要提炼主题思想。特别是写作散文,就更要明确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只有一大堆材料,没有线把它们穿起来,这样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尽管是一篇千百字的短文,也必须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且要力求把主题搞得深刻些、清新些。

在散文中表达思想,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种形式:

(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多见于记言记事的文章,如叙事散文、杂文、小品、札记等。这样作品的思想表达,或者通过直接叙述事件,事件本身就反映出某种思想;或者在描写、叙述事件过程中,夹叙夹议,表达出思想观点;或者通过抒情、议论表达出作者的爱憎。总之,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畅淋漓,直截了当。这是散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种就不详细说了。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一件事或一种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这样的散文,一般较为含蓄,要表达的思想不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事情和景物本身,采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思想。在古代写诗讲究诗眼,其中的一两句就表达出全诗的思想。比如有这样一首咏梅花的诗:“一片两片两三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最后一句就是诗眼,前三句指雪片,看起来没多大意思,是在罗列数字,可是最后“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句,顿时出现新的意境,说明梅花是何等之白,一片片雪花和梅花融为一体了。写诗讲诗眼,写散文则讲文眼,是用简洁的点睛之笔,表达出主题思想。我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散文,题目叫《捉蜻蜓》,有两千来字。开始是描述蜻蜓怎么飞翔,下面又写怎样用一根柳条扎个圆圈蒙上蜘蛛网去网蜻蜓,对如何网蜻蜓写得非常细腻生动,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劲写得活灵活现,后面又写蜻蜓原来也是益虫,写得也很具体。以上写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过是常见的生活画面罢了。可是在后面却来个奇峰突起,文章写道:“我心中时时感到愧悔,因为当年捉弄了那么多蜻蜓,并把那种祸及多端‘蛛网绝招’传流了下来。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虫,我们却利用益虫捕食害虫的武器去捕捉益虫,这不仅是一场灾难,也完全颠倒了常理。”然后作者又写道:“这些,不禁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以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对付敌人的工具和办法去对付朋友,不是曾给我们的社会造成过痛苦的经历吗?”看了这两段文字,不禁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使人深受启发。这段文字虽然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华,也可以叫文眼,由于这几句一出现,就使前面那些成为非常必要的描写,是有血有肉的东西了。运用这种方法写的散文,往往耐人寻味。

运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有三点应当注意。

①要贴切。这就是说,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要协调贴切,浑为一体,不是格里格生,牵强附会,不伦不类。同时,还要具体化,不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笼而统这,就不容易做到贴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具体特征,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特殊到一般,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文学上就有个性了,我们有的人写文章不太注意这一点,就显得一般化。有的人一写山川形胜,不管是什么景物,都是简单地抒发“祖国的山河多么可爱啊”,这就太笼统了,因为就你写的这个山川形胜,到底哪块可爱,怎么可爱,没有具体地写出来。我们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上,都是很贴切的。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不是笼统地进行赞美,而是用白杨树的高大、伟岸、挺拔、正直,来赞美北方农民坚定豪迈、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非常自然贴切。再比如杨朔的《茶花赋》,是借用火红烂漫的茶花来赞美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也很生动贴切。我们再看秦牧的《猎狗的风格》,是用猎狗狡猾阴险、怕大害小的性格来揭露“四人帮”的死党和亲信的丑恶嘴脸,同样也是很贴切的。我们要把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搞得很贴切,这,一是需要仔细观察,准确地认识事物特征;二是需要细致思索,认真琢磨,使思想得以升华。

②要新颖。这就是选用的材料要新,取的角度要新,表达的思想要新,特别是要注意所取角度和表达的思想要力求新颖。写文章最忌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就拿松树来说,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赞美过它。孔夫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赞美松树的顽强精神。杜甫也写过咏松诗,说:“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也是赞美松树经霜雪而不衰谢的风姿。古人写松树,大体都是赞美它而寒顽强,高大挺拔。可是陶铸所写的《松树的风格》,就别开生面,有新的思想,新的角度,赞美松树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文章具体地列举了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松树的针叶可以榨油,树干可以做木材和造纸,脂液可以制松香和松节油,树枝和树根可以做燃料,还可劈成碎片做火把,树冠还可供人遮荫休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这样赞美松树,把松树的风格和为人民的利益不畏任何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连在一起,就特别新颖,是过去赞美松树的诗文所没有的。同样一种景物,别人已经写过,当然可以继续写,但要琢磨出新的角度和新的思想。前面所说的茅盾的《白杨礼赞》,那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都读过。可是解放后袁鹰也写过一篇散文《白杨》,是赞美戈壁滩上的白杨,其角度和茅盾写的就不一样。袁鹰同志写这白杨是用来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说我们这些建设者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生根、发芽、生长,不怕风沙、雨雪、干旱和洪水。同样写白杨,这样写就有新的角度、新的思想,有新时代的气息。所谓材料要新,这在杂文、小品、札记中非常重要,文章中引用的材料,要尽量避免已经被人经常用过的,要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如,写刻苦学习,总用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写善于听取批评,总用邹忌讽齐宣王纳谏;写不从实际出发,总用郑人买鞋的故事;写执法严明,总用曹操割发代首,这就太俗气了,不能给人以新的知识和启示。我们写文章,应该力求有新意,力求给人以新的启示,这是非常重要的。

③要深刻。这主要是对表达的思想挖掘得要深。散文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时代的峰巅之上,观察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内在本质,而不是浮光掠影,反映生活的表面现象。只有这样,对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即使是一时即兴抒怀之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内在的东西,不能因为一时即兴而浮光掠影。鲁迅教导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不仅是他的主张,而且他本人写文章也是这样做的。鲁迅一生写了那么多文章,有的尽管是几百字的随感录,但揭示的都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几篇例子,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就拿他的《夏三虫》来说吧,这篇短文就是用夏日人们常见的跳蚤、蚊子、苍蝇,惟妙惟肖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资产阶级帮闲们的丑恶嘴脸,真是入木三分。鲁迅还有一篇杂文,叫《战士和苍蝇》,其中把苍蝇比作反动派,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战士的无耻攻击。文中有这样一段:“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这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们揭露得更是何等深刻啊,是多么发人深思啊!我们说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就是因为它思想深刻、尖锐。

在谈散文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强调散文应该有一种好的意境,我看这是非常应该的。但是,什么叫意境?又什么叫好的意境?我想这问题是应该弄清楚的。所谓意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意,这个“意”不是别的,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也就是形象。意境,就是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物的和谐统一。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发人深思的思想,要有真挚动人的感情。不能简单地把意境只理解为生活画面,只看作是一种诗情画意。散文,特别是有些抒情散文,应该有诗情画意,但是一定要用深刻的健康的思想赋予生活图景以生命力。没有深刻的或健康的思想,就不能算作美的意境。美好的意境,就是深刻的健康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同生活环境或生活景物的完美统一。因此说,我们创造散文的美好的意境,在选择和描绘生活图景时,一定不要忘记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3,是语言的精确。

我们说,散文的语言既要简炼,又要畅达,简炼与畅达统一的基础就是准确。没有语言的精确,状一物,写一事,费辞甚多,尚不能达情尽意,又何谈文体的精悍!杨朔的文体,是众所公认的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的。显然这是同他语言上的精确、简炼分不开的。试以他对散文《海市》开头几句的加工修改为例:初稿是:我的故乡蓬莱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致却不错。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特别是城北丹崖山陡乱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只望见海天茫茫、那种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脏六腑洗得于干净净。

4,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5,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熟能生巧。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